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4年11月04日】
一、年少志大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那时,隋炀帝下诏,计划在洛阳招考剃度14名僧人。
13岁的玄奘,年龄太小,不许应试,所以他一直在考场门外徘徊。负责度僧的官员郑善果,见玄奘一直不肯离开,便好奇的问:“出家意何所为?”“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从远了讲,我要继承如来大业;从近了讲,我要把佛法弘扬。)玄奘坚定地回答。郑善果大为惊叹,认为“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当时就破格录取了玄奘。
二、立志求法
剃度后的玄奘很精進,但他发现当时的经书众说纷纭,翻译各异,一些大师的见解也有相互矛盾。于是萌生了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意愿。但由于那时唐朝初建,西突厥有时威胁入侵,因此限制私人西行,朝廷没有批准玄奘西行的请求,还让他老老实实的待在长安。
公元627年,28岁的玄奘决定孤身一人前往天竺。“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他没有通关文牒,也没有路引,类似偷渡。借着边境流民出去寻找食物的时间,玄奘混入其中出境。
他立下誓言“宁愿向西一步死,绝不东回一步生”向印度走去。
三、大勇降逆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偶然遇到一名胡人石磐陀,石磐陀请玄奘帮他受了居士戒。得知玄奘去印度求法,他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玄奘前往印度。
但日夜兼程几天之后,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引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次日清晨,玄奘送石磐陀一匹骏马,让他走了。
四、五天无水
过沙漠之前,玄奘骑着的是一匹大白马,但有个老头跟他换了一匹瘦小枣红老马,说老马识途。玄奘用枣红马驮着水和干粮就进入了沙漠。但玄奘一直没有找到水源,而且还把水囊掉在沙地里了。接下来的五天四夜,他滴水未进。第五天,玄奘一度昏迷倒下,还出现了幻觉,成群的妖魔鬼怪仿佛在他眼前,他只能不停地念诵《心经》来驱除恐惧,支撑自己前行。此时的玄奘,完全彻底地放下了生死,把一切托付给了佛祖。
绝望之中,那匹多次来往丝绸之路的老马,突然奔跑起来。不久,他们发现了一片水草。
五、绝食不从
西域高昌国国王见到了玄奘之后,非常欣赏,极力挽留。玄奘表明了“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的态度,仍得不到放行,他只好以绝食抗争。在玄奘生命将亡之时,高昌王认输了。他还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并为其添置了大量物资,派出随行人马。玄奘承诺,西行归来到高昌讲经说法三年以报答。
当玄奘一行来到了葱岭北麓的凌山脚下,常年冰雪覆盖的凌山又是一大关。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行走,近一半人马葬身雪山,七天后,剩下的人马终于翻越了“死亡之地”。
六、师徒相见
三年之后,玄奘终于到达了目地地,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问玄奘从哪来?玄奘回答:“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这句再普通不过的回答,却让106岁得道高僧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原来戒贤法师“昔患风病,每当发病时,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已有二十多年。三年前,戒贤痛风病情加剧,疼痛难忍,欲绝食结束生命。有一天,戒贤忽然梦见“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其中金色者说自己是文殊菩萨,特地来劝阻戒贤不要放弃。还告诉戒贤:“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待教之”——你要等着,有一位中国僧侣三年之后还要来向你求教呢!终于等到了三年之后,玄奘来了,戒贤哭了。
七、名震五印
玄奘在印度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一天,一名外道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若有人破解一条,就立即砍下自己头颅。
寺里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谩骂。第四天,玄奘扯下经义,遂条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欲拔剑自刎。玄奘制止了他。不久,玄奘研究小乘经典,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请外道为自己讲解。外道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众人更加敬佩玄奘大度。
后来又与戒日王相见,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邀请五印有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大乘尊之为“大乘天”,小乘尊之为“解脱天”。
八、绝不还俗
公元645年,西行求法18年之后, 46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他带回了六百多部经书以及一百五十颗舍利子,还有七尊佛像。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偷渡出去求法的他,回来是万人空巷的迎接。唐太宗更是盛情款待,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玄奘始终坚定如铁,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辞之。
余生他专心于译经大业,共主持翻译经典75部,1335卷。 62岁时涅槃。
九、西域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作者是唐义净三藏法师。
因为史料的记载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有差异的,所以,请大家多多包涵我没有详细考证。
当你觉的学法累的时候,当你觉的学法困的时候,当你觉的学法苦的时候,请你想一下那些千百年来去取经的僧侣吧。他们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忍着劳累,受着饥寒,穿越沙漠、走过冰川、闯过关卡,逃过威逼,躲过盗匪,行程几万里去取经。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生命在取经的路上终结。
我们今天,居住暖屋,吃饱喝足,身坐木椅,手捧经书,脚穿拖鞋。环境好了,苦难少了,经书易得,绝不是我们放纵安逸、懒散懈怠、不思進取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加精進的理由。
每次读到玄奘,都是感慨万千,还有一些读玄奘故事的随想,如果需要,下次一起分享。
一点拙见,请慈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