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 再论政治

  • 天象昭彰

  • 神传文化震撼艺术之都

  • 文化课教材(高级):吾道一以贯之

  • 中篇小说:挥之不去(六)

  • 婆媳两重天

  • 忆参加师父在延吉传法班的日子

  • 中国大预言探秘 (11)

  • 唐代的宗教建筑(下)

  • 山岳仙迹探微:齐云山─天开神秀

  • 古中医书籍简介﹕《金匮要略》

  • 中医的人物与历史(1)


  • 再论政治


    TOP

    天象昭彰

    林也

    古人能从天体、自然、人世等的演变中窥测到天象,推测出事物发展演化的未来与结果。古人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本领,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缘于古人心静、志高、敬天、信神。当下,很多人不敬天,不信神,整日奔波于名利,无暇更无心观天象,顺天意。每每言及天象,必哂之:天象何在?迷信!

    然而,天象就是天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演化在不同空间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客观表现过程。因此,无论人承认与否,天象都是要显现出来的。但是,天象的显现却往往又是较模糊的,片断的,间接的,渐次的。因此,现代人大都将其归为“自然”。如果人能静下心来,仔细考察一下宇宙、时空、生命、人类、历史,以及当世的一应事物,就不难从中看到“天象”的显现。

    近年来,宇宙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超常巨变,令天文学家们兴奋,震惊,更让他们感到迷惑。近年来,地球的气象和自然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异变,改变了固有的运转模式,变的异常紊乱,使人们感到既惊诧又无奈。然而,有多少人会将其视为一种“天象”呢?实证科学的子民们只将“天变”归结为科技進步带来的新发现;把“地异”称之为人为的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诸多异常现象。其中,最大的异象是围绕法轮功问题。中共自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开始对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的庞大修炼群体進行镇压迫害,迄今已近八年。然而,法轮功非但没被打倒,反而从中国走向世界,弘扬四海;法轮功学员不但没被打垮,反而愈打压愈坚定,愈迫害愈清醒。中共无论使出何等招数,都无法改变这一庞大修炼群体的精神与正信,这是中共统治史上的第一次镇压失败。然而,和历史上一切迫害正信的邪恶势力一样,中共不但无法改变修炼人,反而是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必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

    那么,如今的中国,事物粼粼种种,世相光怪陆离,为什么说围绕着法轮功等的一系列问题才是中国最大“天象”之体现呢?

    人类社会的存在是由各种要素所构成的,如政治、经济、科学、法律、教育、文化、道德、思想、宗教等等。处于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社会存在的金字塔的最基础、最深层的,则是人类的精神与信仰。换言之,精神与信仰决定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影响经济、政治、法律等等。犹如人的思想意志决定和支配人的肢体行为一样。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莫不如此。

    中共统治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改造和加固国人的精神思想基础,它将国人精神思想深层中的与“神传文化”相关的传统的东西渐次毁掉,然后再注入以无神论为核心的共产邪灵的一整套邪说歪理。在国际上,主流社会的人们常常感到一些中国人十分怪异,思想、行为难以琢磨和理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人的思想精神被彻底变异了。

    然而,由于上亿的法轮大法修炼者的出现,使得这一历经半个多世纪所造就的思想精神冻层开始解冻,松软,坍塌,修炼者们渐次从原来的血腥斗争哲学转向同化宇宙大法“真善忍”,由无所畏惧的无神论转变为有神论,他们致力做一个利他、利民、利国的道德高尚的人,追求身心本质的改变与升华。

    虽然法轮功学员是以修炼自身为本,并非有目地的去影响和改变社会。但是,和历史上一切正法的传出一样,这一大面积的众多修炼人的思想觉悟与精神升华,客观上必定要影响和带动社会整体的道德回升;这样大面积的众多的法轮功修炼者的基于精神的修炼行为,客观上也必然要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進社会的文明与進步,安定与和谐。事实上,自法轮大法传世以来,给社会带来的良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愈来愈显著。只是中共在掩盖事实真相的同时,又将其成果窃为己有,归功于“党教育的结果”,并冠以“先進模范”“好人好事”等等。

