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







  • 利民珍事:为民请命,张泰归还民田千顷

  • 家教珍事:刘殷至孝,神助善报

  • 文苑逸事:衣襟划破功自成

  • 写作丛谈:误笔难逃慧眼人

  • 观念粗叙(十二):迷失在肉身的观念里

  • 四川弟子喜见优昙婆罗花

  • 同一件事情,两种认识

  • 细微之处 看境界

  • 伯明翰完美落幕 “神韵舞蹈讲述故事 无声胜有声”

  • 教授看神韵:人们是更高生命的一部份

  • 美印第安纳州各级政要褒奖神韵艺术团

  • 真善忍美展传真相震撼卑诗大学师生




  • TOP



    TOP



    TOP



    TOP



    TOP



    TOP

    利民珍事:为民请命,张泰归还民田千顷

    张泰是广东顺德人,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曾经当过沙县(今福建省沙县)知县。宪宗时代(即成化年间),万贵妃干政,张泰曾与其他几位大臣,共同上书谏止,惹恼了皇帝,被打了大板,几乎丧命。

    弘治五年(1488)他又被起用,要他去云南镇压那里的少数民族叛乱。他用计而不杀伐,完成了军事任务,设法为那里的百姓,做了一些好事。

    那时,滇池经常洪水泛滥,给沿湖百姓造成灾害。张泰动员民工,修起环湖大堤,防止了洪水为害。回京以后,他又为民请命,向孝宗皇帝上书,一是建议停止征收织造税,撤消织造内臣机构;二是要求减收皇家的庄园和贵戚庄田里受灾佃户的租赋;三是希望给京都地区的受灾百姓,发放耕牛和种子。可惜,虽然他的这些建议,都很好,但是大部分没有被采纳,只是发给灾民耕牛,这一条被孝宗接受,下诏颁行。

    弘治初年,西北地区号称“小王子”的蒙古残部,不断骚扰永昌(今甘肃省永昌县)地区边境,给边民造成很大损失。但那里的甘肃游击(官名)鲁麟,却把责任推到一个叫陶祯顺的将领身上,而总兵官刘宁又上书,奏告守将不和。孝宗派张泰去调查情况。张泰去后,经过调查,向孝宗奏告了实情:原来那里的镇守官,是朝廷派去的太监傅惪(读德),他与前任总兵官周玉,合谋侵夺民田;而巡抚冯续又克扣军饷。他们一心营私,却对边防不做准备,以至“小王子”多次犯边,他们竟没有认真抵抗,结果损失六百多士卒,各种牲畜二万多头。边防出了这样大的问题,他们竟不向中央朝廷报告。接到张泰的报告后,孝宗大怒,处分了这几个不称职的边官。

    通过这次调查,张泰又了解到,甘州(相当于今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的肥沃的土地,大都为太监和武将们所占有,但却把这些土地的赋税负担,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张泰不但向皇帝禀报了这一情况,同时还提出建议:甘州五卫(今甘肃省张掖市)城北有个草湖,是供戊卒在岸边放牧用的,也被太监和武官们强占了。这些土地,都应归还给农民和部队。这一次,孝宗全采纳了张泰的建议。

    蓟州(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百姓的土地,大部分被占作马场、牧地,就连御马监的土地,也被侵占。皇庄里的贫民,都已经没有了生路。孝宗曾多次派人去调查和解决,这些人都没有完成任务。这一次,孝宗见张泰解决问题确实干练有方,便又派他去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张泰通过明察暗访,在民间找到了一份永乐年间、也就是七十几年以前的土地底册,使他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他再根据这些年的变迁,把那些被强占的九百三十多顷土地,归还了它们的本主。御马监被侵占的土地,也都找了回来。百姓们和田主们,都受益、平冤,欢声震天!

