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县令夫人生气了(共九文)

陆真


【正见网2014年05月29日】

一、县令夫人生气了

唐代人阳伯博,曾在山南道(地名)担任一个县的县丞,他的妻子陆氏,是位名门之女。

这个县的县令夫人,姓伍。

有一天,县令夫人(即本县的第一夫人)与县府各位官员的夫人相会。等到见了面,县令夫人便问县丞夫人姓什么?县丞夫人回答说:“本姓陆。”随后,县令夫人又问主簿夫人姓什么,回答说是“姓漆。”

县令夫人听后,非常生气地转身进入里屋,不理她们了。

那几位夫人,都不知道县令夫人为什么突然生气了?打算离开这儿回家。

县令知道这事后,赶紧进里屋,问自己的夫人怎么回事?县令夫人说:“县丞夫人说她‘姓陆’,主簿夫人说她‘姓漆’,因为我姓伍,所以她们就故意戏弄我、压制我!其他官员夫人,幸亏我还没问,若问,她们肯定会说‘姓八’‘姓九’了…”

县令听后,大笑着说:“人各有各的姓,何必如此鼠肚鸡肠、斤斤计较呢?”他又让夫人赶紧出去,与大家和谐相处,说:“你若能与大家和谐相处,那才算是官太太的最高境界,人人都会说你好!”

(唐代唐演《封氏闻见记》)

【附言】

旧时一个县里,县令是最大的官儿;县丞、主簿等,都是他的佐官。县令夫人自然就是一县的“第一夫人”了。

这则笔记中的县令夫人,姓伍。巧的是县丞、主簿的夫人,一个姓陆,一个姓漆。县令夫人便在这姓氏上争风生妒,斗气生恨。

这则幽默小故事中,有巧合,有偶然,但这巧合中有真实,偶然中又有必然,反应出县令夫人平日的争强好胜,平庸妒嫉的内在品性。

二、要按公理公德办事

褚公(褚裒),由章安县令,升迁为太尉记室参军(官职名)的时候,虽然已很有名,但地位还不够高,人们大多还不认识他。褚公向东而行,搭乘商人的贩货船,他送别了前来的几位同僚、部下以后,就在浙江的钱塘亭驿站(官办的旅舍)投宿。

这时,吴兴人沈充,担任县令,正好也送客经过浙江。因驿站内住的客人太多,亭吏便把褚公驱赶到牛屋里住宿。潮水涨上来的时候,沈充不能安睡,便起床出门来踱步。他见牛屋内有什么东西响动,就问亭吏。亭吏说:“昨天有一个鄙贱之人,来亭中投宿。今天,因有您这样尊贵的客人来了,我们暂且把他移到牛屋里住宿。”沈充此时脸上还有些酒色,于是远远地向牛屋那边喊道:“伧父(老傢伙!不敬的称呼)想不想吃饼子?你姓什么?我们可以一起聊聊。”褚公听见喊话,便举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因褚公早已是远近闻名,沈充一听说是他,不禁吃了一大惊。沈充不敢让褚公移动地方(天黑,怕他跌倒),就通报了自己的姓名,随即在牛屋下,去拜见褚公;又叫亭吏杀鸡宰鹅,款待褚公。

沈充还在褚公跟前,鞭打了亭吏,想以此来谢对褚公的不恭之罪。褚公与沈充喝酒吃菜,淡然自若,脸色、言谈,均毫无异状,就像没事一样。后来,沈充一直把褚公送到本地边界。

(刘义庆《世说新语》)

【附言】

宠辱不惊甚至宠辱皆忘,是人生的一大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多。有的人受宠若惊,受辱更是怒不可遏。在生活中,尤其是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平时被人捧惯了、宠惯了、侍奉惯了,一旦受到冷遇或侮辱,便气得不行。这显然不是大家风范。

本文中的褚季野,被有眼不识泰山的小小亭吏,赶到牛屋下住宿,但他全然不以为意,淡然处之,安然睡之。这正是能伸能屈的大丈夫行为。这种人生态度,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亭吏挨打,是因他违背了“先来后到,公平接待”的民间公理、公德、共识、共遵的法则。好比一个人先到理发店,剃头一半,却被后到的达官贵人赶开,让达官贵人即时理发:太不合适!所以该打!因此,一切服务行业、一切官府吏员,都应熟知、共遵那些“民间公理、公德、共识、共遵”的法则:这就是公共道德,也就是“普世价值”!可惜呀,中共邪党违背普世价值的地方,太多了!

三、爱自己却不要害别人!