    这一对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法轮大法修炼群体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执政者而言,都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上上幸事。然而,邪教中共却改变不了其反动本质,它不能容忍国人的正信,它不能容忍宇宙大法在世间的存在,欲速除之而后快。因此,即使在世界同声赞扬法轮功的高尚与伟大,一致谴责中共对修炼者的迫害的今天,中共似乎依然要将此迫害進行到底。

    如前所述,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庞大群体的精神信仰在客观上就是在改变和再造一个社会的精神基础,并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对这样一个具有历史進步意义的,具有潜在的光辉未来与莫大的发展空间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行为的迫害,无疑是对人类文明、進步与未来的犯罪。如此一来,在当今时代的舞台上,中共就成为阻挡历史進步的一个最大的魔障。因此,在中国社会的思想精神层面上便形成了進步与反动,正与邪,善与恶的鲜明对比与正面较量。说白了,这一中国文明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面积的、由众多人数参与的、处于精神层面的正邪之战及其结果,一定要影响到中国的现实与未来;这是中国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演变之最大、最深层原因,是最原始的动因。换言之,法轮功问题不解决,一应的社会问题都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相反,妥善的解决了法轮功问题,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就会一解而百解。

    故此,我们才如此断定:尽管今日中国事物是气象万千,但围绕着法轮功问题的一系列事情才是当今中国所有事物的中心和主题,这才是决定未来中国走向的最根本因素。

    如果说,“天象”在人世间会有相应的反映,或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即是“天象”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上述关于法轮功问题的相应情况就是当今最大的“天象”,或“天象”在人世间最集中最强烈的体现呢?其实,在历史上,中外的先哲们早已将今天的一切以预言的方式反复而明确的告诉给了世人,只是那些被中共洗过脑的人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罢了。


    TOP


    神传文化震撼艺术之都

    据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宇宁、萧斌巴黎采访报导,新唐人电视台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在世界文化艺术之都法国巴黎著名的巴黎会议宫(Palais des Congres de Paris)主厅(Grand Amphi-theatre)闪亮登场,二月二十四日下午三点和晚上八点,两场精彩的演出让七千多名观众感受到了中华神传文化的震撼,晚会赢得了中西观众的热烈喝采。

    住在巴黎三十五年的一位女华侨说:“节目很精彩,很有特色,服装很高雅,对外国人来说很讲究,服装颜色配的很好,很有中国特色。音乐配的很好,这个是中国的艺术,我觉得很自豪。我觉得很多节目是讲神佛的慈爱,节目很好,外国人我相信他们欣赏,可是不大了解,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

    华侨彭先生说:“节目很好,我最喜欢有很多佛的那个舞蹈。展现中国传统佛家文化。”

    一位从台湾旅居法国三十多年的女士和儿子、儿媳、小孙女一起来看新唐人新年晚会,他们从法国北部城市里尔(Lille)驱车来回三百多公里赶来。他们通过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得到了晚会的消息,这是他们第二次来看新唐人新年晚会了。这位女士说:“晚会的节目非常好,我非常喜欢《烛光》这个节目。总体的说都很好。”

    她对关于法轮功在中国受迫害的节目感触很深,很受感动,她说:“可以感受到,那个迫害是怎么样的,因为我时常看报,看新唐人电视台,都有讲到,做得很好,我很感动。”她觉得这也是一个让那些常看中国大陆电视的华人了解法轮功真相的好机会。

    她两岁半的小孙女用稚嫩的中文告诉记者:“阿姨好!(记者:喜欢看节目吗?)喜欢。(记者:以后你也像那些阿姨那样跳舞吗?)想去跳舞。”

    这位女士还表达了对新唐人晚会工作人员的祝愿:“我祝晚会的全体(工作人员、演员)新年好,大家好,大家辛苦了。我们很高兴!”

