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恶化:北京严重“缺水”

周同 编辑


【正见网2004年04月20日】

编者按:由于只顾经济利益,为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享受、自私的欲望和贪婪,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已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最终将毁灭人类的破坏始于人类道德的败落。这里将系列报道我们收集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这种生态的恶化是触目惊心的。然而,人们仍旧在不可控制的道德下滑中难以自拔。其实,天地乃为人而存。人不循道,不可称其为人,天地为何而存?

◇◇◇ ◇◇◇ ◇◇◇

据中国环境新闻报道,北京市从1999年起在遭遇了连续五年干旱的情况下,今年已进入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枯水期。北京是目前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300 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

但是,从历史直到近代,北京却不是一个缺水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是傍水而生,最早的北京城是傍泉而生。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北京广大平原地区地底下是一个充满了孔隙水的巨大“地下水库”。它是距今约300万年以内自然形成的。北京是由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形成的倾斜平原,三四千年前,这片平原已基本成型。

当时的莲花池常年有水溢出,树茂草丰,交通便利,又很少受洪水的威胁,一些游牧部落就在此定居下来。考古证明,这一带最早的水井应在西周以前。他们世代在这里耕种、放牧,逐步建立了一座约9平方公里的方型小城,起名蓟,为燕国的重要城池。公元1153年,蓟城改为金中都城,城池扩大到22平方公里。1267年元朝在此建大都城后,城的中心才从当年的莲花池附近迁移到今天的鼓楼一带。此后历朝都定都于此,历代皇族修建了多处皇家园林庙宇,以现成的泉眼和池泽为水源,形成许多人工湖面和形态各异的泉水。北京城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从50年代开始,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专门对北京的泉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勘察,查明北京的泉水共有1347眼。北京拥有如此丰富的泉水资源,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十分罕见的。由于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才会拥有超凡脱俗的北国园林美景。北京的地表水源也较为丰富。北京属海河流域,从东到西分布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大清河5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它4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然而,当人们开始干预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时,北京缺水的厄运就开始了。

上一个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了北京的水利建设。1954年开始修建官厅水库和永定河引水工程,至1956年完工。当时官厅水库每年可来水19亿立方米,不仅能保证北京用水,还可供应天津、河北。为防治潮白河的洪害并蓄积水量,1958年又开始修建密云水库,1960年即开始蓄水,形成了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

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是北京地表水的两大水源,密云水库供应了市区一半以上的日常用水。由于水库上游流域内修建了大小200余座水库,使两库来水由五六十年代的30多亿立方米锐减到90年代的12亿立方米。永定河、潮白河原是奔腾不息的大河,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洪害。现在上游河道有的只是涓涓细流,有的已完全断流。

70年代起,工程师们无比痛心地发现,北京的泉水水量不断减少,许多名泉逐渐枯萎,直至无水。西山曾经泉水众多,水质也好,为历代皇家的饮用水源。昆明湖原由西山泉水供给水源,由于泉水全都枯竭,从60年代后期起,改由京密引水渠供水。莲花池、玉泉山黑龙潭泉、昌平龙山泉、房山万佛堂泉等著名大泉已经消失。

早年的北京,挖地三尺就有水。这种浅土井遍布全城,俗名“井窝子”,可以直接用桶舀水或用压水机取水。北京城区的用水仅靠地下水就够了,北京不少街巷由“井”而得名。

北京地下水的可采量为年平均25亿立方米左右,而多年实采量为28亿至29亿立方米。同60年代相比,北京的地下水已减少了50多亿立方米。长期的大量超采,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枯竭,湖泊逐年萎缩,地面下沉。到现在,水面已下降了六七米。地下水2001年一年减少储存量约1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下降了二三米,是近年来下降最为严重的一年。

北京水资源缺乏一个原因,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观赏功能河道、排水功能河道的水污染问题更显突出。官厅水库由于水污染程度不断加剧,于 1997 年被迫退出了饮用水供水系统。密云水库成了北京唯一的“一盆清水”。其次就是对水资源肆虐的使用。尽管严重缺水,但每年仍有大量清水在不经意中流走。有统计表明,24% 的人有无意浪费水的习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效消耗占整个水浪费的 1/3。

专家们非常痛心地说:北京不缺水。这个“不缺水”是要加引号的。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浪费水的现象。有关人员说:……水资源是有限的,无法用钱买到的。如果我们无节制地用水,那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水资源,最终仍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看来,要想根本上改变北京乃至全国缺水的状况,不是靠任何政策、办法、工程来达到的。乃是当人们从心里珍惜水时,当人们从心里爱护水时,总之当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时,那时,“缺水” 的状况才能改变。


(参考资料:《水危机逼近北京》)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