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探秘:破解老子与道(中)

小阳春


【正见网2012年03月04日】

从《老子》早期版本总是在楚地发现,“老子庙”诸多遗迹亦在楚国旧地安徽涡阳发现,以及周王室王子朝与旧僚携典籍逃亡楚国,老聃因此蒙受失职之责,离宫归隐楚国等地。就足以见证老子的“道”对楚人的影响,不愧为楚文化的精髓。但是,老子与其“道”究竟为何物?老子为何传“道”?老子所传之“道”与其它的道有何不同?几千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研究老子的鸿篇巨著汗牛充栋,无计其数。但大多免不了雾里看花,坐井观天。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那么,老子其人到底是哲学家、思想家,还是政治家、玄学家?是道教尊神,还是普通常人?《道德经》其书到底是一部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著作,还是修身立命的宗教经典?是包涵无穷智慧的科技巨著,还是治国安邦的政治方略?用今天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老子当时是否也在“搞政治”?下面就先来看看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是如何评价老子其人其事的?

目前,老子被公认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所著《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从此,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便以《道德经》闻名于世。到了现代,人们往往把《道德经》当做哲学著作在批判着学和所谓的研究。

老子在道教中被奉为道祖。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老子被尊称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第十八个化身,又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作为道家重要经典,并作《老子想尔注》以修炼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家基本经典之一。这与现代把《道德经》归属为宗教意义上的道教和哲学意义上的道家学说是有根本区别的。

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家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家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

中国古代汉、唐、宋、明、清等朝代有道明君,都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当做治国安邦的理念,深知“得道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道理。致使这几个朝代都出现过“太平盛世”。如: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唐朝时,突厥在边疆骚扰,唐太宗引用老子的话对大臣们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最终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了战争。唐朝以道治国,无为而无不为,贞观四年,全国死刑犯仅二十九个;贞观二十二年,全国死刑犯只有两个。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局面。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太平盛世。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道德经序》,“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术也”。当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早上十人被杀,晚上仍有百人铤而走险。朱元璋受老子《道德经》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启发,于是罢极刑。中国历史能延续二千多年,不能说和历代统治者交替使用儒家学说和老子之道没有关联。尽管这不是老子的本意。

 


外文版《老子》

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不仅与《易经》和《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早在唐朝贞观二十一年(西元647年),唐太宗就下令玄奘和道士成玄英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传入印度,这正是翻译《道德经》的开端。唐开元二十三年(西元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十六世纪开始,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一书开始传至欧洲。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的名字。1817 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了一个富有影响的法文《道德经》译本,勒木萨1823年作《老子传》,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的“逻格斯”相当。

十九世纪初欧洲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

今天,在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悄悄兴起一股“老子热”。《道德经》已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真正形成了万国“重译款塞”的局面。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老子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1988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至理名言。

除此之外,《道德经》还被海外学者视为至宝。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据说,现代电子计算机中的二進制就起源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易经》系辞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的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之一就是德文译本的《道德经》。
 


其实,老子是觉者,是带有重大历史使命而来的。他在《道德经》开宗明义的就告诉人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老子传的“道”不是“常道”,不是一般的“道”;而是先天大道,超常的道。与普通的道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不同的人对“道”的态度也是不同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何传道?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曰:“大道废,有仁义。”老子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资财富的丰富,会逐步导致人们产生私欲和对名、利的追求,从而失去了人原有的、先天善良纯真的本性。也就是说,人类道德的堕落才导致仁、义、礼、智、信的出现。所以,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两位大圣人――老子和孔子。老子讲的是出世间的道,是修炼的方法,目的是教“上士“如何通过修炼,返本归真,返回到人先天善良的本性,成为真人,真正的人;孔子讲的入世间的道,是做人的道理,目的是教“中士”如何遵循人应有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持人类的道德,保持社会的稳定,为本次人类最后一次传真正的大法大道铺路,奠定应有的文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