    巴黎华人朱女士说:“我觉得节目很好,很精彩,二胡我最喜欢,我觉得特别精彩,她的技艺很棒,很有国际水准。我觉得很好,可以介绍中国文化给外国人,这是很好的机会。”

    一位华人女士和她的法国先生一起带孩子来看演出,她说:“我觉得晚会很好,很感兴趣。我最喜欢二胡,(拉得)非常漂亮,很好听。”她很希望他的先生多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他们每一年都来一次。她在法国航空公司工作的丈夫,托马斯(Thomas)先生说:“这是我们第二次来看演出,我很喜欢那些色彩还有这些节目展现的真诚,正因为如此,我非常喜欢来。”他表示明年还会和他的中国太太一起来看演出。

    来自巴黎郊区圣.芒代市(Saint Mande)的卡特利娜(Catherine)女士学习中文很久了,她说:“我非常非常高兴今年能来参加,我是由我住在欧洲其它城市的朋友邀请来的,晚会非常精彩,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主题很令人感兴趣。我很喜欢中文和中国文化。”她用中文说:“新年快乐!”

    新唐人晚会巴黎场不仅吸引了法国当地观众,还有不少来自欧洲其它国家的观众慕名而来。

    从瑞士来的杨先生说:“节目很好,我感觉很好,明年我一定还来看。特别是几个歌唱家,关贵敏呀、杨健生、白雪,还有姜敏,我很喜欢她的歌词。我是特地从瑞士来的,全家都来看的,全家七个人,我还邀请了巴黎的亲戚都来看演出。”

    从瑞典来的高女士说:“我觉得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种中国文化吧,这么多年已经在中国找不到了。我本身是从大陆来的,我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同学们有的时候在一起就觉得现在的中国人跟古时候好像不是一回事,跟古时候的文化是一个断层,所以我觉得这个演出展现的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看了让人非常的感动。演员演得也很好,这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节目了。”

    据悉,法国十余位参、众议员、前部长祝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巴黎场圆满成功,并透过晚会和新唐人电视台向观众拜年。欧洲议会主席博埃特灵(Hans-Gert Poettering)祝愿晚会成功。

    新唐人晚会在欧洲巡回的另外两场演出,将于二十七号、二十八号在德国柏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登场。


    TOP


    文化课教材(高级):吾道一以贯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

    【注释】

    (1)参:曾参。
    (2)一以贯之:“以一贯之”的倒装。贯:串、贯通。
    (3)唯:是。
    (4)忠恕:忠诚、宽容。

    【语译】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我懂了!”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罢了。”

    【研析】

    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注1)”(《易经·系辞上传》)看来古人之所以对自己的言行这么慎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原来关系这么重大。弟子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2)(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弟子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恐怕曾参说的不完全正确,可能说仁恕还可以,孔子之道的立足点是道德。所谓“忠恕”,属于德的一部分,尽己之谓“忠”,包容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注1:君子的谨言慎行,是感动天地的原因,能不谨慎吗?
    注2: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终身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这个字了吧!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也能设身处地不要加诸在别人身上。”

    【延伸思考】

    1、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诠释“恕”,你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呢?
    2、承上题,如果做不到,究其主因为何?(建议:可以引导学生挖出“私心”作祟的部分)

    【相关资料】

    历史故事:庾公不卖的卢

    庾亮乘坐的马中有一匹叫做“的卢”的凶马,有人劝他将它卖了。庾亮说:“将它卖了,必定有个买的人,如此就会害到买的人;难道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将它转移给别人吗?以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是为了不让后来的人再看到而受害,成为自古以来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事。效法他,不是很合理吗?”(《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课后作业】

    故事中的庾公和孙叔熬的精神都做到了为他人着想,如果别人将不好的事情加诸在你身上,你又会如何对待?

