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篇(一)

王金铎


【正见网2008年10月19日】

西元160年,东汉末年,中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就是医圣张仲景。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官至长沙太守。他是一位悲天悯人、仁爱济世的医学家。东汉末年,战乱纷扰,天灾人祸,他的家族两百多人、大部份因伤寒而死亡。张仲景遂精研医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颅药录》并平脉辨证,写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学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就是把人体受风寒邪气入侵后,因人体抵抗力及体质的不同而产生六个不同阶段,《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的滥觞,也是中医辨证学说的创始。

譬如鼻过敏、风湿性心脏病都是风邪入侵人体,没有经过正常的流汗管道把风邪排出,风邪停留体内所致。一位中医师除了了解阴阳五行、经络、脏象学说外,伤寒的演变及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伤寒论首卷,是太阳病篇,剖析了正常人体初受风寒邪气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探讨如何治疗及护理。太阳病的提纲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三个必要条件,合起来就是太阳病。一般感冒就是打喷嚏、流鼻水而已。但是太阳病感冒,那就更深入了。会出现头痛项强、畏寒怕风,脉诊是浮脉,这代表风寒邪气已经入侵我们的足太阳膀胱经了。内经说病在表汗之可也,所以发汗就是最重要的步骤了,而发汗前需先分中风或是伤寒,伤寒论的中风指的是中了风邪,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脑梗塞、脑出血的中风。中风的脉证特点是脉浮缓、汗出恶风,而伤寒的脉证特点是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治疗方法是中风用桂枝汤配热稀粥,而伤寒是用麻黄汤,以上两方皆需盖被子取汗,周身微汗出既可,风邪既可从毛细孔排出体外。

若是寒邪蔽塞汗腺久而体内热气无法排出,就像闷烧的蒸笼,人感觉烦躁,这时需在麻黄汤的基础内加入石膏,就是大青龙汤证;若是体质本身有水饮停积,加上外感风寒后,出现咳嗽、喘促、噎喉,那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加上乾姜、细辛、五味子--等,小青龙汤证;若出现项背僵硬感,再分有汗、无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或是葛根汤。

桂枝汤号称天下第一方,所以加减也特别多,如气喘体质者,感受风邪,需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营血不足者,感受风邪,体痛甚者,用桂枝新加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加重白芍、生姜;泻下后,人体上焦阳气不足,寒气从下上冲,就是中医所谓的奔豚症,这时需用桂枝加桂汤;发汗后表阳不足,汗漏不止(汗腺失去正常功能),需用桂枝加附子汤;若是下后出现胸闷,是胸阳受损,可以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若表邪已解而内有水饮兼心下微痛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参考书目
1.伤寒论 李培生 知音出版社
2.伤寒论通释 李心机 人民卫生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