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诀窍” 思维要“开窍” (三):“让它咬谁就要谁,让咬几口咬几口。”——韵律的力量

大陆大法弟子


【正见网2023年05月04日】

二.“让它咬谁就要谁,让咬几口咬几口。”——韵律的力量

师父在《飞天大学中国古典舞教学讲法》谈到了舞蹈的韵律问题:“说起这个韵律,从修炼角度看,中国文化是神传的,也是神照看的。” “舞蹈范基本上是神韵自己的,自己的韵律了。” 附:摘录的经文都是从经文网页复制粘贴而来的,没有任何改动。

同样,语言文字的韵律也很重要。疫情期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文字,之所以能暖人暖心,(除了上一节谈到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语言富于美好的韵律。

相反,邪党口号“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之类的标语,之所以能传播甚广、败坏社会风气,也是在利用这一规律,而且,邪党几十年来一直深谙此道。

初识韵律的力量

我家有一位老党员,党文化非常重。他经历各种运动,他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他,深知邪党运动的残酷。但是,我跟他讲中共邪恶,他总是很抵触。《九评》问世后,他看到“党的喉舌是条狗,守在党的大门口,让它咬谁就要谁,让咬几口咬几口。”这句话后,哈哈大笑,好像破防了他的所有恐惧戒备,由衷称赞:“确实是这么回事,顺口有力!让共产党还不了嘴啊!”

我当时很震惊,怎么这句话就打动了这个顽固不化的人呢?
多年后,我明白了,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比喻很形象,他年轻时经常为邪党写文章,知道邪党媒体的哈巴狗特性。二是句子富于音律、朗朗上口,给人愉悦感,让人神经松弛。而且,铿锵有力的音律赋予了句子讽刺威慑的能量,有一种气势,正好应对了他的“谁有力量谁就有理”的党文化胃口,破除了他对邪党的恐惧,让人的本性显露出来。

韵律,是人类的普遍需求。

上面谈到的只是个人经历,其实,韵律的力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街头或小剧场的艺人,往往在开头说一小段定场诗,随之,人群马上会安静下来了;在多人聚会和电视台的演讲晚会上,主持人先朗诵一小段格律诗,正在交头接耳的人们也会马上安静下来,而普通的发言就很难做到。

大家都喜欢相声的贯口,比如传统相声《报菜名》,就是因为它其中的节奏感,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而且,逗哏人和捧哏人台上的所有语言互动,也都在“带节奏”。两人的声音看似简单的一应一和,捧哏人只是简单的“是啊” “那倒是” “不错” “好啊”,其实,两人的语言节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好的声音配合必然是长短相宜,谐音相配的,平仄起伏,非常有韵律感。

单单从声音的节奏、韵律的把控方面来看,自媒体时评人文昭先生的节目就比较经典,这也是成为华人时评类自媒体粉丝最多的原因之一。不仅内容抽丝剥茧、逻辑推导好似断案追凶,而且声音行云流水、清澈见底、一泄千里;再有,姜光宇的西方艺术史和时评,语音明快似晴空万里,声音圆润华丽、亲切可人;新唐人的《传奇时代》之所以受到好评,不仅是文案结构紧凑、画面精美,而且,主持人林澜的轻重起伏的音节韵律恰到好处,透着一种纯净如水、清澈见底的生命内涵。

在西方,专业作家也早就发现和运用了韵律的潜在能量。有人曾做实验,把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第一部分朗读出来,与《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韵律几乎一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说:我希望自己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听起来象伊戈尔·斯特拉文斯的《火鸟组曲》。

美国神经解剖学家保罗·麦克莱恩认为,每个人有三个大脑:一个主宰节奏,一个主宰情感,一个主宰认知。当然,这个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但人类普遍对节奏、韵律有强烈的本能需求是无可置疑的。文字的旋律和歌曲的旋律一样,都能让人得到感官上的快感,好似心理上的“按摩”,这是人的本能需求。

作为神传文化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和各种经典,都是讲究音节韵律的,这是神的安排。读书人从小时候就在文字韵律的熏陶中唤醒了本能,懂得了如何运用其中的规律。只是到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后,尤其邪党控制大陆后,除了特别优秀的专业人士,一般的文字工作者对于人体本能的这些基本常识闻所未闻。