    (《明史•张泰传》《明史•鞑靼传》等)



    TOP

    家教珍事:刘殷至孝,神助善报

    十六国前赵时期的刘殷,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晋书》将他列入《孝友传》。刘殷七岁丧父,从小孤苦。《晋书•孝友传》中,记载了数则关于他的孝行的故事,如说他的曾祖母王氏,冬天想吃堇(读锦)菜,但冬天没有这种菜,以至一连十多天,她都吃不下饭。刘殷那时刚刚九岁,得知此事,便跑到野外大哭,自陈过失,请求大地之神,赐给堇菜,以奉养曾祖母。哭了整整半日,地上居然平空生出堇菜来。刘殷将堇菜采回家,给曾祖母吃,竟然“食而不减”(堇菜总是吃不完)。又记载说:他夜中得一梦,梦中有神,向他示意:地底下有粟。刘殷醒过来,按梦中神指示的地点一挖,果然有许多粟,盛器上刻有字,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从此以后,刘殷一家果然一连吃了七年,才将粟吃完。这些事迹,赫然载之于史册,显然都是神灵所赐,以奖掖他的孝行。

    刘殷很有才气,读书勤奋,刚二十岁,就已博通经史,并有济世之志。史书中称赞他“俭而不陋,清而不介”,在地方上很有声誉。后来,官府慕他之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他曾任新兴太守、侍中太保等。

    刘殷儿女甚多,他的女儿,曾被册立为皇后。他共有七个儿子,刘殷很重视对他们的教育,特意教他们每人读一种书,并精通之。五个儿子分别授以《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五经,其余两个儿子,一个授以司马迁的《史记》,一个授以班固的《汉书》。这样,一家之中,七种学业齐备。刘殷的一家,也就成了当地著名的学问之家。

    另外,无独有偶,据明代张岱《夜航船•父子》记载:宋代的田辟,博学而高行,隐居山野,他共有九个儿子。田辟给九个儿子各授一经,让他们熟读精通。后来,他的九个儿子,均参加科举考试,全都取得了功名。这件事,与刘殷教子的故事,实在是太相像了,故附录之。

    (《晋书•孝友传•刘殷》)



    TOP

    文苑逸事:衣襟划破功自成

    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人们称赞他写的字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当时,他享有“书圣”的称号。

    王羲之成为一个书法家,是靠勤学苦练练出来的。据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临池学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因他经常到池边涮笔,竟使一池清水,变成了黑色。他常常在休息或睡觉的时候,细心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便在衣襟上画,时间一久,连衣襟都被划破了。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据清代《渊鉴内函》)
     



    TOP

    写作丛谈:误笔难逃慧眼人

    文艺创作确实是一件艰苦的劳动,需要的是认真而严谨的态度。不细心地调查研究,“想当然”的率意之笔,往往会产生谬误,闹出笑话。

    有一篇文章,其中写了如下几句话:“这样看来……就好象一块生铁经过反复的锤炼,结果成了熟铁。”(恕不注明出处,下同)被一位内行人看了,指出:生铁和熟铁都是原料,如果从它们都有固定的形式(铁锭)来看,又都是成品。因此,这个比喻从哪个角度讲都不恰当。再者,生铁和熟铁又都是用铁矿石炼的,高炉炼出的是生铁,反射炉炼出的是熟铁。说“生铁经过反复的锤炼,结果成了熟铁。”是不可能的,是常识性的错误。

    怪不得一些有经验的老作家,常常告诫青年作者:“你要写什么,就得先熟悉什么,不要写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因为那样不但不可能写好,而且还会犯意想不到的常识性的错误。这个关于生铁、熟铁的比喻错误,肯定是作者始料所不及的。根本原因,还是“不熟悉”而又没有“去熟悉”,单凭“想当然”所致。

    另外,再说一幅图画。画面上,一个小男孩表情哀楚,右眼的外眼角流着两滴泪水。这幅画,被一位百货商店的女士,看出了问题。她指出:这男孩的流泪,画得违背常识!泪水是从泪囊中流出,而泪囊是长在两眼的内眼角。所以人们流泪都是从内眼角溢出。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仰卧或仰面朝天哭泣时,从右眼角淌出的泪水,由外眼角流出。而从外眼角流出的泪水,必然与眼睛成一条线,流向太阳穴和耳朵的方向:“因为眼泪是不会拐弯的。”这就是说,那个小男孩的外眼角流向脸颊的两滴泪水,纯属臆造,是不可能的。