    TOP


    中篇小说:挥之不去(六)

    章冬

    爷爷不但吃小灶,还不干活。他不是个勤劳的人,但很节俭。修剪下来的手指盖,脚趾盖,都用酱浑色的小药瓶装好,据说能下药。看到谁抱柴禾,拉下的柴草,都猫腰捡起。虽然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要来几句骂杂的话。提醒抱柴者下次注意。

    关于爷爷的身世,几乎没人搞的清楚。一些隐私问题,几乎从来都是守口如瓶。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土匪。后来澄清,那不是土匪,而是抗联。

    是这样,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家中略有资财的,都担心被抢被盗。因为胡子很多,大白天抢富户,时常听说。于是,爷爷养枪,看家护院。据说是快枪,外国造,也许行话就是半自动步枪之类吧。

    记事后,常常听爷爷讲起那枪。一次胡子在陶屯东头晃悠,骑几匹快马。看意思是要对咱家下手,我和你三爷趴在壕沟里,瞄准开枪,几枪过后,胡子跑了。没伤着他们,他们也没敢再来。后来,听陶屯人说,那子弹溜子就从头顶飞过,“嗖——呕,嗖——呕”的,都听着了。胡子他们被吓跑了。

    现在知道了,爷爷他们枪法不赖,陶屯距此二里多地。子弹没走偏,说明枪支质量很好。把胡子吓跑为最佳,真的伤着他们,势必担心他们复仇。胡子也不是好惹的。

    关于枪支,是爷爷隔三差五讲述的,还有保护祖坟的故事。因为我家祖坟陪葬了一些金银,盗墓者经常惦记。

    一次风高月黑的半夜,爷爷觉得肩膀头子“砰砰”的跳,浑身激灵。知道不好,于是和三爷说,可能坟茔地要出事。提着枪就往出跑,三爷有点熊,不敢迈大步。到了着紧蹦子就落套。爷爷和三爷也有点心里没底,盗墓者知道我们家有枪,肯定来者不善。爷爷和三爷怕他们也有枪,躲在暗处放冷枪。于是,爷爷和三爷悄悄的钻苞米地,慢慢的往前挪蹭。快到坟地时,盗墓者跑了,爷爷都看着他们背影了,要开枪,三爷说啥不让,说再近点,再近点,当时隔着七八条垄,有苞米杆子挡着。等爷爷和三爷往前挪蹭的时候,盗墓者噌的一窜,钻庄稼稞子里去了。爷爷和三爷也不敢很撵,怕人家暗算。

    第二天一看,果然祖坟让人挖开了。金镏子,金砖,金条都没了。

    这是爷爷公开的秘密,经常讲的。我当时站在地上,趴在炕沿听,听的半懂不懂的。

    为了枪,爷爷和三爷,几乎出生入死。

    那是跑日本子的年代,一伙胡子来借枪,说是打日本人,一年后归还,打借条不赖帐。权衡再三,爷爷说,枪不能撒手,我们跟着去,枪我们来使,人听你们调遣。最后达成协议,双方同意了。就这样,爷爷和三爷离家出走了。好象是一年多没着家。奶奶担心的厉害,几乎天天傍晚领着爸爸到村头,摆香上供磕头,不知求哪路神仙保佑。

    后来,爷爷他们终于回来了。但是,他们对此从来三缄其口。

    后来,共党闹革命,把爷爷抓起来关监狱。让爷爷交待这段不清不白的历史问题。听说爷爷如实的说了,同时强调,没有危害百姓,而是打日本人。共党派人外调,终于搞明白了,当时爷爷他们是跟赵尚志一伙跑了。赵尚志他们败退的快到苏联了,人马所剩不多了,爷爷他们没跟着去,经抗联同意,放他们回家了。幸亏那时有剩下的同伙作证,要是都死光了,爷爷他们可就跳進黄河也洗不清了。

    对实在是近便的人,还得周围没有旁人,爷爷可能一边扯过烟笸箩,一边捋纸卷烟,屈腿抱膝坐在炕头的时候,说上几句神秘的故事。听说,他和三爷那时跟着他们跑,到处打日本人,守候在据点旁,每次都是打死两个就撤退,因为爷爷和三爷枪法好,常常叫他俩断后,阻击追赶的日本人或者伪军。追赶者发现阻击的人枪好,枪法准,往往被吓住了。有时,两军对峙,都躲在壕沟里,互相叫号,一方把帽子用木棍支起,对方发现就开枪,枪法准的,帽子被打个窟窿。于是,震慑力很大。

