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鸳鸯锅” 河北出土分餐陶盘

【正见新闻网2012年11月03日】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邢窑遗址群近日发现了全国罕见的“隋三彩”、“唐四彩”瓷片等珍贵文物遗存,其中一件“鸳鸯火锅”盆更是引人注目,这表明1000多年前古人就讲究分餐。

据《河北青年报》报导,今年4月以来,在邢台市内丘县城发现了11座北朝至隋唐时期窑炉遗址,出土不少釉色为黄褐色和绿色为主的典型“隋三彩”及具有蓝、白、黄、绿四色的“唐四彩”等瓷器残片,并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底部有“盈”、“翰林”落款的白瓷玉璧底碗。相关专家表示,邢窑在唐代时为官窑,这些带落款的瓷器残片,说明当初是专为朝廷的“大盈库”、翰林院定制烧造的贡品。


中国罕见的“隋三彩”、“唐四彩”瓷片。

在新近的挖掘中,发现一个“四合一”的组合式窑炉群遗迹以及一处含有大量瓷器残片的灰坑,出土的瓷器残片、窑具等约达20万件。考古人员初步推测,这是古代烧瓷工匠充分利用先挖好的一个坑洞,在四面掏造窑炉,这样几个窑可同时烧制瓷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遗址区也出土了瓦当,还有烧制瓦当的模子,其中出土的莲花瓣纹饰瓦当形制大,中间莲蓬逼真,规格很高,在古代应该是官府府邸使用的。

据介绍,新发现的陶制鸳鸯筒足盘,盘子下部为一个支撑的立柱,陶盘的中间被陶片一分为二,和现今人们使用的“鸳鸯锅”类似,陶盘的两边可以放置辣、不辣的两种菜肴等,这表明1000多年前,人们就讲究分餐。

考古资料表明,邢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时已达到鼎盛阶段,成为中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不仅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外10几个国家和地区。

因在古代通常以烧制陶瓷的窑场所在地的州命名,内丘在唐代隶属邢州,故得名“邢州瓷窑”,简称“邢窑”。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