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剑舞第一人——公孙大娘传奇故事

小阳春


【正见网2022年09月02日】


唐代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图(公有领域)

前言

对于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可能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剑舞。而将中国古代剑舞推向历史顶峰的,非“唐代宫廷剑舞第一人——公孙大娘”所莫属。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还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足以见证其舞技高超和深远的影响力。

一、剑舞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剑从最初战场上打仗所使用的武器,演变成体育武术和舞蹈艺术所采用的道具,是与剑和剑术的产生与发展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剑才产生了剑术,也正是有了剑术才成就了剑舞。

1.剑的产生

剑为中国古代兵器,被誉为“百兵之君”。剑在中国有着源流深远的历史,许多武侠和玄幻小说中也都离不开剑的影子。古籍《黄帝本纪》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管子·数地篇》说:“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

春秋末期越国人欧冶子(约前560年-前510年),曾为越王勾践铸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为楚昭王铸三柄名剑:龙渊、泰阿、工布。吴王阖闾攻破楚、越两国,宝剑落入吴国。其中,工布剑被吴王夫差赐予伍子胥自杀;越灭吴后,工布剑又被越王勾践赐予文种自尽。

欧冶子所铸之剑尤以湛卢剑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史载,“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号,越王神之。”“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则威”。 相传,湛卢剑几经辗转流传,为唐朝初年名将薛仁贵所获得。后传到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手中,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便不知所终。

 
1965年12月,埋藏在地下两千余年的越王勾践剑,在湖北荆州江陵出土时,寒光闪闪,完好如初,锋利无比。现被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公有领域)

在中国古代,剑既是防身和作战的兵器,又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者,所以威不轨、卫有德,故抚持之也。

史称“国士无双,兵仙战神”的韩信,虽然少年时期就练武,并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但堂堂七尺男儿,却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受人胯下之辱。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剑术的起源

剑术,古代也称之为“剑道”。以其轻快、敏捷、潇洒、飘逸而著称,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汉书·艺文志》兵伎巧中曾列有“剑道”三十八篇,是对当时剑术的理论总结,可惜现已失传。

剑术起源于人类的战争行为,在中国剑术盛行于战国时代,因为战车逐步退出战争,步兵成为主要力量,随之剑也成为主要武器之一。西方则是在古罗马时期开始盛行。千百年来,剑术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侠仗义,为众多世人所喜爱。

3.剑舞的形成和发展

剑舞是把剑作为表演道具,通过人体的形、神、劲、律等肢体动作,塑造出舞蹈形象,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其形成与发展是以剑术和剑法为基础的。

“巫者持剑而舞以祀神明。”最早的剑舞,应该是一种以剑为法器,沟通神灵和祭祀祈福的宗教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斩妖除魔,镇宅辟邪;或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保境安民。

在盛行佩剑之风的周代,把手执干、戈、戚等法器进行舞练,称作“舞象”。“象”又分为歌颂武王伐纣的武舞之象,以及赞美周公功德的文舞之象。并广泛用于祭祀、宴飨、射礼等场合,也是当时王室及贵族子弟的必修之课。从而在周代出现了中国乐舞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围而去”;《庄子·说剑篇》曰:“赵文王喜剑,剑士侠门儿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上项伯与项庄对舞长剑,其实是假献舞之名,行行刺之实;四川汉画像砖有长剑独舞的画面,山东嘉祥秋胡山的汉画像砖上也有两人击剑对舞的场景;由汉武帝钦定的规模宏大的百戏演出中,就编排了剑舞节目。那时的剑舞,往往与武术杂技相结合,以便在增加舞技难度的同时,又增加舞蹈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

 
在汉代剑就已作为道具进入艺术殿堂,剑舞作为艺术表演形式也很流行。图中汉代画像石(砖)上,右边一女子双手持剑,双膝下蹲在表演剑舞。(公有领域)

汉代以后,随着大规模地使用骑兵作战,作为短兵相接的剑,逐渐被长兵器所代替。三国时期最常用的兵器乃为环首刀、长矛、手戟、槊。《三国演义》开篇便讲,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之后,张飞散尽家财,招募了300乡勇,并开始打造兵器。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刘备的是双股鸳鸯剑。“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张飞,在长坂坡大战中,正是手持丈八蛇矛,一声怒吼,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可见,随着剑在打仗中实用价值的降低和礼仪作用的提升,剑更多的成为身份的象征,或者用于自卫,礼仪,表演,也为剑术的广泛艺术化开辟了道路。

 
《三英战吕布》中,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张飞手持丈八蛇矛与吕布交战。(公有领域)

大家知道,中国古典舞是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和精髓,剑舞则是将中华传统武术中剑术的招式、律动与戏曲中的身段、韵味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剑舞其实是一种武舞同源,或者说是武舞并用,文武并用的艺术表演。但是,剑舞虽借鉴于武术却又不同于武术,武术是以技艺赢人,而剑舞则具有武术所不具备的内在情感,还具备一定审美意义。同时,剑舞中还蕴含着独特的古典韵味和丰富的民族风情风貌。

