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后周世宗问乐于王朴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5月28日】

【原文】

初,有司将立正仗,宿(1)设乐县(2)于殿庭,帝观之,见钟磬有设而不击者,问乐工,皆不能对。乃命窦俨讨论古今,考正雅乐。王朴素(3)晓音律,帝以乐事询之,朴上疏,以为:“礼以检形(4),乐以治心(5);形顺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是以礼乐?于上,而万国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肃而成(6),其政不严而治,用此道也。夫乐生于人心而声成于物,物声既成,复能感人之心。”(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注释】

(2)宿:前一天晚上。
(2)县(音旋):悬挂。
(3)素:一向。
(4)检形:约束形体。
(5)治心:陶冶心灵。
(6)不肃而成:不峻急而会成功。肃,迫促。

【语译参考】

当初,有关官员将设立正式的仪仗,前一天晚上在正殿厅堂上设置悬挂的乐器,后周世宗前去观看,见钟磬有的只是摆在那里却不敲打的,便询问乐工,都不能回答。于是命令窦俨探讨研究古今有关制度,考定校正雅乐。

王朴一向通晓音律,世宗向他询问有关音乐的事,王朴上书,认为:“礼仪是用来规范形体的,音乐是用来陶冶心灵的;形体在外表恭顺,心灵在内部平和,这样做了而天下还治理不好的从来没有过。所以朝廷在上整饰礼乐,天下万国都会感化归服,圣人的教化不峻急而会成功,政令不严厉而天下大治,就是由于这个道理。那乐产生于人的心灵而声音形成于物体的振动,物体的声音既已形成,又能感化人的心灵。”

【研析】

王朴因为通晓音律,所以当周世宗发现编钟、编磬只是悬而不敲时,即向他询问音乐之事。王朴告知从黄帝吹九寸长的竹管,得到黄钟的正声,后来经秦朝毁灭学术,辗转演变到如今,音乐已荒废奇缺,如今悬挂的只是徒具钟和磬的形状,实际上已无相应的和谐之音,所以无法敲打。又肯定了世宗整饬礼乐的想法,因为礼仪与音乐两者若和谐,以礼乐化民,就可以使天下万国感化归服,毋需动干戈了,亦即每个人如果都心灵平和,道德自能提升,哪里又需要严苛的法律呢?

既然君臣均有此共识,王朴遂谨慎地依照古代的方法,得出十二音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世宗下诏,让百官实行。

其实远在春秋时代,孔子论六书,礼乐即居其二,只是屡经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失传了。此时世宗能正视此问题,不啻是为复兴文化敲了一记响钟,是件可喜之事。

【延伸思考】

1.音乐可以陶冶心灵,请你分享你曾从音乐中体悟到的美妙之处?
2.远古的皇帝,对音高的制定,留下了一套原理,可见古代圣贤即深谙音乐对于人的妙用无穷,我们人类的许多事物只不过是追寻前人的轨迹而行。当你明白这层道理后,对你有没有影响?
3.礼仪之邦的雅号,如今在中国已式微,请你探讨其原因。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70)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二十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