让文字有“韵律”的方法

下面,我们总结了一些让文字有韵律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韵律,可以是下里巴人,也可以是阳春白雪。不论是街头小贩的吆喝声,还是诗经的风雅颂,都感染人的身心。

1、顺口溜

顺口溜,不需要太高的专业知识,许多没有上过学的老人就可以编出很多生动形象的顺口溜(现在有人也称作“段子”),这个方法门槛低,大家都可以创作。

街头小贩带有韵律吆喝的摊位,被关注成度远远高于“沉默型”商人。因为他们的吆喝声幽默风趣,带有喜感,人往往会降低戒备心理,有兴趣了解而成交。比如:十三香的吆喝词,一元店、十元店的吆喝词,只要有自己的特点和新意,一般都能吸引路过的行人。

值得一提的是,邪党的很多标语口号,也都是在借助文字的谐音、押韵,所以毒性都很强。

邪党标语“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就是其中一例。历史上,邪党一直利用有节奏的短语来强化它的暴戾痞子气。例如, “共产邪党好,共产邪党好,共产邪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的到,做的到。” “该流不流,收房牵牛。该扎不扎,全村结扎。”,虽然现在听起来鬼话连篇、简单粗暴、血腥,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但是,因为押韵上口,再借助官方媒体大量重复,放大了邪党的恐惧气势。

一位痛恨邪党和毛魔的反抗人士逃到海外多年,有时无意中还会哼唱起歌颂毛魔的歌词,自己也觉的哭笑不得。可见,邪党借助旋律的力量和大量重复,对人的身心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反,正能量文字的不断重复,也会改变人的状态。比如,类似“相信共产党,跑进火葬场”的顺口溜,简单、直白、上口,易于传诵。尤其是年龄小和受教育成度不高的人群,最容易被感染,接受的人多了,正念之场就会影响更多的人。

下面,我们再重点谈谈“重复”的方法。

2、重复,增加韵律感  

例句:
邪党标语口号:今年上门、明年上坟(重复“上”)
专家专家,专蒙大家。(讽刺中共的所谓专家)
中共的天性就是控所有不可控。(中共防疫的铁腕清零)
邪党口中喊的常常是“团结喽”,潜台词一定是“决斗喽”。(重复“喽”)
邪党标语口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啊就是好”(粗鄙的反复“好”)

(前面历数中共罪恶)中共的迫害,我在几分钟之内一言难尽。正因为如此,大法的真相(资料),你应该一饮而尽。(一言难尽,一饮而尽,有韵律有力量)

这个哀婉凄怀的故事带来的感伤,在我们的心里郁郁成结,形成一种文化的烙印,刻在每一个渴望爱的心房里,氤氲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形成一种文化情怀。(同修文章)

一段人生,主宰不了;一段情缘,挽留不住;一副皮囊,盈满了情意,却错过了情缘,徒留一个悲伤的化蝶结局,让人生感受到灵魂的无奈。 (同修文章)

我们不甘心把这钱通过红十字会,那样的话,老人们不仅喝不到牛奶,还可能成为红十字会的奶牛。(奶,牛,牛奶,奶牛,在活泼的文字中,感到阵阵心酸)

我们老百姓仅求:一口无雾霾空气,一杯无污染清水,一碗无镉大米,一把无农残蔬菜,一块无瘦肉精猪肉,一袋无三氰奶粉...。

我们本地发放真相的数量非常大,大多数人经常看到真相资料。十年前,一位顽皮的初中生象说顺口溜一样,在班主任老师面前(故意调皮),反复念叨“法轮大法好,三退保平安” “法轮大法好,三退保平安”,象说快板一样、富于节奏。学生们笑了,班主任老师看着他也没有说话,一笑了之。在邪党残酷迫害和极力抹黑的气氛里,这是公开环境很难看到的场景。而且,当时的那个班主任并不认同退党,也就是说,顺口溜的快乐节奏“同化”了她。可见,重复再重复的节奏感,会改变人群的状态(这是从人的层面分析,根本上是大法的力量)。

