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谡失街亭”看诸葛亮的大“义”



【正见网2016年06月30日】

小的时候,村里有个老人爱讲三国,从中听到很多三国故事,特别对诸葛亮倍加推崇,既有智慧又讲义气,很是羡慕,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上了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失街亭》,讲的是诸葛亮重用言过其实的马谡守街亭,导致战略重地街亭失守,这一次北伐曹操的战役失败,后来诸葛亮遵守生死状的约定,不顾将士的求情,斩了义子马谡。当时老师的解释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有失手,马有失蹄的时候,诸葛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可这样的解释总觉得牵强附会,与小时候听的诸葛亮故事大相径庭,大大折损了诸葛亮的形象,可自己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天,读了正见网《“三国”探微:大“义”诸葛亮》后,猛然间恍然大悟:诸葛亮重用马谡,是给了马谡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马谡跟随他半生,亲如父子,启用马谡的原因,是对马谡的“义”;斩了马谡,诸葛亮大哭也是因为对不起刘备,心中的愧,这是对刘备的“义”。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展现仁、义、礼、智、信的好故事中共邪党不选,却偏偏选编“马谡失街亭”这一节,用意可谓险恶,就是要丑化诸葛亮,贬损诸葛亮的形象,扭曲传统文化,变异人的思想与观念。

作者罗贯中在题目里就明确了本书的主题“义”,三国的较量中表现出义的内涵。桃园三结义,到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处处都在表现出义的表现与内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与细节描写,浓重的笔墨描写诸葛亮,真正表现出的是诸葛亮的大“义”。

诸葛亮没有出山就知道要三分天下,虽然刘备想一统天下,但是天意如此,仅仅是个理想与目标,今生是实现不了的,但是为了酬谢刘备的三顾之恩义,义无反顾的出山帮助刘备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诸葛亮在其中表现出的军事智慧,还是为了对刘备的“义”;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完全可以休养生息,劝说刘备顺天意而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把蜀国治理好,但是为了帮助刘备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还是在积极备战,后来出现了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更是不顾天意,六出祁山,北伐曹操,结果每次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兵败而归;在五丈原,夜观天象,明知要不久于人世,仍然要依仗法术延长一纪寿命,结果天意不可违,魏延大踏步进来,灭了主灯,最终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病前的种种安排,表现出的料事如神的能力,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还是为了对刘备的三顾与托孤之恩义。

《三国演义》中真正表现出的大“义”之人实际上是诸葛亮,所以中共邪党才要极力的丑化与贬损,特别是被中共邪党捧为中共党文化主将的鲁迅把诸葛亮的智慧丑化为“近乎妖”,对人的毒害最深。

诸葛亮的一生,是在用生命诠释“义”的表现与内涵,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他完全可以顺天意而行保全自己,但是为了酬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义,也要逆天意而行去实现刘备一统天下,保护黎民苍生的愿望,所以最后操尽了心血,也实现不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义”的内涵表达的淋漓尽致。

站在党文化的角度,党文化的思维,人永远也理解不了《三国演义》的真正含义。今天大陆的很多学者研究探讨三国,站在党文化的角度,研究出来的理总也不能自圆其说,反而贻笑大方。

抛弃党文化,正本清源,方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