    到我略微懂事的时候,记得夏秋季节,帮着爷爷抓斑蛑,是一种甲壳虫,比蜜蜂小一点,背上有红黑的条纹。喜欢香菜白花的香味。抓它也不咬人,很顺利的放進小瓶里。爷爷说这是一种中药。小孩子有的是工夫,守候在香菜旁边等候,都不用猫腰的,慢慢伸手就抓住了。

    在一溜杨树下,爷爷种川贝母,好象记忆中是一种状如豆角秧的绿色植物。秋天挖根,白色的根块,小土豆大小,不很规则状,也是药材。大概这就是爷爷唯一的体力劳动了。

    再大一些时候,就到地头或者壕沟的边,找黄芪挖根,交给爷爷。也是中药材。

    记得一年夏天,爷爷种了满满一园子的大烟。那花开的红色、黄色、白色,粉色好象还有黑色,花朵大而肥美,真漂亮,招来很多蝴蝶。花朵一落,就用刀割开剩下的一个状如花骨朵的硬外壳,流出白色的浆,把浆收起,日后变成黑色的膏,就是大烟膏,于是可以入药。那个硬骨朵里面有小籽,芝麻粒大小,秋季的时候成熟了,把它们弄出来,很好吃。爷爷别在下屋房檐的这些大烟骨朵,没少被我偷食其籽。那时我已经能够上树扒墙了,也许有五六岁?或者更大些。

    爷爷高个,清瘦。面颊英武,脾气暴烈。每天饮酒,很少喝醉。酒壶,酒盅全套的,几乎不喝凉酒。夏天用热水热酒,冬季用火盆热酒。

    记忆中,爷爷讲的比较多的还有,他兽医考试,发奋读书的经历。考场上,他腰扎麻绳進入,其他考生很多露出鄙夷和不屑的神情。爷爷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目不斜视。心想:别看我这身打扮,咱们最后看榜。到了的结果是,爷爷名列前茅,全县第七,前三名还是花钱买的。实质是第四名。那时候,对于爷爷反复强调前三名花钱买的这句话不解,其实,从小我是个心眼很实的孩子,几乎近于傻。

    爷爷说,他把《四百味》,《汤调歌头》等都背下来了,学习几乎是起早贪黑的。那时爷爷年轻,好象还没结婚。


    TOP


    婆媳两重天

    明鉴

    我们区里有一对婆媳,既是婆媳,又是同修,俩人同是97年喜得大法。婆婆腰上原来长了一个瘤子(医院确诊是恶瘤),在痛苦的深渊中,一家人只好筹钱要去医院做手术。而此时在大法洪传中,她幸逢大法,走入了修炼,让人惊异的是,修炼大法不长时间,婆婆身上的恶瘤竟不翼而飞。婆媳喜出望外,亲自见证了大法的神奇,无法用语言感激师父和大法,很快在自家成立了炼功点,婆媳真心付出,证实大法,精進实修,使不少有缘人入道得法。

    7.20邪恶迫害大法发生后,在那个红魔狂舞的严酷迫害环境中,婆婆渐渐离开了大法,法不学了,功不炼了,更谈不上顶着邪恶压力,走出来,讲真相, 证实大法了。最后,竟放弃修炼,改学了另一套东西。其他同修与她怎样交流也听不進去,而且还天天劝媳妇也去学,对媳妇说:学这个没人管。

    媳妇也很长时间没能学法了,耐不住婆婆一点一点软磨硬泡的劝拉,也开始动心了。此时,慈悲的师父就在梦中点化她:太阳快落山了,她匆匆走在回家 的路上,却是一条小道,弯弯曲曲的,再往前走,到头了,没路了,四周空旷荒凉,没有人烟。着急中,转身回头时,猛一惊喜:一条金光大道,分明显现在眼前!宽广无比,亮亮堂堂。就这样醒来了,还带着梦中的惊喜。如此明白的慈悲点化,媳妇着急的赶紧去告诉婆婆,她要把婆婆拉回来,让婆婆真正从新走上大法修炼的金光大道。可是婆婆听罢,木然的摇了摇头,走出了家门。而媳妇从此在正法修炼中,紧跟师父正法進程,一直在精進的做着三件事。

