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孔子认为买官做,会生后祸(数文)

秦自省


【正见网2014年09月17日】

一、身为酷吏,绝无善宿!

汉朝有个叫严延年的人,在河南做官。他对待百姓非常严酷,当地百姓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他屠伯。

有一年,屠伯的母亲来到洛阳,打算和儿子一起过年。在她经过洛阳的广场时,刚好看到衙役在清点要杀头的犯人,那些犯人密密麻麻排了好几排,黑压压一片,甚是吓人。这位老妇人一生仁慈,哪里曾见过那么多要杀头的人呢?心下非常吃惊,对儿子的行政方式,非常生气,就在都亭里住了下来,怎么也不肯到儿子的衙门里去了。

严延年亲自去请,母亲又难过又伤心,狠狠责备他说:“承蒙皇上恩典,你才有幸,成为郡守(郡里最高的行政长官)。都说为官一方,人之父母,可我来后,不见你用教化治理,使百姓安居,却只见你用酷罚严刑,对待百姓,这哪里像做父母官的样子呢?”严延年听了,非常惭愧,连忙谢罪,并亲自为母亲驾车,把母亲接到衙门里,此后有所收敛,但始终没有认真改悔。

过完年,母亲就一天也不愿在儿子家里呆了,回老家前,她对儿子意味深长地说:“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你犯法受刑,老母一想起这些,心里就难受,与其受罪,不如不看,落得个清净。听老人们说:身为酷吏,绝无善宿(绝对没有好归宿)!我还是回去替你准备坟地吧!你当好自为之!”

后来不出严母所料,严延年落得个被弃市(在大街广众、众目暌暌之下,被杀死)的下场。

严母教子,仁至义尽。其子酷暴,难改本性。终被弃市,是其自寻。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历来酷吏,绝无善宿!

二、圣贤之言,沁人心田。领其教者,家瑞吉添!

唐朝时代,有个叫郑义宗的人。他的妻子卢氏,略通诗书,侍奉公婆非常孝顺。一天夜里,他们家遭到强盗的抢劫。家里人都因惧怕,躲了起来,婆婆由于年纪大,腿脚不便,没来得及逃走。卢氏见婆婆不能走,就冒着被杀的危险,在婆婆身边守护着。强盗把她痛打了一顿,差点没把她打死。

强盗走后,家人看到她被打的惨相,都很心疼,问她为什么不逃走?卢氏忍着伤痛,回答说:“人和禽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义。邻居有了危急,姑且还要赶过去救助,更何况是自己的婆婆呢?怎么能一有困难,就置之不理,独自逃走?”

婆婆听到她讲的这些话后,非常感动,说:“古人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经过了这场灾难,我才真正懂得儿媳的心啊!”

郭燮熙说:《孟子》一书中,大多都是讲仁义的,并屡次提到仁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卢氏一个妇人,只是略读诗书,却能参透其中的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实在难能可贵。她婆婆能引用“岁寒知松柏”的话,来赞扬儿媳的情操,可见她是读过《论语》,也是知礼明义之人。

从此以后,她们婆媳之间,多年相处如亲生母女。人们都称赞她们。有一位教书先生还讲:“孔孟之道,圣贤之言,滋如甘露,沁人心田。领其教者,家瑞吉添!”

三、杨氏励夫,守城卫民

唐朝有个叫李侃的人,他的妻子杨氏,情操高尚,深明大义。李侃在做项城县令时,反贼李希烈,带兵攻打项城。李侃觉得城里兵士很少,钱粮困乏,就打算弃城逃走。

妻子杨氏不赞同他的想法,规劝他说:“假如你把这座城放弃了,那么这里所有的一切,李希烈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依我看,我们可以花重金募求勇士,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

李侃听了,觉得有理,就召集全城百姓,动员道:“现在我虽是一县之主,但任期一满,我就会离开的。大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是你们的家,是你们世世代代的栖息地,现在逆贼李希烈来攻打我们,大家要誓死守住这座城,才对得起子孙啊!”

百姓听了,都流着眼泪,发誓要和敌人决一死战,守住城池。李侃看到这种情况,因势利导,颁布了奖励措施:“凡是用瓦片石头打伤敌人的,奖励一千钱;用刀箭杀死敌人的,奖励一万钱。”

当地百姓,同仇敌忾,奋力抗敌。杨氏还亲自跑到战场上,做饭犒劳他们。

后来,李侃中了箭,从前线退了回来,妻子就鼓励他:“首领都不在了,谁还会死守呢?为了保城而死,总比在床上休养好。你还是抓紧时间,上战场吧!”李侃就带着伤,又走上前线。最终打败敌军,保住了城池。

奉命守城,敌人来了即使力量不足,也应该死守才对。要是逃跑了,谁还来守卫城池呢?李侃不懂其中的道理,他妻子鼓励他带兵守城,同时也守住了自己的气节。杨氏实在是个深明大义的人!

四、孔子认为买官做,会生后祸

周朝时,鲁国有个叫南宫敬叔的人。一次,他跟着孔子到周朝去,亲眼见到孔子虚心好学,喜欢向别人求教,孔子在老聃(读单)那儿问礼;又在苌弘那儿访求古乐。

当初,南宫敬叔因为家里太有钱了,在国内犯了罪,就逃到卫国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返回鲁国,打算用许多贵重物品,去贿赂朝廷那些官员,要求恢复原来的官职。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说:“像南宫敬叔这样买官做,还不如不做官,早点受穷来得好!”