    在关于“流泪”这个问题上,那位百货商店的女士,可谓“知识里手”,十分熟悉。难怪有一位作家说:“我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向各种内行的人们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作品正确无误。

    某刊物上,有一首咏海鸥的诗:“你(指海鸥)从不蜷缩在花岛一隅,踱着方步,悠闲地吹着口哨;你从不嬉戏在沙滩一角,吃着嗟来之食,浑浑噩噩。你呀,让强烈的海风,把翅膀磨砺得那么有力,坚牢……”一位在海上航行多年的先生,读后指出:“这首诗的形象,与海鸥不符。海鸥最喜欢“蜷缩”“嬉戏”在海滩上、水湾里,抢食着从船上倒下的剩饭残渣。一遇大风,便躲得无影无踪。咏海鸥而不熟悉海鸥的特点,便难免不发生谬误。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五》中记载: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有一牧童见之,抚掌大笑”。问他为什么发笑?牧童说:两牛相斗,用力在角,此时尾必夹入两股间。画家却画两头牛,翘尾而斗,岂不荒唐可笑?

    误笔难逃慧眼人!所以,从事文艺创作,必须养成事事关心、处处虚心的作风。歌德说:“无论如何,要不怕辛苦,充分地观察,然后才可以描写。”狄更斯便是一位观察细心的作家,他发现;大乌鸦的眼睛,在平时是“黑而有光”,但在正午时分,则变成了“灰眼晴”。同样是一座山,高明的画家,却能看出这山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形态:“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代郭熙语)

    有的老作家,为了写好作品中有关的内容,不辞高龄,认真地深入生活,重新调查访问,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求教。这才是虚心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正确无误的好作品。古人说:“良工不示人以朴。”要待精雕细刻之后,才肯展示他那精美的工艺品。陆游有诗说:“有得忌轻出,微瑕须细评。”偶有所得而写出的作品,不要草率地拿了出去发表,应该仔细地推敲,加工,既使发现一点点小毛病,也要认真地改正过来,做到精益求精。 创作态度须严谨,误笔难逃慧眼人!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研究,以防笔误,并能发现诗材。下面再举一首诗,做进一步地说明——

    题目:火葬场沉思(作者隐名)

    在我们生活着的土地上
    这里,大概是唯一没有欢笑的地方
    白花,黑纱,两种对立的颜色
    构成了总是雷同的悲切与凄凉

    一次又一次火葬场来去
    一次又一次经历着感情的起伏升降
    不瞒说,我从这火葬场窥察过人生
    竟有些严酷的发现和冷峻的想象

    我曾经细细辨别各样的哭声
    有的感天动地,有的干涩虚张
    前者使人心碎,后者敷衍牵强
    笼笼统统听来,都是悲哀的乐章

    我曾经暗暗观察各样的眼泪
    有的如瀑如泻,有的靠手帕伪装
    前者涌自心底,后者需鼻涕帮忙
    模模糊糊看去,都是痛苦的闪光

    有的人死去,无数人失声地爆发悲怆
    感情上出现难以填补的巨大空茫
    那无私的人,遗下的东西偏偏无量——
    在他献身的事业中,在他相识的人心上

    可有的人死了,人们的心海却掀不起波浪
    白花黑纱只代表礼貌,并不代表哀伤
    哦,也许那是个权棍,也许那是个钱囊
    总之,少了他,只不过是
    少了一堆腐肉,或者少了一堆脂肪

    哦,我倒要谢谢你呀,火葬场
    不光是因你给了我意外的诗行
    是你,逼着我去想,去想——
    在化为一缕青烟之前
    我该怎样支配余下的时光……

