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拾慧:杜甫之《江亭》

紫菡


【正见网2009年05月19日】

在繁华都市的水泥丛林里居住久了,似乎连脑袋都硬化了,心灵深处也一片灰暗消沉,难得看到絮飞、花开,甚少听闻虫鸣、鸟叫。季节更迭的意义,只剩下一套又一套的时装。过多的文明,替代了自然。偶尔忙里偷闲的抬头仰望群星,也只是一角黝暗里的一丝微光,有气无力的眨巴几下眼儿。哪天排除万难往乡郊野外放松一下,心灵突然得到了洗涤,天地一下子变得清新可爱,这时,你会不由自主的羡慕起以前的人们,他们所享有的那份悠闲风采;羡慕起知足自在的田家,他们掌握了最真淳的人生。但,我们能吗?我们只能再回头,重新钻進纷纷扰扰的红尘万象里继续拼搏,为填补那无底的欲望而耗尽一生……。幸好,午夜梦回,你可以从前人留下的史书古籍里,从许多描写渔樵耕读的生活作品中,寻得心灵的淡泊和精神的超越……

晚春的一日,当时暂居成都草堂,年近五十的杜甫,坐在河边的亭子中,眼见江水滔滔,不知为了何事快速向前奔流、翻滚、逝去,可他的心情是如此的平静,再也激不起丝毫的雄心壮志与流水相争;抬头仰望,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自在停伫,和自己此时舒缓恬适的心境全没两样;虽然春天即将消逝,但欣欣向荣的万物,却都在造物主所赋予的领域里,活得有滋有味,互不相扰……。眺望着、思索着,于是写下《江亭》这首五言律诗: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古时人人崇尚自然,讲心法、守道德,并且敬畏天地,依着四时的变化而生活着。他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与自然契合,学习自然法则调整自己的观念、心态,一切的身心活动都自觉的配合自然的运行规律,不像现在动脑筋擅自改造自然来符合一己之私。你瞧杜甫,观察到水速湍急、奔窜而不被其带动,反而联想到自身应端正自己的心“猿”意“马”,使之不起妄念,平静无波,绝不能与流水相互竞逐;再抬头瞧见天上舒卷的白云,领悟到放弃挂碍之后方能得到平静的真理,这才是值得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

这种镇定、从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涵养,对人而言是一项难得的处世哲理,它会让你懂得一旦面前突然出现惊涛骇浪、乌云笼罩的逆境,焦虑、苦恼非但于事无补,有时甚至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镇静功夫,就有了缓冲余地,有了思考空间,就能稳住阵脚,挽回损失,扭转劣势。在这其中你会发现,镇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智慧,是一种难乱其心的坚持,而非无主见的人云亦云,更不是墙头草,随风摇摆;水中萍,随波逐流。而是有自身认定的操守与原则的。

近年来,欧美流行以静坐、冥想来调整高科技所带来的疲惫身心,于是源自于古老文明的中国、印度的打坐、瑜伽逐渐受人重视与接受。其实物极必反,欲望越大,烦恼越多。生活步调越匆忙,内心的宁静越难求。所以人们开始觉悟,开始反思,如何方能求得一颗宁静的心?怎么样能够学会独处?如何在繁忙中寻求远离嘈杂之道?于是打坐成为时尚。

其实从杜甫此诗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只要把那个“竞”的心放下,那心湖即平静无波、涟漪不起,没什么可招惹来的;把那个心头的“意”抛开,就能像天上舒卷的白云一般,自在而没烦忧。归根究底一句话:只要在这颗心上下功夫,只要放低各种奢求,去除各种贪念,回归先天自然、善良、纯朴的本性,那些烦心事儿自会远离,更不近己身,有道理吧?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