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一)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心缘


【正见网2005年03月21日】

恍惚间,人类历史在神之创世纪后,已走过了几千年,走过了半神文化时期,走过了辉煌灿烂的西周和秦皇汉武,走过了盛世大唐与璀璨两宋。在声名远播的元、明的余音中,中华历史又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朝代:清王朝。

清王朝建立于17世纪前期,并在18世纪出现了康乾盛世,使中国的人口与疆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经济及文化上再次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一代明君康熙大帝亦为后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康熙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他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其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并开启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此后的乾隆皇帝将清朝带入了鼎盛时期,使清朝时中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大。但是在这个东方大国按照自己古老的文明运行方式运行之际,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开始与之发生了碰撞。

十八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工业化成为发展趋势。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欧洲工业国家追逐的目标。而富裕且地大物博的中国更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经历了正常通商的要求被拒绝后,西方国家开始采用武力叩开中国的大门。从1840年起,中国历史走入了近代史阶段,在与西方的交往中,经历着动荡和剧烈的变化。西方文明开始侵蚀古老的东方文明。1911年的革命彻底摧毁了这个王朝昔日的辉煌。

1912年2月13日宣统帝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关于清朝祖先的神话

在我们业已讲述过的王朝历史中,我们谈到了在有了天和地之后,神造了人,又下凡来到人间帮助人类掌握生活的技能,教导人类以文娱形式丰富自己的生活;此后,神又为人类选择了统治者,并通过他们出生时昭显的神迹来告诉人们他们的降临。在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清王朝的缔造者爱新觉罗,同样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自己祖先的神话。

很久以前,在东北的长白山有一潭,今人称作天池。池水十分清澈,加之四周高峰林立,风景非常秀美。一天,三位仙女来到池中洗澡。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妹叫佛古伦。洗完后,她们正准备披衣,突然一只喜鹊口衔红果放在佛古伦的衣服上。佛古伦看见后,爱不释手,不小心将红果吞如腹中,感而成孕。不久,佛古伦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生下来就能说话。没过多久,就已长大成人。佛古伦对儿子说:“你是奉天命来到人间,上天生你,就是命令你去平定乱国。”她还把自己的来历以及吞红果后怀孕生子等事情,告诉了儿子。接着给了儿子一只小船,让儿子顺流直下,而佛古伦则腾空而起,回归天国世界。

佛古伦的儿子按照母亲的指示,乘着小船,来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来到岸上,折树枝为椅,独坐其上。当时在这个地方居住着三个部族首领,为了争得上峰,整日争斗。当佛古伦的儿子上岸时,正好被一个担水的人看见。担水人回去告诉了正在争斗的三个部族的人们,称自己在岸边看到一位奇人。人们立即停止了争斗,来到岸边观看,果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坐在那儿。人们非常惊奇,便询问他的来历。他说:“我是天女佛古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上天生我就是来平定你们的纷乱的。”他又把母亲告诉他的话述说了一遍。人们非常高兴,抬着布库里雍顺回到住地,并推举他为国王。自此这个地方战乱平息,人们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号称满洲,布库里雍顺是这个国家的缔造者。

关于清朝建立和发展的预言

历史上诸多预言都对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進行了准确的预测。

《马前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课》在第九课中预言了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九课的预言是:“水月有主,古月为君。十传绝统,相敬若宾。” “水月有主”就好像是一个字谜,“水”为“清”字的水字傍(三点水);“月”为“清”字右半边的“青”字的下半截;“主”字形就如“清”字右半边的“青”字的上半截。谜底为“清”字,清朝的国号。“古月”合起来就是一个“胡”字,“胡”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月为君”是指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也确是东北的满族建立的。

清朝入关以来共有十位皇帝,按其年号依次排列如下: 顺治(1644年-1661年)、康熙(1662年-1722年)、雍正(1723年-1735年)、乾隆(1736年-1796年)、嘉庆(1797年-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咸丰(1851年-1861年)、同治(1862年-1874年)、光绪(1875年-1908年)、宣统(1909年-1911年)。“十传”就是指这十位皇帝,“绝统”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是“宣统”。

1912年2月13日宣统正式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正式落下了历史的帷幕。新的国民政府宣布优待清朝王室成员,允许退位的清帝依然住在皇宫里面,给其访华的外国元首待遇,而且全国上下对满族人民也没有歧视,宣布中华民国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故曰“相敬若宾”。