    【品赏】面对着生前是“权棍”或“钱囊”的死者,送葬者出于“礼貌”,不得不故做哀伤时,那哭声、那眼泪、自然是“敷衍牵强”的。面对着“那无私的人”,送葬者可就肝胆欲裂了,那泪水也必定会“如瀑如泻”。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可以用“权力”、用“金钱”,去攫取、去收买,唯独人的“真实的感情和眼泪”,是权力和金钱难以获至的。诗人运用“比较观察法”,在一片“雷同”中,看出了具体的巨大差异。这就是慧眼。诗人不仅有一双慧眼,而且有一管犀利的笔。他分别写出了两种人,笔锋所至,入木三分。结尾时,由写社会、写他人,忽然收拢到写自身,更显出诗人的明智和高尚:“在化为一缕青烟之前,我该怎样支配余下的时光……”这出人意料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TOP

    观念粗叙(十二):迷失在肉身的观念里

    十九、迷失在肉身的观念里

    在现有认识中以为物质完全是冰冷、死寂的存在状态,而动植物领域则充满了各种我们熟知的生命活动,生物们在相生相克作用下靠简单的观念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并有了掌控生命活动的思维记忆系统。

    低层空间里的生命往往都会有对肉身的执著,认为自己就是这种肉身形式的生命。

    猴子决不会喜欢和狐狸做朋友兄弟,鱼也不会嫁给天上的飞鸟。

    古代神怪传说中成了精的动物们虽然有了人形但到关键时刻或者遇到了危险,它们马上就会化成原形。在它们最深的观念中永远认为自己就是那种动物,始终认为原来的动物肉身才是自己。每一种生命都会迷失在自己对肉身执著的观念里,这也是每一个生命最难放下的执著与观念。

    泰安高白村的古松都已经是可以化成人形的树精了,但它仍渴望着能以松树的形式继续活下去,也许在它的观念中能够在丛林中长久的做一个松树才是最放不下的事。

    即便是一棵树也有它活着的乐趣与滋味,它们在照耀阳光、接受雨露时也同样充满了快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植物和动物都是靠生物电来维系生命的,生物电也是有正电和负电之分的,这个生物电用中国神传文化的说法来讲就是阴阳之炁。

    精血之气也是阴阳之炁。精血之气给生物们带来了情欲的快乐。植物和动物多数都存在公母之分,它们也有两性的体验与快乐。植物和动物都泡在情中,它们都有情,也有情的观念,有喜欢和不喜欢,同样会有竞争者与敌人,也有自己的亲属。

    植物的树干、树枝、树叶、花朵、果实和地下的树根都可以让它们体验到生命快乐,它们舒适地摇摆它的枝叶,开花结果。

    狮子在草原上雄壮有力地与配偶追逐,猴子们与配偶在树上荡秋千,苍鹰与配偶结伴在长空上慢慢地飞翔……

    生物活着它就会迷失在肉身的观念里,就会有感情,就会有欲望,不过植物和动物还没有人类那种复杂的名利观念,它们只有最简单的感情。
     



    TOP

    四川弟子喜见优昙婆罗花

    佛界仙花——优昙婆罗花,2016年2月26日在我们资料点日光灯底座上悄然开放。
    我们知道,这是师父慈悲,借此花鼓励弟子要精進如初。

    四川一大法资料点
    2016年3月3日
     



    TOP

    同一件事情,两种认识

    同修在交流中谈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同修卖木材,买主在量尺时,故意做手脚,每次都短尺少量。这事恰巧被同修看到了。同修在心里算了算:一车木材,照这种量法,起码要少得250元钱。不行!我不能这样吃亏。于是,便跟买方争论起来了,开始对方还不承认,见同修不依不饶,也就让步了。

    可是,同修回家后,晚上腿疼的很厉害,同修不知错在哪?交流时让大家帮助悟一悟?

    这时,一个同修说:“错在哪?你根本就不该跟人家争,给你德你不要,还往回推,为250元钱争的面红耳赤,把好事当成了坏事,修炼就是明明白白吃亏,明明白白吃苦,这钱不能要呀。腿疼是业力没转化,你这不是250吗?”在场的人哄的大笑,认为讲的有道理。

    个人认为,如果是个人修炼时期,同修这种认识没错。作为正法修炼时期,这种认识就应该再提升一步。从师父讲法中我悟到:正法时期大法弟子就要正一切不正的。那么,同修在这件事上正什么了呢?对方明明是做手脚,在占便宜造业,我们还自私的认为:人家给德,我们还往外推,腿疼是因为要回来了250元钱的原因,这不对呀?如果我们和善的跟对方说:“做生意心正才能发财,你这样量法,是在造业,占多少便宜,得给人家多大德,承担多大灾。”抱着为对方好的心态,不让对方造业,好让对方有个美好未来。他迷我们不迷呀。试想,一个常人算计大法弟子,那将来对他意味着什么?会把他的罪搞的很大。再说,大法弟子的财产也是大法资源,不能让邪恶利用有贪心的人就这样拿走了呀?