    接下来的事情,正如同修所料,一段时间过后,婆婆腰上的恶瘤又回来了(复发了),越长越大,长的很快,最后只好花钱遭罪的到医院做了手术。

    从医院回到家后,婆婆躺不下、坐不住、站不稳,思前想后,心绪难平。大法给自己带来好处时,我走進来了;当大法遭到邪恶无理镇压时,我却没有做到助师正法,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清真相,救度众生,而是在安逸中可悲逃避;在麻木中误入歧途。大法是严肃的,修炼是严肃的,真后悔自己当初离开了大法,偏离了正法;更后悔自己心不正,没有做到“不二法门”,铸成大错、酿成大患。媳妇受梦中点化,精進不止;而发生在自己身体上的神奇变化,不是真真切切的现实点化吗?

    婆婆带着满脸的悔恨,又从新双手接过媳妇特地送来的《转法轮》及炼功带,激动的热泪流淌在脸上,悠扬的佛乐流入了心田。

    婆婆放弃修炼,走進医院;媳妇精進实修,前程光明。真是“婆媳两重天”啊!

    层次有限,欢迎同修指正。


    TOP


    忆参加师父在延吉传法班的日子

    东北大法弟子

    “大觉心更明,得法世间行。悠悠数千载,缘到法已成。”(《洪吟》)这是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师父在延吉传法班时写的诗。每当吟诵这首诗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当时参加传法班的情景,总是后悔自己当初悟性不好,光顾记笔记了,没好好仔细听讲,稀里糊涂的度过了我一生中最最珍贵的日子。

    后来不断学法修炼,经过考验和魔难,逐渐提高心性和悟性,在修炼路上越走越成熟后,倍感那段时光的珍贵。每当有同修羡慕的问我参加师父传法班的情景时,我都是很平淡的简单说几句就完事了。看起来是没有显示心,实际上是觉的自己修的不好很惭愧。

    看到《忆师恩》,我泪如泉涌,感到格外亲切,又唤起我对参加延吉传法班的回忆。我想现在是应该把这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了,一方面是使我们大法弟子更加珍惜我们与大法的千古缘份,鼓舞同修更加精進,另一方面也是对大法的再一次证实。

    我从小就生性好强,无论干什么都要求自己比别人做的好,希望得到大家的赞成与赞扬从而得到满足。争强好胜,执著心一大堆,结果弄了一身病,比较严重的有胃病、贫血、痛经等。每天吃饭如果不定时定量,胃就疼;血压低,下蹲或天热都会头晕目眩。每次来月经的头一天都痛苦难当,必须吃止痛药或打止痛针并卧床一天,一直持续了二十年。由于体弱多病,整天没精打采的,药没少吃,医生没少看,中西医看了个遍,花了不少钱情况依旧。后来自己开始看各种医学书和气功杂志,并试着做一些健身操,用食疗调理,听说哪来了气功师,就赶忙跑去听讲、接信息什么的。还练了几个月的其它功法。自己对祛病健身也能讲出一些道道来,自己感觉都久病成医了,可就是摆脱不掉这一身的病,最后逐渐丧失了信心。

    就在这时,听说法轮功师父正在大连办班已经办了好几天了,我想这次已经晚了,下次啥时办班我再去吧。又过了一个多月,得知九四年八月二十日在延吉办一期班,我什么也没想,就象有一股力量催促着我,非常果断的决定去。现在想来这真是我与大法有缘。

    那一天早上,我按时到父母家,准备与他们一起走。可是父亲却犹豫不决,眼看时间越来越少,我毫不迟疑的说:“我一定要去,你们也一定要去。”我父亲就决定: “那就快点走吧。”我们打了出租车,可偏偏塞车,离火车开车时间还有半小时,要再耽误一会儿就来不及了,票还没买呢!我们让司机从另一条道走,飞快的赶到了火车站排队买票,当排到的时候,却被告知排错了,到另一个窗口去。到了另一排,好不容易排到了,又说排错了,直到第三次排完队买到票时,离开车时间只有十分钟了。说起来非常神奇,我们老少三人也不知怎么从检票口跑到火车上的,刚一站稳,车就开了。就这样我们第二天早上顺利的到达了目地地——延吉。

