成语故事:三寸不烂之舌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10月17日】

【原文】

平原君(1)已定从(2)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3)。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5)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

【注解】

(1)平原君:战国时赵武灵王之子赵胜,封于平原,故称平原君,食客多至数千人。
(2)定从:签定纵约。从,通“纵”。
(3)相士:鉴识人才。
(4)九鼎大吕:九鼎,指夏禹所铸的九口大鼎,象征九州。大吕,指周庙大钟。故九鼎、大吕都是传国宝器,比喻地位十分重要。
(5)?:音墙,同“强”。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次担任赵国宰相。

秦国攻打赵国,并包围首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打算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合出兵抗秦。平原君想从门下食客挑选二十个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人,一起前往楚国。结果只选得十九人,剩下一人挑不出来。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最后同意让毛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论订立合纵盟约的事,从早上到中午,平原君再三陈述利害关系,还是无法说服楚王答应援救赵国。于是,在另外十九人的鼓动下,毛遂手握剑柄,登阶到殿堂上,他态度强硬,义正辞严,向楚王分析情势,最后楚王同意和赵国签定盟约。

平原君签定纵约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鉴识人才了。我鉴识人才多至上千人,少则数百人,自认为不会漏失天下贤能之士,现在竟遗漏毛先生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有分量。毛先生的三寸舌头,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于是,将毛遂一直奉为上宾。

因为人说话的主要器官是舌头,舌长约有三寸。所以古人往往用“三寸舌”、“三寸之舌”来形容有极佳口才的人。而“三寸不烂之舌”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

【讨论】

(1)平原君为什么要到楚国?毛遂为什么能随行?平原君为什么说不敢再鉴识人才了?

(2)毛遂用什么方法让楚王答应援救赵国?毛遂给你什么启发?请把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一个业务员如果想把产品卖出去,除了产品品质要好,还得具备三寸不烂之舌。

【相似成语】

能言善道;舌灿莲花;喙长三尺;口若悬河

【课后时间】

请在下面空格填上适当的字∶

◎守()待()
◎()程()里
◎纸()谈()
◎指()为()

参考答案∶

◎守(株)待(兔)
◎(鹏)程(万)里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