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应运而兴的统一王朝 明朝(十一)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缘


【正见网2005年01月15日】

科技篇

农业

明朝在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宋应星和徐光启。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约生活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成名著《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3卷18篇,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到制盐、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颜色;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锻铸,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车船、朱墨、珠宝等的制作,无所不载。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别号玄扈先生,上海县人,明末官僚。他生活的时代,欧洲正進入资本主义时期,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力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徐光启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并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在天文、数学、生物学和农学方面获得新的成就。他组织明朝“历局”工作人员,编制了当时可算很完备的整个天球的恒星图,并采用新的测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测,较前大为精密。他主持编译的《崇祯历书》,是中国天文历算学中一份完整可贵的遗产。徐光启还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把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来。他参加翻译的《测量全义》,介绍了西方三角术和球面三角术,引述了许多新公式。三角函数表也是经徐光启等首次介绍到中国的。

徐光启在生物学和农学方面的贡献很大,代表作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共60卷,约60万字,分12个部分。举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等,应有尽有。同时,作者也写進了自己亲身试验的成果。徐光启曾在天津试验改良水田,又在他父亲坟地周围开了一个试验园地,引种外地作物,培植高产良种。他从福建引种甘薯获得成功后,著书加以推广。《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

医学

明朝出了一位大医学家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人,父祖世代行医。他在青年时便随父学医。在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本草”中记载的中药,尽管多达-千余种,但对药性、药名和分类的记载,有不少错误,还有许多宝贵药物知识,还没有被吸收進去。他穷毕生精力,披阅了八百余家著作,并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实地考察,还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后三易其稿,终于写成《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共分52卷,全书共收药物1892种,其中由李时珍总结民间经验而增加的有300多种。书中还附有处方11096则,插图1000多幅。《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订正了历代相沿的某些错误。它是中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直至今天还有实用价值。此外,《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典,也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重要著作。

地理学

明朝还出了一位著名的游侠徐宏祖。徐宏祖(1586年~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他从青年时起就开始有计划的考察旅行,“不避风雨,不惮虎狼”,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并最终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他考察山水三十年的总结,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其中有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资料。

《徐霞客游记》还记载了苗、瑶、果罗(彝)、摩些(纳西)、壮、白等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以及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是研究中国民族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建筑艺术

北京皇宫(今故宫)是明代建筑的突出代表。

当时的北京城以紫禁城内皇宫为中心,外是周长18里的皇城,皇城之外是周长45里的京城。皇宫正式动工于1417年(永乐十五年),竣工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这所皇宫由几百座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各个建筑物大都用白色大理石做台基和栏杆,建筑物木构的本身,如木柱、门、窗等都用朱漆,横额以蓝绿两色作彩画,屋顶用黄色琉璃瓦,精美绝伦。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是中心建筑,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三大殿的台基各由高达二丈余的三层重迭的须弥座构成,俗称“三台”,把三大殿衬托得更加巍峨壮观。台前有精镂的丹墀,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琳麋秀丽。除紫禁城内的皇宫外,还建筑了供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用的天坛、社稷坛、山川坛、太庙和作皇城正门的承天门等。

除了皇宫建筑外,明代佛塔和陵墓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上述建筑多不再用易腐的木材,改用砖石建筑。南京报恩寺琉璃宝塔,山西洪洞县霍山广胜寺飞虹塔等,都是用琉璃砖砌成。北京昌平定陵,就是一座用大理石、汉白玉和砖砌成的地下宫殿。

明代园林造景,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因地制宜,开池堆山,种花木、建亭榭,巧夺天工;而且能借回廊曲院分划空间,使结构复杂,形成了“景外有景”,“园中有园”。苏州拙政园、留园等,以幽曲明净、精巧秀丽著名。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