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健康成长(三):身体力行 引导立志

金莲


【正见网2010年11月06日】

身体力行 引导立志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这是北宋诗人张耒(1054―1114)写的七言诗。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之一。张耒少年时,就学于苏轼,颇得东坡居士的赏识。他的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爽朗,做官廉洁开明,而且还写了不少反映民众疾苦的诗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教育儿子,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下了这首诚儿诗。

张耒的邻居以靠卖烧饼为生。张耒长期观察卖饼翁的贫苦生活:卖饼翁每天五更起床,天还没亮就沿街叫卖,不管夏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他从不间断。诗人有“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粜官粟有感》)的悯农意识,同情下层民众,久之卖饼翁的艰辛就深深的感动了他。他从卖饼翁身上受到启发:不论干什么行业,只要立志追求,不懈努力,最终都会成功。张耒写下这首诚儿诗,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儿子,学习卖饼翁不畏艰难的品质,坚定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

这首诗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其意为:月亮已经西下,城墙上积满了如雪的冰霜,此时五更刚过天还未明。这时,卖饼翁手捧托盘走出家门,沿街叫卖烧饼;但由于时间太早,街上还没有行人。刺骨的寒风像利箭一般,吹打着卖饼翁和他的烧饼。尽管身体衣薄寒冷,他担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怕寒风吹凉了烧饼,饼子凉了不好卖出去。天下行业众多,行行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志男儿,不管自己从事的职业是高贵还是卑贱,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决不能游手好闲、贪图享乐。

“志”是指人未来追求的抱负和志向。“立志”是指人立下实现目标的意愿或决心。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道德升华的开始。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强,作为父母,此时应抓住最佳教育时期,帮助孩子明辨事理,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树立志向,这对子女将来的成人成才都具有重大意义。激励孩子确立志向,方法多种多样,可取诸人物,可取诸事件,可取诸家庭,可取诸社会。就以人物来说,其对象也丰富多彩,可以是古人,可以是今人,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平民,可以是他人,可以是自己,等等等等。不过,孩子整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可能对孩子的立志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最注重的是父母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但眼下要做好,还要把那些过去的事给孩子讲好。我就愿意把那些过去的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这些故事中得到启迪。

由于出身于富农家庭,头上顶着“地富子女”的紧箍咒,我的童年笼罩在一片黑暗而令人窒息的阴霾中。读小学时,我成绩非常优秀,经常排名全班第一。不论德育、智育、体育我都很突出,但就是不能当班干部。我满眼迷惘,满肚子涌动着愤懑:“难道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吗”?小小年纪,一想到这些,我浑身战栗,仿佛铺天盖地的狂风暴雨向我袭来,一只沾满鲜血的恶狼,张开血盆大口,要把我和我的理想吞噬。尤其是在做游戏时,那些出生于“红五类”的同学总会带着几分傲慢的口气说:“让地富子女当坏蛋、当特务!”我幼小的心灵上深深的烙上了“唯成份论”的伤痕。

小学毕业后,就被迫回家务农。看着校园里那些欢蹦乱跳、骄傲自豪的同学们,站在校门外的我既羡慕得很,又惭愧至极,有如失群的孤雁。我呼唤苍天,苍天不应;拷问大地,大地垂泪。我心伤悲,我心流血!

生产队的活永远也干不完,人民公社的饭永远也吃不饱。我年方十三便跻進了这饥饿的人群中,与农民爷爷、奶奶、伯伯、阿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队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两年后,父母实在不忍让小小年纪的我吃这般苦,便八方求人,想让我上初中读书。于是,母亲为我能上学磕头作揖,求人帮忙。生产队长、大队干部、公社领导哪家的门槛,她没有踏破?无尽的冷眼、嘲讽,她只有吞進肚里……停学两年后,母亲最终还是给我求得了進入初中学校学习的机会。

初中读完后,当然的就只有回到队里劳动。跟着父辈们,我学会了干人民公社的所有农活。由于希望未灭,“雄心”不死,心里总想到将来还有出头的那一天。我十分喜欢读书,再穷也要存钱买书,再累也要抽时间看书,经常学到深夜。青灯如豆,伴我遨游古今中外,人世沧桑。灯光闪烁、跳荡,在我心中燃起了光明,燃起了希望。它把我带進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岁月:始皇焚书坑儒,陈胜揭竿起事,刘邦斩蛇起义,张良圯桥進履,韩信胯下受辱,肖何月下追韩信……书的诱惑让我身临其境,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有好几次,晨曦初露,我荷锄上山,引得同耕者捧腹大笑。原来,我夜读,前额头发被灯火烧焦一大片。我只得回家拿剪刀把烧焦的头发剪掉。读书,使我扩大了视野,心灵获得养育和富足,赶走了人民公社炼狱般的劳作带来的苦闷和贫穷。越读,我读书的欲望越大。在地里劳动,我的一颗心早已飞向了浩瀚无垠的书海,总是希望早点干完活,早点天黑,早点回家,早点捧上书本。

