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全球变暖动植物体型普遍“缩水”

【正见新闻网2011年11月09日】

你可能不知道,无论是餐桌上的鲤鱼、小龙虾、玉米、芥菜,还是为人们熟知的北极熊、松鼠、青蛙、果蝇等动物,它们的个头都在变小。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认为,受全球变暖影响,动植物的体型普遍在“缩水”。报告作者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家大卫·比克福德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植物体型可能缩小3%—17%,而动物体型缩小的比例可达6%—22%。

威尼斯水位上涨,台风莫拉克,南北极冰川逐渐融化,北极熊濒临灭绝……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都是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也开始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变化。例如在苏格兰某个岛上的绵羊在过去的24年里,体型平均缩小了5%;再比如庞大威猛的北极熊,在与近300个北极熊头骨标本对比后发现,如今的北极熊竟在过去百年里缩小了2%—9%。瞧,动物们开始用行动表示“抗议”了。

那么,动物个头缩小缘由何在?对生态有何影响?我们又该做什么?中科院动物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员为读者答疑释惑。

动物个体大小与温度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全球变暖与动物体型缩小,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研究员释说:“动物体型缩小的原因有很多。动物个体大小与温度变化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根据生态学贝格曼定律解释,在现生恒温动物体型的地理变异中,同种动物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种群其体型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种群大。动物个体大小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生理机制还与其代谢水平、生长速率、性成熟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

据有关资料显示,科学已经建立起“气温与个体体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低气温环境中饲养的动物成年后个体较大;相反,在温暖气温中饲养的动物成年之后个体较小。科学家目前还未发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但正在积极研究中。

研究员还说:“目前,这一生物现象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其内在机制的解释还需要大量资料来佐证。”

动物并非遵从“热胀冷缩”

按照热胀冷缩的原理,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体积应该增大才对,动物怎么还反而缩小了呢?

“热胀冷缩是一种物理学原理,而全球变暖导致动物体型缩小则是属于生物学原理,两者概念不可混淆。”研究员告诉记者,“动物体型随气候变化缩小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用热胀冷缩这一物理学原理来解释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此外,还有其他研究人员表示,动物与“物体”不同,气温升高使得动物只需较少的体脂肪便可生存下去,于是有些动物体型在气候变暖的现实下日益缩小。

温度升高,动物生命加速成熟

一些昆虫、松鼠和林鼠等动物曾遭受体型萎缩,这一现象大约发生在5500万年前,当时地球的温度升高了3%到7%,降雨量大幅减少。

研究表明,动物个体生命历程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要远超过其个体体型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说在温暖的气候中,动物会更快地达到其生命成熟的状态。这样的话,是否有些动物会受益于体型的缩小呢?

“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杜卫国研究员说,“假使有的动物体型缩小后,可能因此获得某些有利条件。然而,复杂的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预测动物大小与其优势程度关系的普遍规律变得困难。”

资料显示,当前的气候变化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博物学家格雷厄姆—玛奇曾表示,今天的动物还面临着栖息地变化和减少的威胁。

生态平衡遭受威胁

动物体型大小直接影响它们的繁殖能力,一般来说,个体小的动物所繁衍的后代比较少。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体型变化会影响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科学家称,随着植物体型的缩小,食物链上端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必须摄取比以往更多数量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对于像人类这样的温血动物,可能不会存在这样的困扰。但是温血动物只是地球动物中的一小部分,一旦不同物种缩小的速率不尽相同,那么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从而加速某些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亡。

动物体型缩小是否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物种体型的缩小幅度虽然还不至于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但是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应该反思:动物体型缩小是否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我们究竟给了它们怎样间接的伤害?

人口的增长,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森林资源的破坏等原因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仍在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持续升温”。研究员说:“全球变暖是很敏感的问题,了解生物如何响应是新世纪生物学家面临的很大的挑战。”

全球变暖的危害远比我们目前发现的要多,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受到气候变暖直接影响的是哪个物种,人类都将是最终后果的承担者。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