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应运而兴的统一王朝 明朝(十)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缘


【正见网2005年01月14日】

服饰篇

明代服饰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之处。比如明代的官服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材料和工艺水平都超过前朝,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节俭的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因为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皇帝冠服主要包括衮冕、通天冠等。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晋,晋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晋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晋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此外,晋板上还悬有一根朱?。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移(袖端)、椅(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楞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踞(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移、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而通天冠是在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移、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此外,还有用于视朝、降诏、降香、進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穿的皮弁服;亲征遣将时穿的武弁服。 平常穿的衣服是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皇后冠服主要包括礼服和常服。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穿礼服,其冠,圆框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小花树各12,两博鬓、12钿(短头大花的花簪)。穿?衣,深青地,画红加五色翟(雉鸟)12等(行)。配素纱中单,黻领、朱罗、彀(绉纱)移(袖端)、椅(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深青色地镶酱红色边绣三对翟鸟纹蔽膝,深青色上镶朱锦边、下镶绿锦边的大带,青丝带作纽约。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后来又在冠式上做了一些改变。

常服一般是用双凤翊龙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翡翠。金绣龙纹诸色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背子。冠形如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用织金龙凤纹加绣饰。

文武官员的服饰包括冠服、祭服、公服和常服。官员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進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此外,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绶。祭太庙社稷时,他们穿大红便服。

公服包括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官员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

明朝《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接着讲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级官员按其等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违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罴至海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装,不但穿的人极少,而制造的人也几乎断绝了。

此外,还有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如蟒服、飞鱼服、斗牛服。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纹衣服,明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则称为"蟒龙"。嘉靖权相严嵩被参劾倒台后,在江西分宜县严嵩的老家抄没成千上万件丝绸衣料和各种华贵服装。

明代服装的基本款式有:交领式衣衫 、盘领衣、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式衣服、背间中缝直通到下面的斜领大袖袍,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吟衫、道袍。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

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明朝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明朝的鞋子包括:靴、舄、高跟鞋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