庾亮的坐骑中有一匹“的卢”马,有的人劝他:把这匹马卖掉,因为“的卢”马会妨害骑主性命。有此一说。

庾亮说:“我如果卖掉这匹马,肯定会有人买它,那就又会害了他人的性命。怎么能因为怕危害自己的生命安全,就把它转卖给别人呢?古时候,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为的是让后来的人,不再看到它。这件事传为古代美谈。如今,我学习他,不也是通达之举吗?”

(刘义庆《世说新语》)

【附言】

孙叔敖杀死两头蛇,庾亮不卖的卢马,理由都是不让别人遭受灾难和不幸。这也算是舍己为人吧。这与那些专爱算计别人、损人利己的人,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很快死去;骑的卢马,便要大难临头。这些说法,都未必是真。不过,古代是有这种说法的)

四、要警惕忘恩负义的恶徒

隋朝末年,有个名叫昝(读钻)君谟的人,擅长射箭。他闭上眼睛射击,说射哪儿,就能射中哪儿:说要射眼睛,就会射中眼睛;想要射嘴巴,就可以射中嘴巴。

有个名叫王灵智的人,跟昝君谟学习射箭。经过一段时间,他自以为已经把他的师父昝君谟的射箭本领,完全学到手了。便企图射死昝君谟,好让自己成为天下无敌的射手。

有一天,王灵智突然向昝君谟,接连射去一支支利箭,不料,都被已有提防的昝君谟,用一把短刀挡住了;只剩下最后一支射来的箭,昝君谟张口接住,并咬着箭头,装死倒在地上。

他的弟子王灵智,以为自己的最后这支箭,射中到师父的口中,已经将师父射死。

当王灵智走过去验看时,昝君谟突然拔出箭,站起来,笑着对王灵智说:“你学习射箭三年了,我还没有教你这种啮镞法呢。”

【附言】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总是有的!看来,害人之心不可有,这防人之心还不可无呢。昝君谟不仅射箭的技术高超,攻防兼备,而且很有警惕性,他能挡住暗箭,着实不易。他最后笑着嘲讽王灵智的话,则足以让对方无地自容。

中共是利用工人、农民、学生闹革命起家的,到后来,却镇压、剥削、残害工人、农民,使他们失业、失地,甚至屠杀学生,使他们失去生命。中共是世界上最忘恩负义、最恩将仇报之人!

五、弟敬姐姐一片真情

唐代,英国公徐勣(绩的异体字),虽然贵为仆射,但他姐姐病了,他总是一定要亲自动手,为她煮粥。锅下的柴烧燃时,老是烧到徐勣的胡子。他姐姐说:“家里的侍妾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自己动手,这样自己苦自己呢?”

徐勣回答说:“难道是因为没有人煮粥吗?我看到姐姐如今年岁已高,我自己也老了,以后,就是想长时间为姐姐煮粥,恐怕也没机会了啊!”

(唐代《隋唐嘉话》)

【附言】

人伦亲情总是让人觉得那么温暖,那么真纯,那么宝贵。尤其是人之老矣,其言也善,其间又还带有几分感伤。读罢这篇小品,谁能不为徐勣对姐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呢!那感情诚挚、而又普普通通的几句话,的确让人回味不尽,感叹不已。

六、及第前后

赵悰的岳父是钟凌大将,赵悰由于长期跟随岳父辗转,没有考中进士,越来越贫困忧愁。妻子的族人越发轻贱他,即便是岳父岳母,对他也是那样的鄙贱他。

有一天,军中盛宴,犒赏将士,还有戏曲杂技表演,这种活动,在州郡地方上,称作“春设”。大将家里的人,都前呼后拥着,去那里并排设立的棚子里看演出。赵悰的妻子虽然很穷,也不能不去。但赵悰夫妻,穿得很破旧,妻子娘家的人,就拉起一道帷幕,把他们隔在外面。

“春设”进行得正热烈,按察使忽然让小吏,骑马跑来叫钟凌大将;大将不知什么事,有些害怕。等大将到了按察使那儿,按察使站在堂门口,手里拿着一卷东西,笑着说:“赵悰莫不是您的女婿?”大将说:“正是。”按察使于是告诉他:“刚才通告科举考试被取中的报条到了,赵悰已经考中了进士。”随即把手里那卷东西给大将,原来是考中进士的榜文。大将急忙拿着榜文,一边往回跑,一边呼喊道:“赵郎已经考中进士了!”