3、排比的节奏感,最容易带动气势(句式重复)

例句:今夜,(香港)暴风雨终于来袭,我们就在这风雨飘摇中抱紧自由,为了一场心灵之救赎,为了一场道义之坚守,也为了明天就会示现出来的一切伟大的意义。

例句:政法委是法治的敌人,宣传部是真相的敌人,发改委是市场的敌人,工会是工人的敌人,红十字会是慈善的敌人,宗教事务局是宗教的敌人,教委是教育的敌人,国企是国民经济的敌人。特色之国,一切均走向反面。撤销一个部门,必将繁荣一个行业,消灭—个集团,兴旺一个国家。

例句: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例句: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的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的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相互关怀。

例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地为你加油。我们不停地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

例句:那个时代,整个国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你不可以说出你的本能——我饿了;你不可以说出科学的话,得承认亩产确实两万斤;你甚至不可以描述大自然——比如太阳很毒,那是影射领袖。

例句:历史之上,西方的天空曾经回响过耶稣的福音,东方的大地曾经留下过佛陀的足迹,各个民族都有先知与圣者来过,他们的布道,他们的神迹,他们的预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信徒,他们的磨难都已成为过往,而他们所留下的坚守正信的精神却光华永住。(为歌颂大法弟子铺垫)

例句: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小议:排比句给人扑面而来的气势,能量满满。

4、叠词(比较容易制造一种氛围)
例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听长长的报告,睡香香的一觉。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一个哀婉的爱情故事,爱之可能、求之不得的情缘,使梁祝分开,他们的心心所想、念念所执,最终使俩人情化为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梁祝版本。

5. 仿词:变化词头或词尾,仿造出一个新词,让同音字重复。

按声音相仿(音仿)

例句:要学此功,必先自宫。(“功”“宫”,同音字,产生幽默感,取自新唐人小品讽刺五毛)

例句:领导、代表、警方对此事都不需要交代,他们只需要招待。他们听得见下面的掌声,听不见外面的风声。所以,反面看是领导在强奸,正面看其实领导在坚强。(李承鹏的网络时评)

例句:(中共)点燃抗疫鬼火,收获抗议烽烟;(中共)抗疫假话连篇,抗议呼声遍地;抗疫使得民不聊生,抗议使得官不能寐。

类义仿
改一个类义或反义的字,仿造出一个新词。。

例句:中共的内循环后,外交家们都要回家,成为内交家了。

例句:以前事关龙体,现在事关国体。因为事关国体,必须掩埋车体。(讽刺中共掩埋相撞的火车)

例句:一个公众领域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度,只有公公哪有公知?

例句:纳税人纳的是一种权利,如果纳出的是生命和尊严,就不是纳税人而是纳粹人。

例句:这些农民宁可做盲流,也不想做人流。  

例句:外面看,粉红们很精神;里面看,粉红们很精神病。 例句:中共本来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

例句:人家有背景,我们只能看着人家的背影。  

例句:我党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大陆网文)

例句:你写的真好,说明你这脑子里有不少艺术细菌。(“艺术细胞仿”仿为“艺术细菌”,幽默感)

6、仿句:仿句,一般都比较幽默,我们在谈到“意外感”的章节中还有介绍。

床前明月光,人影一双双,唯我独徘徊,心里憋得慌。

“新冠”何时了,患者知多少?小楼昨夜又被封,孤城不堪回首月明中。粮油蛋菜已不在,啥都不好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百年长夜做死囚。

7、仿语体(仿一种固定格式):

例句(仿中医药方):
昆明华亭寺里,有一张专治心病的处方,读来令人目清脑醒。
药有十味: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用药的方法是:不焦燥,去火三分……
用药时还要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

例句(仿邪党吹捧长征的样本文章):霾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彻底破产;雾霾是宣传队,它向人民群众宣布,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污染假治理的邪路;雾霾是播种机,它播下的治理环境污染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雾霾是照妖镜,一切打着发展旗号、牺牲人民福祉的妖魔鬼怪,统统会现出原形。

小议:仿邪党的样板文章(人人皆知的文章),讽刺邪党,可谓以邪党之矛攻邪党之盾,让人喜闻乐见。

8、拈连(拟人化的重复):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移到乙事物上,叫做拈连,又叫“顺拈”。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位置在前;乙事物往往比较抽象,位置在后。

