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广泛兴佛的时代 两晋与南北朝(十三)

(公元265年---公元588年)
心缘


【正见网2004年09月01日】

科技篇

* 数学

两晋时数学家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都已作了正确的注解,而且说得很透彻。他在《九章算术注》里算出球体积是球径立方的9/16,指出东汉张衡把球体积算成是球径立方的5/8,错误是非常明显的。

刘徽认为旧的圆周率太疏舛,应该“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的增加边数,一直计算到内接正九十六边形。由于面积的增大,边数愈大则内接正六边形面积愈近于圆面积。他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但他知道可以继续算下去。刘徽在中国数学史上,可以说是第一个用“极限”的人。他在《九章算术注》中还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

祖冲之(429―500),是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杰出的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的成果。但是,阿尔•卡西比祖冲之晚了近一千年。欧洲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重新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祖冲之还用两个分数来表示圆周率,一个叫密率,一个叫约率。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人们把密率称为“祖率”。

* 天文学

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历法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东晋虞喜发现了“岁差”。

过去天文学家不知分“天周”和“岁周”,以为太阳运行一周(天周)就是“岁周”。虞喜观察到太阳从当年冬至运行到次年冬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冬至点上,而是每50年(现代测定是71年8个月)向西移动一度。这种“天周”与“岁周”的差就叫“岁差”。

祖冲之亲自观察,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把它应用到自己所制定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

《大明历》中另一重要改革是对闰法作了新的调整,将古法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大明历》是当时最先進的历法,纠正了当时通行的“元嘉历”的误差。

* 地理学

北魏的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共40卷。

这本书是对汉朝桑钦著的地理名著《水经》一书的注释。《水经》一书记述可中国的河流水道,共137条。但在《水经注》中,水道增加到1250条,注文20倍于原书,引用书籍多达四百多种,大大丰富了《水经》的内容。注以水道为纲,描述范围自地理情况至历史事迹、民间传说,内容丰富,文章生动多彩。

* 农学

贾思勰,北魏杰出的农学家。他写就的《齐民要术》一书,是对当时中国农业科学的总结,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农业十分发达。该书所记载的,现今还有使用的,有的还可以作为借鉴。《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包括农艺、园艺(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饲养)、养鱼和农产品制造(如酿造、食品加工)及其他农业、手工业等;其中,农艺和园艺占了重要篇幅。

该书总结了自西周以来,中国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方面,《齐民要术》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书中记载了主要农作物粟、黍、稷的播种日期,介绍了怎样选种、浸种和给水稻催芽技术,以及轮作和套种的经验。该书在强调因地、因时制宜的同时,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耕、锄等)也十分重视,提出要经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适量水分,增强土壤肥力,要利用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進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

该书提出的绿肥轮作的方法,欧洲19世纪30年代以后,才开始实行。在蔬菜栽培方面,认为应高度利用土地,生产上要粪大水勤。在果树种植方面,详细介绍了嫁接法。在家畜饲养方面,注意喂料和喂水。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二十多种造酒的方法。该书引用有关著作156种,在中国农学史和世界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 机械

祖冲之根据三国马钧制造的指南车的模样,又重新制造指南车,“圆转不变,而司方如一”。

西晋时,有人发明计里鼓车。在一辆双轮车上,有两木人对坐,双手执鼓锤,中有一鼓;车行一里,击鼓一次,指示车行里数。

西晋刘景宜还发明了牛转连磨,杜预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碓磨。祖冲之在这个基础上前進一步,创造了水转连碓磨,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效率更加提高了。

* 医学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医有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和梁代的陶弘景。

王叔和是西晋太医令,他精通脉理,著《脉经》十卷,把脉象归纳为二十四种,奠定了脉学的理论基础。

皇甫谧长于针灸,著《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葛洪著《肘后卒救方》三卷,记录了当时许多有效的药方。

萧梁时的陶弘景增补葛洪的《肘后卒救方》,著《肘后百一方》。他对汉代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作了增补,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的分类法,把七百多种药物分为七大类。这种分类法,后来成为中国古代药物的标准分类法,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

在洛阳龙门石窟,有一个药方洞,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大量的药方。
药方洞,全洞深四点三米,宽三米,主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狮子,为北齐时所造。

洞口过道两侧刊刻着一百四十个药方。在这些药方中,属于炙法的二十三方,药物治疗的一百一十七方。这些石刻药方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对于研究史有重要价值。药方中提到的病名,现能看清的有四十六种,如疟、反胃、漆疮、心疼、消渴、遍身生疱、五痔、丁疮、失音不语、温疫、癫狂、赤白痢、小便不通等。药方中提到一种疰病,就是结核病。古书中以“疰”的解释是“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气相灌注”,实际是指病菌传染。药方中还有“灭瘢方”,瘢,是北齐时代对天花病的叫法。这些提到的病名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以及五官科。

在用药方面,一百四十个药方中,除残缺过甚者外,现能看出用一种药物的四十三方,两种药物的二十九方,三种药物的十方,四种药物的五方。用一、二种药物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所用药物都是农村生活中极易找到的。这些药方的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用药方式有内服、外敷、洗、熏等,还有针炙和熏、洗并用的。这些石刻药方,反映了当时民间医药已经具有丰富的知识,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医药技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 佛寺建筑

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流行,佛寺在南北方都得以大量修建。其中最负盛名的,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的是山西的悬空寺。

“悬空寺”座落在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谷两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之上。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只是中间略有凹曲之处,悬空寺就把握了这仅有的落脚点而建在悬崖之中,也可以说是绝壁之上。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寺庙悬空而建,这里一定大有乾坤。

据说悬空寺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经过维修乃至多次地震,整体结构仍是安然无恙。

悬空寺因为 “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而被列为恒山十八景之冠。

悬空寺的结构精巧,整座寺庙由立木和横木支撑著。这些以横木为梁者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

同时每根立木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立木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而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了。这个奇妙的原理是现代科学理论很难想像的。所以从远处看人们把悬空寺称为“三根马尾空中吊”。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