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贞观政要》笔谈(十九)

刘如


【正见网2019年01月31日】

日本汉学者守屋洋在其《帝王学讲义》中,对《贞观政要》的论述,总结了一句话:“修己治人”。他认为这是儒学的核心,也是日本先祖学到的要领:治国的关键在于修正自己。该思想出自孔子的​​教导。

修己治人 切中要害

从前边几篇讲到的《论政体》来看,《贞观政要》即使是讲治国的政治体制,其要领也落在君臣如何重德,如何做人上。这是为了告诉后人,贞观之治的空前繁盛,来自其根本政要——君主仁爱兼听,臣子敢于直进忠言,君臣自始至终各尽其责,彼此达成了最为理想的德政。全书所有政要的论述都是紧扣首篇《论君道》的德政主旨。在唐太宗的具体施政中,充分证实,他们君臣的的确确在每件事情的讨论中,都基于德政的宗旨在做事,处处都在注意修正各自的不足,以此为基点展开具体的国政。

也就是说,修正自己,提升道德品质,就是治国的要道。日本学者对于帝王学的领悟,的确切中要害。他所讲的治人,不是现代中国党文化扭曲的想办法让别人屈服,把别人踩在脚下的含义,是安天下,归正天下的意思。这正是《贞观政要》作者的思想,当时儒生对治国的根本认识。

来自孔子的“修己以安人”

日本从德川幕府开始,全国普及孔子的儒家教育,他们之所以有修己治人的说法,源自他们熟读孔子在《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师徒对话,也就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教导,原文如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正自己,以恭敬的态度待人。”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以此安抚身边的人们。”子路说:“这样做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得以安享太平。修正自己使天下的百姓都得以安享太平,尧舜(上古圣王)还为此忧虑呢!(怕自己德行有亏不自知,时时忧心,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君子之道的具体运用

这段话讲的是如何做君子,但是其角度最后却落在如何治国上。原因在于孔子教育弟子,从来都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弟子的性情,不足和具体志向,来引导他们。这里是针对子路的志向来说话的。子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安定百姓为志向,因此孔子要导正他,就要针对他将来主要面对的治国的工作和他的不足来进行启发引导。因此,不同场合,不同弟子,对于君子的含义,孔子就会给出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日本古代教育,为何酷爱研读孔子学问的原因。不同阶层不同角度如何做人,这样做人能起到何种作用,都讲得很实际很具体。基本上,人在世上遇到的不同场合的具体难题,该如何具体应对,孔子都基本上论述到了。因此,无论是为君为臣,还是个人独处和持家交友,也无论是政治还是经商,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所以,我们申明一点,尽管孔子讲了治国要领,那是针对子路这样的从政的人物讲的,并不是说,孔子就喜欢讲治国,治国只是儒家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学问而已。对传统教育来说,君王和臣子的教育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命运,关系到人的道德教化和根本的太平,因此才摆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看到了,这里教给弟子的,就是治国的关键,并且是上古帝王尧舜的核心要领,每一句话,都以修正自己开始,强调的,就是修自己,最先学会的是敬他人,要拥有谦恭的态度,这里孔子不强调上下尊卑,讲的是对任何人都要谦恭对待,虽然君臣百姓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在恭敬的对待方式上,具体礼敬的形式不同,须符合各自身份,但是道明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唐太宗身居上位,给臣子赐坐,也是君对臣的敬的一种表达。不管具体如何不同,敬待他人,就能感动人,是善行中最先需要做到的,人被看重,才会心服,矛盾自然化解,争斗从何而来呢?所以,孔子教果断有才,谨慎不足的子路以敬重他人为先。被人怠慢则心生怨恨,别说安天下治理国家,连家庭朋友这些身边的人,你都无法摆平。

所以,修正自己傲慢的态度,敬重他人,就可以安置好身边的家人,管理好亲族,也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与帮助。进而就能安定天下的百姓了。一个人懂得敬天下人,当然就会得到天下的人才,得到贤才的辅助,得到百姓的爱戴。一个敬字,最难做到,尤其是有才智的人,所以,孔子教的,就是有才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个不足,能够修正,就不愁治不好国家了。三句话,从自己立身讲到安置好身边的人,最后才到治国,可见后世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源头就是孔子的思想,是孔子对上古尧舜等圣王教导的传承。

孔子“古之学者为己”的真义

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很明显,三句不离修己,向自己的内心找出不足,修正后,起到的作用,一层比一层大,这就是君子修德后的作用,只要你不断修正自己,无论你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务农,都能应对自如,一个修己,胜过千条智谋。你可以是政治家,也可以是文学家,做何种工作,何种职业,那不过是具体内容不同,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古人一般都是全才,什么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可以集合现代划分的多个学术头衔。原因就在于,古代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人生的教育,正确做人的教育,以此指导人生,运用于不同的职业,就是不同的具体领域的学问。

因此,孔子才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这句话可不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自己的仕途。而是说,古代的学者,也就是孔子时代的周朝以前的古代,那时候的学者学习为的是修正自己不断提高修养,而今天,也就是孔子的春秋时代,道德下滑了,诸侯国之间开始征伐不休,此时的学者,学习各种知识和本事,为的是与别人相争,得到高于别人的荣华富贵​​。真的是一针见血,道明学问开始走偏。学习目的开始不纯。因此百家学说涌现,争鸣不休,鱼龙混杂,正邪同在。孔子在给人指出明路,守住本质。

从这句话,更加清楚,孔子的教导,核心是修正自己的品德。这是古代教育的本质,为政以德,只是针对从政者的教导,是做人为核心的教育中,其中一个角度的学问,也是比较关键的领域。仅此而已。

因此,《贞观政要》站在儒学的角度,是唐太宗带领下的君臣对孔子教导的完美实践。不断在国政的处理中,践行修己的要领,修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恭敬待人,以身作则,爱民如子,上行下效,天下大治,正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实证。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