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武林隐去中的传统武术

文、图/曾介宏、新唐人电视台提供

【正见新闻网2019年08月26日】

在十九世纪初期,“武术”两字代表的是意义深远且文化内涵丰富的一门技艺。在民国初期,“中国武术”因其内涵博大且为中华文化之“精粹”,由政府定名为“国术”,早期老一辈较熟悉的名词便也是国术。

谈起武术,有人联想到古代六艺中的“骑射”、水泊梁山好汉棍棒之术、古代名将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刃,也有人联想到太极张三丰、一代宗师叶问的咏春、精武大侠霍元甲的迷踪拳、广东狮王黄飞鸿的虎鹤双形等。同样是武术,却有这么多的联想,除了武功高强,更有侠义典范。

武术范畴虽广而多,宏观来看有东、西方各类别,就唯独“中华传统武术”最具内涵与特色。除了各门派多如繁星,理论完整,有徒手训练、刀枪剑棍等长短杂器械等、内功吐纳、外功训练,且特别注重师承伦理、饮水思源、武德操守。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渊源密不可分。

武字溯源显武德

就《说文解字》来说,武字可以拆分为“止、戈”。止就是制止,戈即是一种兵器,表示人手着兵器,持戈行进,有征伐之意。所以止戈为武也有另一层意思,制止暴力,化干戈为玉帛。

武术虽有防身抗暴保护良知之功效,但自古以来习武之人首重武德。武德是一种由内而外德性的体现。笔者从习武之初,师父便耳提面命地告诫“武德第一、术德兼修”、“习武重德心所愿,尊师重道理当先”、“德性多高、功夫多高”,道德可以说是习武者心中的一面镜子,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就“武”字之解读,东汉的《说文解字》曰:“武,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因此,把“止”和“戈”合起来才是“武”,意即止息纷争,才是真正的武力。这也说明了习武之人除了武德修养,更要有浩然正气,有了正念便能分清善恶是非,这是神传文化中习“武”人所应该具备的本质。

南拳北腿各有脉络

以传统武术流派来说,大致可分为“北方拳”与“南方拳”两大系。北方多草原平原,加上北方人身材高大威武,个性豪迈且骁勇善战,打起拳来舒展大方拳腿并重,身法上特别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之特点。在武术中也有句话“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踢人”说明了腿法的重要性,普遍来说北方拳系均以身法见长,技击上讲究手脚齐到方为真。如长拳(查、花、炮、红、华)、螳螂、八极拳、通臂、翻子、迷踪、六合、劈挂等。

南方多以河湖流域居多,加上南方人身材普遍比较短小精干,且沿海多有倭寇海盗骚扰,武术实战多应用于船上,由于船在行进中摇摇晃晃所以打拳时,多以出拳居多,腿法相对比较少,注重下盘稳固,南方拳认为船上打斗,起腿半边空,特别讲究贴身短打

南方拳术普遍来讲都以“一寸短一寸险”之技击特点为鲜明之风格。如广东五大名家 (洪、刘、蔡、李、莫)、咏春、永春白鹤、金鹰、南太祖、五祖、南派螳螂、白眉、龙形等均继承了此风格特色,武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出现过许多先贤进行改良与创新,截长补短。

近代最为出名者莫过于:清末广东人陈享先生,创“蔡李佛拳”派,陈享及其门徒后参与太平天国起义,协助禁大烟、抵御外敌而闻名。陈享最早习蔡家拳、后习李家拳,最后结合北派之身法与佛家掌,其拳路自成一格,后为感念三位师父受艺承传之辛劳,因其两位恩师习练蔡家与李家拳术,其第三位恩师为佛家青草禅师属佛门弟子,而定名此技为“蔡李佛拳”,创派迄今一百八十余年,流传甚广,陈享创拳之巧思也充分体现出中国人饮水思源之美德。