殊不知,正当我沉迷于书中之时,却遭遇一场“黄色书籍”风波。那是1975年一个初春的深夜,我正在半明半暗的煤油灯下看书的时候,大哥怒气冲冲地闯進屋来,一口气吹灭了灯,然后脱口一句:“人家在说你看黄色书籍!”“看黄色书籍!”这可了不得,当时“文革”浩劫,邪恶横行,倒行逆施,借批判封、资、修,大搞内部倾轧鬼把戏,全国上下一团糟。什么叫封、资、修啊,农民兄弟没有那么高的鉴别能力,只把那些出版时间较长,颜色变黄的书统统称为“黄色书籍”。其实,我潜心研读的正是一本现代人编写的史书,书是繁体字,竖排本,颜色稍微发黄,难怪他们把它叫作“黄色书籍”了。历经“黄色书籍”风波,坏事变好事,农民兄弟、大伯、大妈们非但没有责难我,反而他们认为我是一个“知书识理”的青年,我被大多数人理解了,接受了。

我还要上学读书,如大旱之望云霓。好容易熬到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大中专学校统一考试招收新生。我通过考试,再次获得了進校学习的机会。

曾记得,变推荐升学为招生考试,这一消息传到我们那偏僻的乡村时,真令人不敢置信。我得悉,兴奋了几天几夜,下定决心不论成败,都要去试一试,我去报了名。由于是初次变化,总有人老是抱着老皇历不放:“他娃子要是读成了书,我在手心里煎鱼给他吃!”临考前三天,我向生产队长请假,队长说:“你就不要幻想了,死了这条心吧!”这也难怪他们,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人争当“革命派”,坚决与“黑五类”划清界限,把地富子女也划归另类,他们断定戴着“地富子女”紧箍咒的我“读不成书”并不奇怪。我可不信这一套,铁定报考决心,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要张开大嘴尝一尝别人“手心里煎的鱼”。

其实要去上中专谈何容易。那时我家境贫穷,家里连一支好用的钢笔也没有,临考的头天晚上我才去同乡好友家里借上一支。时逢隆冬,考场距家有十多里地,经济条件好的其他考生,头天早已到镇上住宿去了。我家里实在穷呀,连筹集一夜住宿费也困难,即使能借到这笔钱,也舍不得花。我第二天起个大早冒着严寒跌跌撞撞奔赴考场。

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从我的执著、勤奋,我的日日夜夜苦读里获得千钧之力,砸碎头上的紧箍咒,改变“地富子女”的命运,踏上了又一个新的征程。一份令人激动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送到了我的手中,队长所说的“幻想”不是变成现实了吗?手里捧着通知书,我多想立即找那位声言“手心里煎鱼”的人讨鱼吃,妈妈忙阻止说:“算了吧,孩子,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难为人家了。”我听从了妈妈的话。1978年3月,我背着行囊,离开偏僻乡村,大步跨進了学校大门。

我的求学之路曲曲折折,人生旅程起起伏伏。我从一个淳朴的乡下农民,而且是一个受冷眼、被欺压的农民,慢慢的走上了从事新闻宣传、企业管理等工作的路。孩子们从我讲给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既感受到社会风云之变幻没测,民众生存之艰辛困厄,又体悟到“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深刻道理,这对他们的立志是有一定帮助的。在这里,我想把儿子的一段个人表述的话摘录一点与大家分享:

“我是一个勇于攀登的人,从小学到初中,每一阶段我都以优异成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高中毕业在即,我想我一定会胜出。我时常能以一个优秀中学生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素质,中学阶段已6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我酷爱读书,阅读广泛。虽然现在学的是理科,但我从未偏废过文史哲。从《庄子》到《西方哲学》,从《左传》(选)到《史记》(选),从《诗经》到《人间词话》,从《三海经》到《世说新语》,古今中外不少大家名著都有所涉猎,这为我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尤好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用我们化学老师的话说,那就是‘具有很强的求异思维能力’。虽然在探索中难免遭遇失败和挫折,但其影响却是深厚的。我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一直优秀,这些都与自己长期来养成的求异思维能力分不开。

……

我的理想是能在一所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里一边授课,一边搞科研,因为我喜欢那些平静而有深度的工作。我最大的愿望是能为中国摘取诺贝尔奖作些贡献。另外,我国在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也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

从这段自述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志向,看到了孩子的光亮处,也能推知孩子未来发展一二。在这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社会里,孩子没有去追求高官厚禄,没有去仰慕富甲一方,而是选择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平静而淡泊的教师职业。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他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个人的得失上,而是想到为国家和社会作奉献,定位于“为中国摘取诺贝尔奖作些贡献”,定位在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有所建树。这很使父母欣慰。

作为当今时代的父母,我们要重视孩子的立志,要多加引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使之建立起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李老师在《转法轮》第二讲中说:“常人社会的大洪流、大染缸的污染,人们认为是对的事情,其实很多都是错的。人不都想自己过好日子吗?想过好日子,可能就要损害别人的利益,可能就助长人的自私心理,可能就占有别人的利益,欺负别人,伤害别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就在常人中去争去斗,这不和宇宙的特性相反了吗?所以人认为对的东西,它并不一定是对的。对小孩教育的时候,大人往往为了他将来在常人社会中能有立足之地,从小就教育‘你要学尖一点’。‘尖’在我们这个宇宙中看就已经是错的了,因为我们讲随其自然,对个人利益要看的淡。他这么尖,就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谁欺负了你,你找他老师,找他家长’,‘看到钱你要捡’,就这样教育他。从小到大这个小孩接受的东西多了,慢慢的他在常人社会中自私心理越来越大,他就会占便宜,他就会损德。”作为家长,如果还在教育子女上犯迷糊,不是应该从李老师的这段讲法中得到启迪吗?

(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