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江夜》的艺术技巧

唐莲


【正见网2017年04月05日】

张可久《 越调 凭阑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
江上何人掐玉筝?
隔江和泪听,
满江长叹声!

【注解】

澄澄(cheng呈):明净清澈。
掐(chou)玉筝:用手指弹拨筝乐。有以筝诉苦之意。

【赏析】

这是用小令诗的语言,所描绘出的一幅《江夜闻筝图》。一轮明月当空,千里澄江似练。忽然传来乐音,竟是筝弦拔颤。其声如哀,如怨;如述,如叹!

这是哪一位玉人,在弹奏玉筝啊?只能听到她弹的乐音,却无法见到她的玉颜!隔着漫漫的江水,听她弹奏的人们,都被她暗暗感染,不禁珠泪涟涟。就连整个的江水,都发出了深长的哀叹!——这种意境是多么令人深思回味、扣人心弦啊!

中国的古诗,是最讲究表现技巧的,元人小令正是继承了这一优秀的艺术传统。本篇运用“同文多复法”(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反复的多次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十分出色。

诗歌在有限的字数里,一般须要避免字面上的重复。这样才能使语言精炼优美,辞采繁华。但是,如果诗人“艺高人胆大",偏偏要在一首诗中,重复某一个字词,重复得恰到好处,“重复得比不重复还美”,这就形成一种“险奇"的艺术境界。此种技巧就是“同文多复法”。本篇题为《江夜》,总共只有二十二个字,但是一个“江”字,便重复了五次之多。诗人越是重复使用这个“江”字,人们读起来,越觉得诗味浓郁。

为了论证这种技巧,我们且来“旁征博引”一番。先看唐代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字中,“宫"字便重复了三次。但是,我们读来并不觉其多,不厌其复。相反,突出了诗歌的意境,把“宫中”的今昔之变、盛衰之迹,十分显豁地烘托了出来。

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通过“听雨”一词的三次重复,写出了生话历程中的三个时期,把少年、壮年和老年的漫长生活,都集中在“听雨"中写出。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在秋天“心有所感”,“发为章句",作《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哪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这首诗总共二十句,一百四十字,其中竟将“秋"字,重复了十五次之多。由于运用了“同文多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林黛玉的秋日凄苦的心情。

运用“同文多复”的艺术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次重复的字词,都应与所写题旨有关。不能随心所欲去任意重复那些无关紧要的字词。如《秋窗风雨夕》,独独选出一个“秋”来重复,张可久的这首《江夜》单单选出一个“江”字来重复,均与作品的题旨,有重大关联。
二、多次重复的字词,必须安排在恰当位置,读起来才会琅琅爽口,铿锵悦耳,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否则,诗篇会被弄得佶倨聱牙,满口钉饾。

最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小令:

江水澄澄江月明,(好水好月好环境!)
江上何人掐玉筝?(世上还有不幸人。掐玉筝:以筝诉苦!)
隔江和泪听, (世上苦人多,大家都有同情心!由此---)
满江长叹声! (可见中国有希望,铲除邪恶,共迎太平!)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