    语气善心能感动人,道理讲清楚了,对方说不定会感激你呢。这时,你再给他讲大法真相和三退,把他救了,这才是大法弟子应该走正的路子呀。

    一点浅见,不在法的地方,恳请慈悲指正。



    TOP

    细微之处 看境界

    我一楼店铺和二楼的住家,都是我自己的房子。但一楼用电却是二楼的,说白了就是偷电,因为商业电价和民用电价,差价很大。去年装修店时,我想:楼上楼下都是我自己的,在楼板打个眼,把电线从二楼拉下来,一年电费就能省不少。而且,这事谁也不知道。虽然也觉得不妥,但觉得这是小事,不出大格,何况房子又是自己的。这样一想,这事也就滑过去了。

    最近,总觉得这事不妥,有时一进店铺,心里就犯嘀咕:“修炼人偷电,不光明呀。”于是,我静下心来,把这事又悟了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不失不得呀,尽管是自己楼房,占“地利”之优,表面看谁也不知,可修炼人讲究的是境界,贪小利背后不是私吗?修炼人修啥?不就是修去私吗?未来宇宙是无私的,哪怕是一点点,也必须修掉!

    于是,我又把二楼电线剪断,用一楼的电,尽管电价贵了,但我感觉堂堂正正,心里踏实了,没有什么担心了,心里干净了。修炼没小事,做的怎样不是给别人看,知道差在哪,立马就改,细小之处见境界。



    TOP

    伯明翰完美落幕 “神韵舞蹈讲述故事 无声胜有声”

    http://news.zhengjian.org/2016/03/08/31002.%E4%BC%AF%E6%98%8E%E7%BF%B0%E5%AE%8C%E7%BE%8E%E8%90%BD%E5%B9%95-%E2%80%9C%E7%A5%9E%E9%9F%B5%E8%88%9E%E8%B9%88%E8%AE%B2%E8%BF%B0%E6%95%85%E4%BA%8B-%E6%97%A0%E5%A3%B0%E8%83%9C%E6%9C%89%E5%A3%B0%E2%80%9D.html

    TOP

    教授看神韵:人们是更高生命的一部份

    http://news.zhengjian.org/2016/03/08/31003.%E6%95%99%E6%8E%88%E7%9C%8B%E7%A5%9E%E9%9F%B5%EF%BC%9A%E4%BA%BA%E4%BB%AC%E6%98%AF%E6%9B%B4%E9%AB%98%E7%94%9F%E5%91%BD%E7%9A%84%E4%B8%80%E9%83%A8%E4%BB%BD.html

    TOP

    美印第安纳州各级政要褒奖神韵艺术团

    http://news.zhengjian.org/2016/03/08/31009.%E7%BE%8E%E5%8D%B0%E7%AC%AC%E5%AE%89%E7%BA%B3%E5%B7%9E%E5%90%84%E7%BA%A7%E6%94%BF%E8%A6%81%E8%A4%92%E5%A5%96%E7%A5%9E%E9%9F%B5%E8%89%BA%E6%9C%AF%E5%9B%A2.html

    TOP

    真善忍美展传真相震撼卑诗大学师生

    http://news.zhengjian.org/2016/03/08/31010.%E7%9C%9F%E5%96%84%E5%BF%8D%E7%BE%8E%E5%B1%95%E4%BC%A0%E7%9C%9F%E7%9B%B8%E9%9C%87%E6%92%BC%E5%8D%91%E8%AF%97%E5%A4%A7%E5%AD%A6%E5%B8%88%E7%94%9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