    头一次到这个城市,人生地不熟,正愁怎么走呢,出了站台就看到有人举着法轮功接站的牌子,是老学员接我们来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师父为新学员想的非常周到。我们被接到延吉医学院学生宿舍住,在学生食堂吃饭,费用每天每人吃、住各五元,很便宜,比我们预想的费用要低多了。当天晚上我们就来到延吉体育馆听师父讲法。这天我刚来月经,正想会不会痛呀?李老师能不能给我治好?一堂课下来,我肚子没有任何感觉,还不放心,怕第二天痛,结果一连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感觉,这回我终于放下心了。我二十多年的顽疾在第一天听法仅两个小时就彻底痊愈啦。在以后的修炼中我的其它疾病也逐渐都祛掉了。

    我是抱着治病的心来听法的,提前在家就准备了笔记本,想把气功治病的方法记下来。听师父说要把治病的心放下,无求而自得,老学员也这么说,我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不记吧,怕以后回家想不起来了;记吧,隐隐约约听师父好象说记笔记影响听课。我就心神不定,一会儿记,一会儿不记,真的是分散了精力,没有认真听好。但却知道并记住了法轮功是教人做好人的,要想好病,必须重心性修炼,心性多高功多高。“做好人”这一点是符合自己观念的,随着天天听课、炼功和与大家一起切磋,每天过的很快,也很充实,我也就渐渐放淡了治病的心。

    开班的第三天,在我座位附近来了一个人,她说她家是开旅馆的,这几天住满了人,听他们说是来参加法轮功学习班的,这么多人从四面八方来这里听课,她就觉的肯定是好,于是抱着好奇心也来了。走在路上或大家在一起炼功,经常听到有从广州来的,有沈阳来的,有长春来的、哈尔滨来的,有的甚至是从新疆来的,还有的跟了好几个班了。这时我才开始感到我参加的这个班不是一般的气功班,老师也不是一般的老师,要不然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当时我为自己的正确选择很骄傲,总对父母说,要不是我坚决要来,就错过这次机会了。

    由办班工作人员安排,我们每天早上四点半在医学院操场集体炼功,白天学法(当时我们看的是《中国法轮功》)、交流,晚饭后听师父讲两个小时左右的课。我的座位离讲台较远,开始没看清师父,后来师父给大家祛病让大家一齐跺脚之前,绕体育馆走了一圈,我清楚的看到师父身材高大,面色白里透红,走起路来挺拔洒脱,总是面带微笑,给人十分慈祥、平易近人的感觉,不知道的以为师父也就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当时师父已四十三岁)。师父讲课没有稿子,但思路清晰、语言浅显易懂,声音洪亮、干脆、没有废话,有时还很幽默。

    每天听完课有不少的学员在门外等师父,想与师父多见一面、握握手。学员们的心情有的是觉的与师父见面很高兴,当然也有想得点信息的,什么心态都有。面对这样一群心态各异的众生,师父为了能救度我们,尽管每天很忙、很累、睡很少的觉,但总是笑呵呵的不厌其烦的满足大家的要求。我虽说当时悟性不高,但在这个问题上自觉悟性挺好,没有去凑热闹。

    八月末有一天的早上四点多钟炼功,天还没大亮,天色暗乎乎的。做法轮周天法时,我蹲下刚一起来,就发现眼前有一个圆的、金黄色的东西在翻花,有点象刚升起来的太阳,我就睁开眼睛看了看,也没有太阳呀,天还是黑的,等闭上眼睛还是象看到刚升起来的太阳一样,这样反复了几次,我才想到:是不是天目开了?自己不敢确认。白天与老学员一说,才知道确实是看到另外空间的东西了。回家以后我在炼功点上好几次看到炼功场上空被红光罩着。现在想来,师父真是慈悲,悟性这么不好的弟子都管了,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坚信大法和师父。