例句:(蚕)你默默的吐着丝,吐着温暖,吐着爱,你吐出人间的锦云绸海。

小议:基础词是“吐丝”,顺承“发展”出“吐着温暖”、“吐着爱”的拈连用法,整个句子自然流畅、顺理成章,拈连赋予句子艺术美、韵律美。

例句:平民抽鸦片,官员抽鸦片,士兵抽鸦片,商人抽鸦片,整个大清朝抽成一片烟雾缭绕。

小议:“抽成一片烟雾缭绕”运用拈连很形象生动。

例句:我不仅仅成绩突出,腰椎盘也突出。(产生幽默)

例句:微风吹着衣角,也吹着我的心。

例句:那年,我们走入大学的大门,也走入了知识的大门。

例句:她绝望的甩了甩头,象扑火的灯蛾一样扑向匆匆的人流。

9、四字短句的韵律

四字为一词,前后两组,模仿诗歌的韵律。
方法简单,平时积累好词好句是关键。比如,“邪党官员个个都是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是平时积累了“身重如山”“膝软如泥”这两个词,才能构思出来的。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句,开阔思路:
中共邪党现在是四面树敌、八方开怼。
江魔其人,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九评》出世,厉词伐罪,以彰天讨。
邪党党魁所到之处,岗哨林立、虎视鹰瞵,森严壁垒、如临大敌。

看神韵演出时,《梁祝》唤醒了我的原始记忆,我知道了,这才是我经历过的正剧:同窗三载,守身如玉,感君恩义,芳心暗许,神赐姻缘,佳偶天成,这是创世主缔造的神传文化中的一个典型范本。(摘自正见网,同修把修炼体会写的如此之美,值得大家借鉴)

所以红朝乱政数十年之今日,赤焰张天,黄毒遍地,山川脉断,江河流污,血雨腥风,旱涝相替,冬雷夏雪,雾霾障日。……

神韵大幕拉开,帝王法驾,卫丛缤纷;群臣百官,班列如肃;武将猛士,气宇轩昂;宫娥彩女,光仪淑穆……
广乐钧天,大舞既陈,创世主再次翩然而降,带领上古诸王阔步而前,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张开双臂,这一刻,观者感受到的是从未感受过的无所不包的洪大慈悲……

10、高低起伏的长句

我们试着大声朗读下面两例文字:
例1“在陈子秀去世的前一天,逮捕她的人又一次要求她放弃她对法轮大法的信仰。在又一轮警棍打击后几乎失去了清醒意识的情况下,这个58岁的老人还是坚定的摇了摇头。
暴怒的地方官让陈女士赤脚在雪地里跑。据其他目击这一事件的监狱中的人说,两天的折磨使她的腿严重淤伤,她的短短的黑发上粘着脓和血。她在外面爬,呕吐并因虚脱而昏倒。她再也没有恢复知觉,并于2月21日去世。”

例2
请不要再辞气闪烁,神情游疑,用坚定而勇毅的目光,来回应香港勇士们永无退转的眼神,让几番磨灭的希望,几度冷却的赤诚,几多颓废的灵魂,受洗于此“香港精神”而重新燃起。要知道镰刀与榔头只能代表杀戮与野蛮,文明与道义才是永劫不变的铁律。

小议:是不是体会到了其中的韵律? 例1的音律阴郁绵长、寸断肝肠。例2的音律振奋高亢,气势磅礴。

关于音律音节的规律,最快的方式就是多读一些经典,大声朗诵,体会其中的韵味、节奏。能“体感”音律的玄妙,够用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并不难,就像跳舞要听懂鼓点一样,可能一两次就明白了。

当然,如果还想在理性上有所认识,还可以搜索一些音律音节的经验,包括古人的经验,沈括和刘勰都有论述,这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好找。

