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缺失

如初


【正见网2021年04月29日】

科技在发展,物质在丰富,但是很多传统美德似乎却被人们渐渐遗忘。以前的人们总会记得知恩图报,但现在的人们似乎越来越缺乏感恩之心。

都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现在的老人莫说享受子女的孝顺,反而是要面对着太多的苛责。在现在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帮着带孩子,做免费的保姆还费力不讨好,追求自己的爱好自由反而成了错误。好多人忙碌了一辈子,好不容易退了休,却比上班更辛苦,工资要补贴进去一半,时间也不自由,完全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上班时候就盼着退休了能追求自己的爱好,谁知退休了自己的爱好却只有等到伺候好孙辈后才能挤出点时间去完成。但现在两孩家庭居多,父母朝九晚五,小孩就丢给老人,一天的时间都被带娃和家务填满,有时连生病了也无法“请假”休息,更不容易的是在如此不计回报的辛苦付出中,得不到感恩与尊重,连获得感也很少。女儿、儿子都缺乏感恩之心,更别说女婿、儿媳了,只会责怪老人做得这不好那不行,完全记不得老人艰辛的付出。

很多家庭的婆媳矛盾大多源于带孩子,老人带也不是、不带也不是,带的过程难免会融入自己的经验,就会被嫌弃与责怪,不带的话更要被怨恨说心肠硬不帮忙。有的老人要是没出钱也不出力就要受到子女的冷眼,甚至威胁不给养老。父母的责任不是抚养子女成人就可以了吗?什么时候变得抚养孙辈也成为责任了?那些苛责大于感恩的子女都忘记了,在老人帮带小孩这件事上,能帮、愿帮是情分,不能、不愿是本分,这可不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如果请个保姆来带小孩做家务,不光要花钱,恐怕还不能经常挑刺,为什么面对父母时连基本的感恩都忘记了呢?无非是仗着老人对子女无私的爱罢了。

人们感恩之心的缺乏不光体现在家庭里,还表现在社会中。例如当一个人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第一反应不再是记得去感恩那个帮助他的人,而是自以为是的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人缘好、人格魅力强、特别优秀,所以别人才会帮助自己。相反,当自己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或遭受一丁点挫折时,就开始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与命运的不公,也不会去反思是否因为自己的原因才导致了当前的困难。这类人不是个例,而是比比皆是,他们习惯了舒适、习惯了不劳而获,所以就会对他人的付出视而不见,也把自己的获得当作理所应当。他们不太有同理心、不太会为别人着想、不太懂得换位思考。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这类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针对育儿矛盾、家庭琐事,还是工作压力、社会关系,他们都在强调自己是对的,都想让万事万物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发展。这种认为自己不可侵犯的潜意识导致他们有着过强的自尊心,表现为别人不能说自己的缺点(但是自己可以说别人),一说就生气。由于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所以也不会看到自己错误,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推责与抱怨。有趣的是,他们对事对人还有着明显的“双标”特征。

认识的一位女性,她要求自己的老公对自己的父母毕恭毕敬、孝顺有加,但她却对老公的父母毫不尊重、十分冷漠。以前有一位同事,做事懒散拖延,当大家都在忙的时候他就在玩手机、混事,别人忙得不可开交时他也不会主动帮忙,后来当自己事全部积累到一起时,别人也没有去帮忙,他就开始抱怨不停。还有一位家长,一边说着幼儿园里的某个小孩多么讨厌、多么没有家教,一边又教着自己的孩子要变凶一点、要会打架。由此看来,他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可以瞬息万变,前后矛盾,但却有不变的一条宗旨:一切以维护自己的自我与利益为主。

圣人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个人都会老去,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当前的老人们或许不再需要子女们像以前一样躬亲孝顺,但是心怀感恩,对老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却是必要的。虽然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宝贝,但是爱护孩子不等于对小孩一味的保护,不让小孩遭受挫折教育、不让其吃亏只会形成孩子更强的自我,当大家都过于强调自我时,集体的矛盾就会增多,人与人之间也会成为近敌。而当下很多人因为忘记了这些传统的文化礼仪,丢失了感恩之心,忽视他人的付出与痛苦,过于自私、自我,一味索取、不知回报,才会在家庭中、在社会上矛盾重重,觉得诸事不顺,其实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大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