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魏孝文帝巧计迁洛阳(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8月16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留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1)于马前。帝曰:“庙算(2)已定,大军将進,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 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留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進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3)。”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留臣皆呼万岁。时旧人(4)虽不愿内徙,而惮(5)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

【注释】

(1)稽颡(音起嗓):古时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答礼时宾客行之,表示极度悲痛和感谢。颡,额头。
(2)庙算:朝廷的重大决策。古代将兴师动兵,均先斋敬于庙,進行卜算,然后才决定是否出兵,所以称“庙算”。
(3)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此句引用秦商鞅之言。
(4)旧人:国人,就是与拓拔氏同兴起在北方的氏族后裔。
(5)惮(音但):害怕。

【语译参考】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连六月天还在下雪,又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想把都城迁到洛阳。但他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進攻南齐,想以此来胁迫大家。

孝文帝从平城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一直下雨,没有停过。二十八日,下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前進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军服,手持马鞭,骑马准备出发,大臣们赶紧在马前叩拜劝阻。孝文帝说:“朝廷的重大决策已决定,各路大军就要向前進发,你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现在的行动,天下的人都不愿意,只有陛下想这么做。臣不知陛下独自前行,将往哪里去?我们有心为国而不知该怎么说,只好冒死请求。”孝文帝大怒说:“我现在正经营天下,期盼能统一,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屡次怀疑大计。斧钺该使用时就用,你们不要再说了。”说完,鞭打马将要出去。于是安定王拓拔休等人都流泪好言劝谏。孝文帝才告谕群臣说:“现在兴师动众,不是小事,如果有所行动而没有什么成就,要拿什么留给后人?朕世代居住在幽朔,想南迁中原。如果不向南征伐,应当迁都到这里,你们认为如何?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南安王拓拔桢進言说:““成就大功业的人,不和众人计谋。”现在陛下如果放弃南伐的计划,迁都洛邑,这是我们的心愿,百姓的幸运。”群臣都高呼万岁。鲜卑人虽然不愿意迁徙中原,但是害怕南伐,没有人敢说话。于是决定了迁都的大计。

【研析】

北魏孝文帝因自幼由汉人的太后冯氏养大,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故亲政后在文化上大刀阔斧。为了融合胡汉,统一中国,進行了多项重大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迁都洛阳,他以平城为用武之地,气候寒冷,不适合推行政治教化,而河洛为历史名都,物富民丰,交通便利,便于经略海内,控制中原,所以想迁都。但北方人的风俗,留恋传统的生活,要是迁都,会使他们受到惊扰,一定不愿意。所以孝文帝巧妙的设计,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骑兵三十多万,大举南征。当然大家在不愿意动干戈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只好选择愿意迁都洛阳。

其实在人的习惯里,要他重新去接受新的事物,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接受,故北魏推行汉化,胡人多有不服,尤其是居于塞北的胡人,多抗拒汉化。因而洛阳与边镇的差距愈来愈大,结果爆发了六镇之乱,自此北魏朝廷发生一连串内乱,被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但实施汉化后,胡汉界线却逐渐消弭,此对中华民族发展又别具意义。

【延伸思考】

1、人都习惯于旧有的事物,有的人要他去接受新事物,的确会有困难,你认为他们碰到的难题有哪些呢?
2、实行一项重大决策,总是会碰到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当你碰到反对意见时,你会用什么方法去说服别人?孝文帝的办法可不可取?请举例说明。
3、人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多缘自于原生家庭,所以孝文帝想汉化。请你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受到家庭影响,然后与大家分享。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32)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 (七)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九册) 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