11、关联词

关联词往往是承载韵律的载体。

例句:这个世间,来过勇士,来过先知,来过觉者(排比),所有的故事都如此相似,在故事的开始,摩西在魔难中几经困惑,耶稣在受难日的凌晨曾经发抖,插播勇士们以血肉之躯承受了生命的最大负重,而在故事的结束,摩西走出埃及的沙漠,耶稣走进天国的荣光,插播的勇士们用生命铺就了回归之路,他们冉冉上升,每踏过一步,脚下传来撒旦魔域天塌地陷的轰响……

小议:三个“来过”形成的排比,增加一泻千里的历史沧桑感。关联词“在…..的开始,在…..的结束”串起了过去和今天的故事经历。韵律,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彰显了插播勇士的恢弘气概。
利用关联词,把许多内容串连起来,让众多信息浓重,却不失整洁。整体富于韵律,平仄起伏有韵致。

例句:
不幸的是,当疯狂的时代终结,像他这样的“风流人物”只能沦为炮灰。他被煤矿开除,成了拉板车运石头的苦力。一次下坡刹不住脚,他被装满石头的板车轧断腿,从此残废。乡村里一个男人变成残废,就意味着整个家庭垮掉,就意味着他的女儿不得不去卖淫。他抱着誓死捍卫毛主席的决心投身革命,却换来无尽的苦难。

小议:“ 当…..”“像……..只能…….。”“他被….,从此….。” “……. 却…..”,关联词就像火车头,拉起后面一节节车厢,满满的货物却非常整体规整。而且,韵律平稳,平仄和谐。

一位大陆知名主编在招聘记者的时候,第一要求就是“语感好”。语感好,我们可以理解为“能写出有节奏有韵致的文字,進而写出有情调的氛围”。

例句:
“(故事开头)在北京这个晴朗的早晨,梳着马尾辫的朱平和成千上万名旅客一样,前往北京南站。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大一女生,将在当天晚上19时42分回到她的故乡温州。”(火车相撞的新闻故事)
    “在…….的早晨”“和……一样”“如果…….,将在……”,关联词把许多内容装在了一起,很整齐。整体语感非常轻松越快,却隐隐的昭示和反衬着灾难的降临。(如果用常用的写法“她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要回温州老家了……”,就没有这样的美感,不容易吸引读者)

第二段和第三段同样也是持续着这种韵致:
对于在离家将近2000公里外上学的朱平来说,“回家”也许就是她7月份的关键词。不久前,父亲因骨折住院,所以这次朱平特意买了动车车票,以前她是坐28个小时的普快回家的。
12个小时后,她就该到家了。在新浪微博上,她曾经羡慕过早就放假回家的中学同学,而她自己“还有两周啊”,写到这儿,她干脆一口气用了5个感叹号。
句子都是架设在关联词上,而且,平仄的韵律非常雅致。

再看最后几段:
例文:
23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连忙从厨房跑去接电话,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
电话里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听筒里只传来一点极其轻微的声响。这个以为马上就能见到女儿的母亲以为,那只是手机信号出了问题。
似乎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

小议:母亲听到女儿最后的一个电话,这是故事情感线的最高潮,但作者却一直延用她平和的韵致、语态、语气,反而把最悲情的场景凸显出来,让许多读者为之潸然泪下,关联词构建的“韵”起到了绝佳的作用。

例句:(故事开头)这是一篇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却又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我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
又是江南飞霜的时节了,秋水生凉,寒气渐沉。整整十年了,身寄北国的我仍是不敢重回那一段冰冷的水域,不敢也不欲去想象我投江失踪的母亲,至今仍暴尸于哪一片月光下……

小议:关联词串起了自己的心境的多个比喻,“这是.......而又......。是.......以至于......。却又......,在......,似乎只需......,便足以......”

第二段的两个“不敢”凝重了凄苦氛围和诗意情怀,关联词“又是......,仍是......,至今仍……” 起到了承载内容和增强音律节奏的作用。

例句:(故事结尾)读到此时,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我似乎也看见了我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留下的那把钥匙……

小议:“我在xxx的xxxxxx,仿佛.......,我似乎......”关联词架起画面,同时又赋予画面的音律节奏,给人美的视觉听觉,让读者在这凄美的氛围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刻痛苦而“大放悲声”。笔者读至此处,泪流满面。

绝美的文字,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众生之悲苦、恶党之邪佞。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