赵悰妻家的人,立即撤去帷帐,与赵悰夫妻同席坐在一起。他们最后还把头上的首饰和衣服,赠给赵悰夫妇,以示祝贺。

(唐代佚名《玉泉子》)

【附言】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及第前后的赵悰,恐怕是感受很深的。作品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场合——“春设”,让赵悰的妻家人充分表演,在转瞬之间,让人物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判若两人的嘴脸。事件急转直下,前后对比鲜明强烈,作品在富有戏剧性的描绘中,无情地讽刺和鞭挞了只重地位,不讲仁德的丑陋世相。

七、两个不同的鞋主人

《南史》记载:刘凝之穿的鞋,被别人认作是他丢失的,刘凝之就把鞋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丢的鞋,把错认的鞋,送还给刘凝之,但是,刘凝之不肯再要。

又有一人名叫沈驎士,他穿的鞋也被邻居认作是自己丢失的,沈驎士笑着说:“这果真是您的鞋吗?”随即就把鞋给了邻居。后来邻居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把错要的鞋,还给沈驎士说:“这不是您的鞋吗?”沈驎士笑着,点点头,把鞋收下了。

这虽然是小事,但处世待人,应当像沈驎士那样,而不应该像刘凝之。

(宋代苏轼《志林》)

八、厚道的女婿与不成器的儿

许昌有个读书人,名叫张孝基,娶了同乡一个富家女儿为妻。那个富人只有一个儿子,爱赌爱嫖,很不成器,被赶出了家门。富人重病而死,临死前,将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了女婿张孝基。张孝基按照礼仪,为岳父操办了丧事。

过了很久,那富人的儿子沦为乞丐,沿路乞讨,正巧碰上了张孝基。张孝基见他这副样子,不免有些忧伤,他同情地说:“你能够浇灌园子吗?”富人的儿子回答说:“如果能够弄个浇灌园子的差事混碗饭吃,那再好不过了!”

张孝基便让他灌园。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并且勤劳朴素。张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很惊奇,又问他说:“你能够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回答说:“能让我灌园,已在我意料之外,更何况管仓库?真能那样,那我真是更加幸运了。”张孝基便让他管理仓库。

富人的儿子很谨慎,也很规矩,没再出现什么过失。张孝基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毛病。就把富人托付给自己的家产,全部交给了他的儿子。

(《厚德录》)

【附言】

过去有句老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财,父子反目、兄弟相仇者,并不少见。但自古以来,不贪财者,也代不乏人。本篇中的张孝基,把岳父给自己的家产,最后又全部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内弟,这在古代也属不易。不管何时,对钱财应该淡薄些:而做人,还是厚道些好。这是古今相通的理,神必嘉许之。

九、“厚德精艺,堪称双璧!”

朱新仲寄住在安徽桐城时,他的亲戚朋友中,有一个妇女怀了孩子,将要生产。但生了七天,孩子还是生不下来。药物、符水,无所不用,但都不奏效,只好等死。

名医李几道,偶然到朱新仲的住所,朱新仲请他去看一看。李几道看了以后说:“什么药都没有用,只有用针刺疗法,但我的技术还没有到这一步,不敢下手。”于是,他回家去了。

恰好李几道的师傅庞安常,来到了李家,李几道跟师傅说起这事,两人一同去见朱新仲。朱新仲把情况告诉庞安常,并说:“她家不敢委屈先生去家中诊治,但人命关天,不知道先生能不能不惜一行,去救救她?”

庞安常答应了,立即一同前往。

庞安常一见那孕妇,就连声喊道:“不会死,不会死!”就教她家里人:用热水暖她的腹部、腰部。庞安常用手上下抚摸。那孕妇觉得肠胃略略有点痛,正在呻吟时,生下了一个男孩。母子都安然无恙。

她家里的人,惊喜拜谢,像敬神一样敬他,而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法子。

庞安常说:“孩子已经出了胞胎,但有只手错抓了他母亲的肠胃,不能解脱。所以,即使吃药也没有效。刚才,我隔着孕妇的肚皮,摸到胎儿的手,在什么地方,用针刺了他的虎口。他一疼痛,就缩了手,所以很快就生下来了,没有用其他法子。”说完,叫人把孩子抱过来看,孩子右手的虎口上,还有针刺的印痕。

庞安常的医术,精妙到了这种程度。所以人们讲:“庞安常大师,厚德精艺,堪称双璧!”

(宋代洪迈《夷坚志》)

【附言】

庞安常的医术高超,文中重点写他,却不从他落笔,而以其他医生(包括他的弟子即名医李几道)、法术对一孕妇生孩子生不下来,束手无策等,作铺垫,引出庞安常。

庞安常真不同于一般,一见那孕妇就知道症结所在,手到病除,母子顿时安然无恙。他所讲述的道理,针刺疗法和孩子虎口上的针眼相吻合,不禁使人赞叹。同时,他又有良好的医德,李几道把这事告诉他,他主动去见朱新仲;朱新仲请他出马救治,他慨然应允,不顾忌自己的身份,无愧于一代名医。

中共在文革中要批斗的,就是庞安常这样的大师。断我华夏美德,毁我五千年神传文化的宗谱,其罪大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