民國四十四年台灣首場國術大賽中,「鐵胳臂 王松亭先生」榮獲老年組冠軍。

各路武学齐聚宝岛

在我们宝岛台湾,或许大家不知道“南北武学”在此扎根相映辉已逾一甲子,此为神州大地各省市所不及。

南方拳派最早由明末清初郑氏迁台时传入,当时军中不乏武术好手,其宋江阵、太祖等拳派均是当时传入。清末时期,云林一代土匪猖獗,云林仕绅更敦聘南少林拳师来台传授金鹰武艺,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阿善师”。唐山过台湾,授西螺七崁金鹰拳武艺,民初时期白鹤拳更有诸多名家来台定居,将各种名拳带到台湾,其风格显著可说是南少林之最佳写照。因当时为日治时期,日本禁止习练汉人武术,各大拳师只能将明馆转为暗馆教授,甚至半夜授徒或择人而传,传承虽艰难但薪火相传不绝如缕。

北方武术则由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时,许多北派名师纷纷一同抵台,带来之门派众多如:北少林、八极拳、螳螂拳、八卦掌、形意拳、六合拳、通臂、黑虎、孙膑、太极等,北派武学动作潇洒大方体用兼备,北派武术很快就在全台广传,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国术社团,军警界亦聘请国术名家前往授课,南北武学在台蓬勃发展,成为台湾武林之一大特色。

门派体系包罗万象

中华武术跟东西方武术最大的不同之一,它讲究门派与师承。各门各派风格上与技击用法都别具特色且各有千秋。门派一说自古便有,可以说是系统化的概念,其中包含着理论、技法、养生实战等丰富组合。

比如说“长拳”,讲究放长击远连绵不断,演练起来舒展大方,体用兼备拳跤合一,长期习练骨正筋柔气血流畅且体态优美;“通臂拳”以仿长臂猿猴之动作所创,以劲道通达背脊周身,一体松沉自若,养生技击并重为特点;“螳螂拳”不仅仿螳螂之臂膀勾搂采挂等技法,更海纳北派十七家名拳所创,其手法细致身法灵巧多变且实战性强,被武林人士称之江湖黑拳。

八极拳则以“头、肩、手、肘、履、胯、膝、足”等八部位之应用且劲道达八方极远之处而得名“八极”,其风格刚猛古朴,被称作短拳霸王;“翻子拳”则双拳密如雨,快似一挂鞭而得名“八闪翻”;“咏春拳”则是以贴身短打,讲究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武学内涵,技击上不与对手拚拳拚力,采用的借力使力、借力卸力、连消带打。

武术富涵医学科学

各家武学之浩瀚,体现出我们老祖宗在创编拳械时的用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智慧结晶。真正传统之武术均是以经络学与力学为本,技击上以兵法为要,更以中医为旁参,其套路不仅仅有技击攻防含意,更符合人体力学。

传统武术妙处多,不仅有健身、修身、养生、防身、更有极高艺术欣赏之价值,绝非现今人所能随意编纂自创而流传。所谓传统武术,守在“传”并非守旧而不创新之意,而是由先贤所传,有着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薪火相传”的意思,不仅仅教授武术面的知识,也包含着老师对学生,德性之要求,其内涵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文化之根。

传统武术当代反思

反观现代资讯化时代的来临,甚至于手机M化世代的来临,大家已经渐渐忽略掉这一曾经在我们中华历史上,以至于宝岛台湾上绽放出美丽光芒的传统“武术”。当年老师父们挟绝技飘洋来台,坚持传承之理念,在那资源匮乏的年代,自己都吃不饱又要养家糊口,仍不畏辛苦传承布道,这种师徒之间的责任,很难用文字来表达,但却是武德的最佳体现,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承传之美”。

传统武术也不仅仅是现今大家知道的武术中的“套路”,套路仅是门派风格之体现之一。当然要把武学以艺术型式展现,演练套路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但往往现今习武者皆以把习练传统套路当作主课,殊不知传统武术要掌握拳术之精粹以至于实战应用,单单只练拳架是远远不够,更需依循门派古法功法理论、技法、应用等下苦功持之以恒,方可达内外合一体用兼备。

现今的我们不妨花上功夫时间来探究这逐渐消失的传统武学,不要让它她仅存在电影、电视和小说中,让这一技艺再次成为我中华文化之代表。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