正如李洪志大师在《飞天大学中国古典舞教学讲法》中所透露的:“从根本来讲,中国古典舞“身法”,从古代就多来源于武术的“一武(舞)两用”的神传之技,而“身韵”多来源于戏曲中的“身段”。”“追根揭底,追到最后,是“一武(舞)两用”。文用,那就是舞蹈;武用,那就是打仗用的。一文一武,一正一负。”

二、剑舞在盛唐达到顶峰,公孙大娘为代表人物

“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强盛的国力带来经济与文化的极大繁荣,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载体的唐代舞蹈艺术,也随之进入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


 
唐宫乐舞图(公有领域)

唐代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意即文舞、武舞)两大类,暗合中国古代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剑舞又称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身体动作的质感与力度,进而外延到舞蹈风格的特征。软舞多从南方源起,舞姿轻柔曼妙;健舞多出北地,动作雄健有力,节奏明快,再配以激越的鼓声,以其追求高超技艺,新颖的表演技巧作为重要艺术特色。

公孙大娘是唐明皇开元年间最负盛名的舞蹈家,在盛唐的舞蹈历史中的地位极高。出身民间艺人的她,凭借深厚的功底、精湛的技巧和传奇的手法,一举成为技艺盖世,首屈一指的“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以戎装宝剑出场,将武术表演中的剑器变成舞蹈表演中的道具,以女性的柔美结合剑术的刚健,不仅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铁骨柔情,巾帼不让须眉的身韵,也充分表现了古代女子刚柔并济,人剑合一的身法,从而将唐宫乐舞推向中国文化艺术历史的顶峰。

与此同时,公孙大娘还对传统剑舞的承上启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其发扬光大。她的20名弟子被称为“七秀十三钗”,在古代剑舞的传承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公孙大娘的代表作主要有《西河剑器》《剑器浑脱》《裴将军满堂势》和《邻里曲》等划时代作品。其中,尤以《裴将军满堂势》的艺术成就最为震撼。该作品是公孙大娘根据裴旻将军舞剑的绝技所改编,气势雄浑,剑招凌厉。她一方面通过对剑术和艺术精髓的提炼,融合男子的阳刚与女子的阴柔,表现出了武术剑道的气贯长虹,刚健勇猛,英武洒脱,无坚不摧之气势;另一方面又通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肢体语言,展示出了大唐盛世铸剑为泥,化干戈为玉帛,行不言之教,寓教于乐之胜景。成为有口皆碑,天下扬名的剑舞之典范。

据《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精通音律,公孙大娘因为善于舞剑,深受皇家器重,享誉京都,先后多次被唐明皇召入宫中進行表演。在古代众多诗词文献中,也皆有公孙大娘剑舞的传奇记录,其中以“诗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最为有名,并流传至今。

杜甫诗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从而表现了唐朝乐舞那种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序中还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可见,当年“草圣”张旭,正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行云流水般的剑器之舞,从中受到启发,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公孙大娘不但剑舞的好,在艺术造诣上极为高深。而且也是一代玉貌锦衣,绛唇珠袖的绝世佳人。(公有领域)

与公孙大娘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剑舞高手裴旻,当时把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裴旻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将领,他曾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足以见证其剑法之高超。就连“诗仙”李白,亦拜其为师,练习剑术。《朝野佥载》中记载:“裴旻与幽州都督孙佺北征,被奚贼所围。旻马上立走,轮刀雷发,箭若星流,应刀而断。贼不敢取,蓬飞而去。”其刀法如此传神,剑法就更不用说了。可想而知,那时的剑舞并非舞蹈动作加武术动作的简单组合,也不可与现在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武术表演同日而语。公孙大娘虽为女流之辈,但其技艺能和“剑圣”裴旻将军齐名,足以说明公孙大娘并非徒有虚名。

三、公孙大娘之后,剑舞开始从巅峰走向低谷

古语云,天道循环,盛极必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之后,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和衰败。“安史之乱”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剑舞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失守,中原沦陷。唐玄宗逃离京城,“梨园子弟散如烟”。杜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双鬓斑白,偶然在四川白帝城又有幸观赏到了一次剑舞。

巧合的是,这次舞剑的女子竟然是公孙大娘的传人——李十二娘。此时,距离杜甫当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国破山河在,佳人红颜改,盛世已去,乱世将至,杜甫不再年少,公孙弟子亦非盛颜。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杜甫因而执笔留下了千古佳作。为此明代文学家王嗣奭评论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

从此往后,女艺人落魄江湖,梨园弟子若存若亡;晚唐末年,梨园弟子消亡殆尽,曾风靡一时的剑舞最终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下;到明清时期,因为戏曲艺术的崛起和繁荣,剑舞便成了戏曲舞蹈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借鉴太极剑创造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洪扬中华正统文化的神韵艺术团的出现,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剑舞之传奇技艺,才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得以复活和再现!

结语

在孔子《论语》中,有“颜渊问为邦”的故事。颜回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穿戴周朝的礼帽,演奏韶舞的音乐。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小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小人太危险。”因此,人类历史在成、住、坏、灭的发展规律中已走到末劫的最后关头,抛弃无神论的党文化,回归五千年神传文明,此正其时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