子游听了孔子的这话,就问:“老师,您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有钱的人,不遵循礼义法规,是一种祸殃啊。南宫敬叔由于有钱的缘故,违法背义,这才招致失去他的官位。这本来是罪有应得。他应该接到天惩,才能消祸灭殃。可是他仍然不肯改过,又想拿钱来买官做,如此一来,前祸未消,又添新祸,我恐怕他将来还会发生更大的后患呢!”

南宫敬叔听到孔子的这一番话后,有所顿悟,便立刻认真改过向善,不再用钱买官。并从此以后,遵循礼义法规。他还拿出自己的许多财产,施舍给了贫苦的人。

《左传》记载:孟僖子在临死前,曾经召集他的大夫们说:“礼义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礼义就没有立身的依靠。”所以他遗嘱大儿子懿子,要拜孔子为师,学习礼法。南宫敬叔和他的兄弟懿子,听从了孟僖子的遗嘱,向孔子学习礼义,最终也因此得以自立。

五、长孙庆明为官,使家家气氛融洽,其乐融融

北魏的长孙庆明,还在幼年之时,做人就很正直。他不苟言笑,神情肃穆,对自己总是严格要求,即使是在自己的房间,举止仍然端庄有度。文帝对他很是敬重。

那时候荆襄地方,刚刚归顺朝廷,皇帝就命长孙庆明,做了都督(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统领十二州的军队。荆蛮地方有个陋习,晚辈都不太侍奉长辈。长孙庆明觉得这个风气很不好,屡次三番地亲自跑到民间,去规劝、引导他们的礼德。慢慢地,那地方的风气好起来了,人民都能尊老爱幼,家家气氛融洽,其乐融融。

后来,长孙庆明做了尚书。一次,一班臣子在皇帝旁边坐着,文帝指着长孙庆明,对旁边的人说:“这位先生安闲文雅,我跟他说话时,他总是礼貌而耐心地听着,惟恐漏掉了什么。他的恭谦,让人从心里感到舒服。”此后皇上还考察到长孙庆明德行深厚,就赐给他一个名字:俭。所以长孙庆明又叫长孙俭。

长孙俭长得高大魁梧,不苟言笑,尊严威武。他从不乱结交朋友,如果不是志趣相投的人,就是地位再怎么显赫,他也不会去见那人。在荆地任职时,他让当地农民,忙时种桑养蚕,料理家事;闲时就操练兵器,讲习武事,所以边疆边防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朝廷的吏部,考察到长孙俭对国家贡献很大,就建造了一座清德楼,嘉奖给他,由此也可看出长孙俭的功德,确实不一般了。

六、出身高贵的儿媳们,当引以为鉴!

唐朝时代,有个人叫王珪(读归),生性非常宽和,做事总是尽心尽力,很得唐太宗皇帝的赏识重用。一次,皇上命他评论当朝一班臣子,王珪评论自己时用了“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八个字,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他为人正直的品格。他对其他人的评价,大家也说很中肯。因为他的德行,皇帝让他做了魏王的老师。魏王一见王珪就先行了拜师礼,王珪也没因他是魏王,就低声下气唯唯诺诺,很平静地用了先生见学生的礼,作了回应。

后来,皇上还把南平公主,嫁给了王珪的儿子。王珪说:“皇上做事一向都讲礼法,嫁女到臣家,也应该讲究礼法才对,既然公主做了我家儿媳,就应当以儿媳的身份,来拜见公公,这样才合礼仪。”皇上也认为应当这样,于是嫁女那天,南平公主认认真真行了一个媳妇见公公的礼:洗手进食礼。后来,南平公主到了婆家,也都能礼节周到,勤俭过家。

时人对王珪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正直、有礼仪。虽然当了皇亲贵族的老师,但不卑不亢,仍然能保全自己的品质;他的儿媳贵为公主,但仍以普通人家的翁媳关系相处。这一点,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尤为可贵!有些出身高贵的儿媳,在婆家,飞扬跋扈,作威作福者,当以为鉴!

七、老佣人落泪 王振改刑令

明朝时,有个叫薛瑄的人,主张修身和教人都应不矫饰,不做作,回归人的本性。他的一言一行,也因做事的自然和纯朴,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

那时候,朝廷有个叫王振的人,非常有势力。满朝大官见了他,都赶忙下拜,独有薛瑄站着不动。王振觉得奇怪,就走过去先向他拜了一拜,薛瑄也不去回他的礼。王振又恼又恨,后来寻了个机会,诬告薛瑄受了贿,把他关进监牢,定了死罪。

薛瑄有三个儿子,儿子们到官府去,一个说愿意代父亲去死,另两个说罚他们去充军,愿以此代替父亲受罪。但王振不答应,一定要薛瑄去死才满意。等到快要绑到法场去行刑的时候,王振家里有个老佣人,坐在灶下,不断地抹泪。王振见了,问他是什么原因?那个佣人哭得愈发悲伤,他抽抽噎噎说道:“我晓得今天薛夫子(薛瑄)就要被行刑了,心里悲伤,眼泪就情不自禁流出来了。”王振听了,心里忽然一震,受到感动,于是就免了薛瑄的罪。人们都以为奇!

许止净评论说:薛夫子将行刑,连王振的佣人都为他悲泣,说明薛夫子的德行,也太感人了。不过奇怪的是薛夫子三个儿子请求去代死,都没被准许;而一见老佣人落泪,王振却改了刑令。可见,即使是残忍小人,受到触动,他在一刹间,突然生出恻隐之心,说明其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

(均据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