《推背图》:唐朝《推背图》第三十三象预言了清朝入主中原。

第三十三象图中画一大船,上插着八面旗帜,坐着一群人,从水上而来。一千多年前的李淳风,连清人的八旗与八旗子弟都预示到了。

谶文是“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谶文的含义是:朝代换了,来统治中原的人国号曰“清”,应了“黄河水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就代表着整个中原,清入关后第一代皇帝号顺治,又应了“气顺而治”。本来满清是明朝的客人,现在清兵入关,做了中国的皇帝,成了中国的主人,但汉人并没有变成客人,因为经过康熙大帝一生的武功文治,汉满已经逐渐融汇在一起,变成“主客不分”,满汉一家。清朝传位十一世,又应了“地支无子”,因为地支有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今少了其中的子,只剩下十一支,就暗示清朝君主十一位,包括入关前的皇太极。

接着再看下面四句。清太祖努尔哈赤原据有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之地,也就是长白山一带,就应了“天长白瀑来”,即来自于长白山,自从五胡乱体,以至于北宋灭于辽,南宋灭于元,明朝又灭于清,则应了“胡人气不衰”。清圣祖康熙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削平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则应了“藩篱多撤去”。清人入主中原,汉人都要剃光前半部头发,象个小孩童一般,所以叫“稚子半可哀”。

《梅花诗》:宋朝《梅花诗》第五首预言了清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五首中预言道:“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胡儿骑马走长安”中“胡儿“指满族,这里指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统明末的残局,并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为大清帝国。“开辟中原海境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别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的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進行较大规模的与海外通商,开辟港口,正所谓“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第一个“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象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达13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太平天国被平息后(“乍平”),清朝内忧外患不断,革命势力不断崛起壮大,直到最后,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总统,清王朝彻底灭亡。所以,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还应该向武汉(“汉中”)看。

《烧饼歌》:明朝刘伯温的《烧饼歌》对清朝建立的预言是“水浸月宫主上移”,此句暗示一个“清”字。左边三点水,右上角为“主”,右下角为“月”,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清字。

在预言中,当刘伯温告诉明太祖大明江山已经灭亡多时时,太祖十分吃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刘伯温的回答是:“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听说。”

“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几句,暗示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满”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右上角可视为“草字头”(艹),右下角的“两”又与“雨”字相近。预言有以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节”来扰乱人们的视听,其实暗示着一个“满”字。“春三月”正是清明时节,在此更指明了“清”字。而“王出头”,─方面是“王”上加一点,预示真“主”出现,一方面是指“清”字右上角的“主”字。综合起来看,这几句暗示满清王朝入主中国。而清王朝强令汉人剃掉半个头,使人活象半个和尚,不正使“路上行人一半憎”有了着落吗?至于“赤头童子皆流血”意思更为明显,看来指那些不服剃发令的人惨遭杀害无疑。最后的“倒置三元且听说”则复杂一些。“三元”即是“三才”── 天、地、人。

“倒置三元”,是说清王朝强令人们剃头,一方面违背了天、地、人的常理,一方面指汉民族的抗清斗争。

且让我们走入历史。

清朝入关前的发展

* 女真族的发展

前面说过,清朝的祖先是布库里雍顺,初建国为满洲,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后被称为女真族。发展到元朝时,元政府在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朝初年,女真族按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活动地区的不同,分为三大部: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或“东海女真”;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 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称“建州女真”。

明朝继承元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于1375年(洪武八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招谕女真各部。1403年(永乐元年)明朝在建州女真居住的地区设建州卫,任命部族首领阿哈出为长官,1412年,又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明前期,建州女真几经迁徙,到正统年间定居于浑河、苏子河上游(辽宁新宾县境内)。1442年(正统七年),明政府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授凡察为指挥使。至此,遂有“建州三卫”称号。

1409年(永乐七年),明政府为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在元朝奴儿干征东元帅府的旧址,即黑龙江附近特林地方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其管辖范围,包括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明政府还不时派员巡视。

雄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并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姓爱新觉罗氏。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其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他统一了建州女真。由于努尔哈赤“忠于大明”和“保塞有功”,明政府先后封他为指挥使、都督佥事和龙虎将军。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同时,他还先后兼并了东海女真的许多部落,征服了散居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及外兴安岭等地各部族。

当女真各部基本统一后,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建立起了新政权,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成为后世清朝军队的主要建制。

“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每牛录三百人,首领称“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辖。五甲喇为一固山,由固山额真统辖。每固山一旗,最初四旗为黄、白、红、蓝四色。以后另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余人。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个固山额真即八旗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他们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各部的政治首领。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

努尔哈赤在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政权之后,势力强盛。于是,以报父仇为由,开始向明朝发起了進攻。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占了抚顺等地。明朝急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在全国加派“辽饷”,调各地官兵8.8万多人,于1619年二月分四路進攻赫图阿拉。但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击溃了明军。1621年,努尔哈赤陷沈阳,破辽阳,夺取了辽东七十余城。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围攻山海关外重镇宁远(辽宁兴城),受到明参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努尔哈赤被炮火击伤。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后谥号“太祖”。

《清史稿》对努尔哈赤的评价是:“天赐智勇,神武绝伦”,“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 。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