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概说(3):中医古时的解剖生理学

胡乃文


【正见网2008年11月10日】

第三部分

四、中医古时的解剖生理学

中医自古就有满精确的解剖认识,例如《内经.灵枢》、《难经.四十二难》都有各个器官脏器的大小、重量、容积的叙述,所云大致都是一样的。(参见附件一、附件二)

令人不解的是,古人没有动用手术刀、也没有捐出大体供人实验的,却能有很深的认识,那是为什么呢?

相传黄帝和岐伯都曾跟从广成子修道,后来二人相对的谈论修道有关事物,就写成就了《黄帝内经》一书。因为黄帝和岐伯谈论中,在医学上的讨论满多的,所以一般人们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是一本医书,于是“岐黄医学”、“岐黄医术”就成了中国医学、医术的代名词。其实,它不仅是一本谈论医学的书,它也是一本谈论修炼的书。

讲到修炼,就必须清楚的知道,真正的修炼,有时可能让人达到一种常人难以理解,且难以明白的所谓“神通”出现。佛教界就有这种说法,修佛因为缘分和精進的程度,有些人可以达到“神通”的地步,一般认为的有6种之多。

阅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通过修炼,“天目”打开了,他能看到常人不能看的“透视”能力,可以看到人的“五脏症结”;他撰写《难经》,就能以他拥有的那个能力,将五脏不同的形状、大小、重量,清楚的描述出来。

现在,笔者在此,以张介宾所著《类经图翼》中的一幅“内景图”(图一)作为说明,您可以看到这张图中,肝、心、脾、肺、肾,大小肠、胃、胆、膀胱、直肠等都有说明,并且也知道脑(亦即“髓海”)和脊椎、脊髓相通,一直达到尾骶骨;基本上,和现代的解剖位置也几乎一样。“内景图”,可算是早期的中国医生们的人体参考图谱。

 


图一、内景图

《类经图翼》中,也有一篇《内景赋》,通篇所见,有点像现代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学”。例如:

“咽、喉”在《内景赋》中,如此形容:“喉”在前,是坚硬壮健的;“咽”在后,质地是和软而柔的。二者的功能中,喉是通呼吸之气的,而气可以行于五藏;咽是饮食的通道,也是六府的源头。气和饮食,为什么能分得清楚而不乱套呢?就是因为有“会厌”当作主宰,能将它们分流所致。于是由咽而下入于膈,藏、府二者的阴阳不乱,而能分得很恰当。(原文请参看附件三)

“五藏、六府”在《内景赋》也有叙述:

先谈“五藏”:五藏自上至下的排列,就是“肺、心、脾、肝、肾”。以“肺”在上,肺的上面连着喉管,而为“华盖”;肺的下面,是“心包”,它所护罩的是“心脏”,心脏是一身的君主,也叫“膻中”,这里是“宗气”所留驻的地方(也就是说有能量促动心跳,也在这里探测)。它是由膈膜在周围包蔽着,有清虚上面心宫的作用。“脾、胃”都属“中州”,则居于横膈之下。横膈的膜,连在胃的左边,主运化的功用。“肝叶”被遮障在脾的后面,“胆府”就附着于肝叶的左边(东边)。“两肾”居于脊之下,和腰间有脉相通连,它们是主“闭蛰封藏”之本,为二阴,天一(也就是“水”)之宗。以上都属于喉之前窍相通的,精神须赖它的气来充实。(原文请参看附件四)

再谈“六府”:六府就是“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以阳明“胃”为先,它的功用是熟腐水谷,而胃脘(胃的本体)通于咽。胃的上口称为“贲门”,谷气从胃这里散宣,自脾经输运,而达到肺,实是藏府之大源,又经过胃的下面之“幽门”,去连接“小肠”,小肠是盘旋状的。再就是小肠的下方,有“阑门”之存在。阑门实是用以分别已经消化后的物质精粗的关隘,能厘清“清浊”,清的出于前、浊的出于后。“大肠”接在阑门的右方,输导渣秽从大便而出;膀胱没有上边的窍,只是渗泄而通利成小便。能有这和畅的二阴,皆是因为自然的“气化”功能。(原文请参看附件五)

从以上这些叙述和现代医学比较,现代医学是经过那么多的实验、实证而发现的一些人体生理医学功能,您看它们是否大致相同?古时候的解剖生理学,它的能力是否已经先進到超越现代医学?

***** ***** *****

【附件一,《灵枢.肠胃篇第三十一》,六府大小长短,原文】

“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附件二之一,《灵枢.平人绝谷篇第三十二》,六府的长度和容量,原文】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附件二之二,《难经.四十二难》,六府的长度和容量,原文】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附件二之三,《难经.四十二难》,五藏六府及其它身体结构的重量、形状、大小,原文】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附件三,《内景赋》咽喉的形容,原文】

“……藏府兮通于咽喉。”

“‘喉’在前,其形坚健;‘咽’在后,其质和柔。喉通呼吸之气,气行五藏;咽为饮食之道,六府源头。气食兮何能不乱,主宰者,‘会厌’分流。从此兮下咽入膈,藏府兮阴阳不侔。”

【附件四,《内景赋》五藏的形容,原文】

“五藏者,‘肺’为华盖而上连喉管;肺之下,‘心包’所护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气所从。膈膜周蔽,清虚上宫。‘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联胃左,运化乃功。‘肝叶’障于脾后,‘胆府’附于叶东。‘两肾’又居脊下,腰间有脉相通。主闭蛰封藏之本,为二阴天一之宗。此属喉之前窍,精神须赖气充。”

【附件五,《内景赋》六府的形容,原文】

“又如六府,阳明胃先。熟腐水谷,胃脘通咽。上口称为‘贲门’,谷气从而散宣。输脾经而达肺,诚藏府之大源。历‘幽门’之下口,联‘小肠’而盘旋。再小肠之下际,有‘阑门’者在焉。此泌别之关隘,厘清浊于后前。大肠接其右,导渣秽于大便;‘膀胱’无上窍,由渗泄而通泉。羡二阴之和畅,皆气化之自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