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3):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9月14日】

万俟(ㄇㄛ?ㄑㄧ?)。(Mò qí)

【历史来源】

出自鲜卑族拓拔氏,北魏有十大贵族,万俟(音ㄇㄛ?ㄑㄧ?)为其中之一。万俟本来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北魏朝是由道武帝拓拔?创建,拓拔?原是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拔氏進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北魏君位传六王后,由献文帝拓拔弘继承,他的三弟之后,就是万俟氏的始祖。根据《魏书》记载,头一个以万俟为姓的是万俟丑奴,是山西高平人。

【郡望】

1、兰陵郡:晋代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枣庄及滕州东南一带。

2、开封:战国时属于魏国。汉时置县。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开封市。
  
【堂号】

1、建昌堂:北齐时有万万俟洛,他为人慷慨有气节,以勇锐著称。河套之战,以孤军挡敌锋利,战功显赫。被封为建昌郡公。万俟氏因此号“建昌堂”。

2、万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兰陵堂”等。

【历史人物】

万俟咏

万俟咏,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就已经以能诗赋见称于当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

但是却屡试不第,于是就断绝了走科举仕進之路,而纵情歌酒。徽宗政和初年,被召为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

万俟咏精通音律。他与周邦彦、田为、晁元礼等共同审定旧调,创造新词。其所作词,不管是审音或辨律方面,都造语典丽、新奇,每出一词,次日即盛传都下。


司马(ㄙ ㄇㄚˇ)。(sīmǎ)

【历史来源】

1、源自于官职名。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姓。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

2、源自于生姓,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以官职称谓改姓为氏。此司马氏出自晋元帝司马睿,原本姓生,后因职而改姓司马,其后代亦成为司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自于改姓,出自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置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堂号】

1、河内堂:以望立堂。

2、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着《资治通鉴》。

【历史人物】

司马光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進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着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里。小朋友们 吓坏了,哭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只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慌,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用力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这个“打破水缸”、镇静而聪明的小孩儿,就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司马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于是,别人在玩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進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总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就这样勤奋学习,终于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他四十多岁开始编写《资治通鉴》,日夜不停的编,每当疲倦极了的时候,就在一个圆木枕头上,小睡一会儿。如果一翻身,头便会从木枕上滑下来,惊醒了。只要一醒,又马上开始编写工作。这样编写了19年才完成这部贯穿古今的巨著。直到今天,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把这本当成必读的书。司马光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司马光不论工作或生活随时端正自己,有一次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时,就很认真地教他爱护书的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时,要先用右手食指轻轻盖住,再用拇指把书页的边缘托起来翻。司马光还不断告诉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司马光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人不懂得俭朴的重要,就会多欲多求乱用,最后把家庭和自身都败坏了。所以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好德性。

司马光为国为民用尽心力,只当了一年半的宰相就去世了。送葬时数万民众哭泣,像死了自己亲人一样。还画像纪念他。他的正直仁厚,得到民众真诚的悼念。


上官(ㄕㄤ? ㄍㄨㄢ)。(Shàng guān)

【历史来源】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所以后世便以邑名为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便以邑名为姓。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羸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历史人物】

上官婉儿

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惆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彩书怨》

上官婉儿是唐朝女诗人,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士,是唐高宗时文学家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的诗词绮丽,文人们皆相效仿,称之为上官体。因上官仪奏请高宗废黜武后,被处死,上官婉儿与母亲被没入宫中为奴。
  
婉儿在宫中成长,从小十分聪慧,母亲又精心教导她,所以婉儿饱读诗书,小小年纪就吟诗着文,可以说继承了她祖父的文风。十四岁时,婉儿被武则天召见,当场命题作文,婉儿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且文词华丽,武则天读后,十分欣赏,让她掌管宫中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唐中宗即位后,对婉儿更加信任,任命为昭容。
  
婉儿上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书馆,增召学士,广召当时文学大儒。并多次设宴游乐,席间吟诗作赋,君臣同乐。上官婉儿多次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作诗,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流传于民间。中宗又让婉儿对群臣所作之诗,進行评定,赏赐金爵给胜出者。因此,朝野上下,吟诗作赋,靡然成风。当时文人的作品虽然略显浮华,但仍然是不错的,这些成绩上官婉儿功不可没。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唐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上官婉儿著有文集二十卷,文词十分清颖,由当时的燕国公张说(悦)为其作序,赞曰“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可惜她的作品流传于后世的不多。

欧阳(ㄡ ㄧㄤ?)。(ōu yáng)

【历史来源】

注:区(ōu)、欧(ōu)、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而区氏则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称是社区,称欧氏为大欧。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西历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直到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而在《区渭泉祖家谱》资料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郡望】

渤海郡:汉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后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


【历史人物】

欧阳修

醉翁与六一居士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他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宋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尊为一代儒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说这句话的醉翁,就是宋代文坛的大人物欧阳修。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写的六一居士传中,这么解释六一的由来,他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母画荻 奋发求学

在欧阳修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清寒,在母亲郑氏的劬劳教养下,读书识字。因为贫穷,买不起纸笔,欧阳修从小就以芦荻画地学书。在穷困的环境中,奋发向上,刻苦自学。

十岁那年,欧阳修在偶然的机会中,得到唐代大文豪韩愈文集的残卷,非常仰慕韩愈,因此立下宏愿,要和他并驾齐驱。欧阳修在二十三岁那年,以第一名高中進士。

直言敢谏 屡遭诬陷

他是一个嫉恶如仇,正义凛然的读书人。在四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欧阳修从县令、太守、礼部贡举、翰林学士,到疏密副使参知政事,可以说大小官都做过。他的政绩虽然卓著,但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挫折。

他曾经路见不平,写了一篇义正辞严的“朋党论”。因此得罪小人,被贬到相当于现在安徽省的滁州去当个小太守。在滁州几年,他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称醉翁,写下有名的“醉翁亭记”。在贬谪的逆境中,欧阳修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最后,由于和王安石意见不合,归隐在景色优美的杭州,因为他喜欢那儿的西湖。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但并不亦步亦趋。他的散文既精炼又流畅,叙事说理,精辟明确,抒情写景,引人入胜。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以文为诗”,通俗流畅,情景相生,意味隽永。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称为《六一诗话》。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