    延吉班的最后一天师父解答问题,这些内容我记的比较清楚。有一个条子提问大意是:看到了有许多天上的师父给李老师下跪,还有天兵、天将是怎么回事?师父回答大意说:那不是我的师父,天上的各界都得这样对待我,天兵天将是护法的。我当时很震惊,头一回听这么高的东西,真是不可思议!但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对师父讲的并不怀疑,我想以后我会慢慢理解的。所以听到什么新奇的事我都不去往深想,觉的可能都是存在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解答完问题时,延吉学员和其它地区的学员向师父赠送锦旗,场面十分热烈。

    十堂课下来,学员们受益匪浅,得到了修炼人万古想得都得不到的许多珍贵的东西,真正的走上了修炼回归之路,所以大家非常激动,给师父献花、向师父合十问好、鼓掌,许多人不停的流泪,场面十分感人。我有生以来头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最后师父把这次办班的七千元收入全部捐给延吉红十字会,因为那年夏天延吉遭遇了水灾。慈悲的师父为救度众生,在生活费很紧的情况下还这么体贴众生,把所有的收入都赠给了受灾的延吉人民。恶党的所有造谣、诬蔑怎么能骗的了曾参加过师父学习班的大法弟子呢?我想,这件事情延吉市政府、民众和在场的体育馆工作人员也不会忘记的。在邪恶打压的日子里,尽管自己修的有时不够精進,但始终坚信大法、坚信师父,修炼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所以才从魔难中走到了今天。

    我们得法是很久以前就安排好了的,是与师父有约在先的,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师父在延吉办班期间写的其它两首诗《了愿》和《助法》一样。因此,只有按照师父的要求做好三件事,才能兑现我们的誓约、了却我们的洪愿。

    写到这里,我想对没参加过师父传法班而不够坚信大法的同修和一些新学员说:师父对所有的弟子都是一样对待的!这在《转法轮》中有论述,许多同修也都有体验。当年我们在炼功点集体炼功时,有不少没参加师父传法班的学员看到了整个炼功场上空一片红;有的看到了师父的法身在学员周围时隐时现,帮助学员调理身体;有的在集体学法时看到了另外空间层层无数的佛、道、神都在听法;有的看到了旋转的法轮;有的看到每个学员周围都有各种不同色的光环围绕着;有的学员刚炼几次功就无病一身轻等等,说实在的,我当时还羡慕他们呢,觉的他们根基比我好,学几天效果就这么大。还有身患绝症的人走進大法几个月就一切恢复正常,生命得到了延续,从而能继续在大法中修炼。大家也知道,一个不修炼的常人在紧急关头喊声“法轮大法好!”还能得到师父的保护呢,由于善待大法而得到福报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是一个真心修炼的人呢!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信师信法,有坚修到底的决心,认真做好师父交给我们做的三件事,就一定能不为魔难所阻,早日随师返回我们美好的家园。

    TOP


    中国大预言探秘 (11)

    明奥 整理

    刘伯温生平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从此進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進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進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策略。明太祖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功成名就之后,刘伯温于洪武四年(1371年)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二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人诬告刘伯温。明太祖听到诬告后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明太祖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去世,终年65岁。后来被谥为“文成”。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TOP


    唐代的宗教建筑(下)

    王晶

    建筑实例:

    现存的唐代佛塔

    · 楼阁式塔

    木结构楼阁式塔是唐代塔的主流,但唐代砖造的佛塔逐渐增多,逐渐取代了木塔,木塔容易毁坏,所以现存的两座唐代楼阁式塔都是砖砌仿木结构的。一座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建于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一座是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建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两座塔的整体形象皆简洁、稳定而敦实,塔身没有复杂的装饰花样,是质朴刚健的唐代建筑风格。

    雄伟庄严 ─ 西安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远景

    中国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两座以大小分别,且都以“雁塔”为名的,它们就是西安“大小雁塔”。“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时修建的,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经回来后,仿印度雁塔样式修筑的,作为藏经之处;而四十多年后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的一座较小的塔,被称为“小雁塔”。

    大雁塔缘起唐三藏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大慈恩寺”内,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大慈恩寺”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以后的唐高宗)为追思母亲文德皇后所建,一直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徵建筑。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唐三藏)于贞观十九年回国,“大慈恩寺”建成后,唐王朝特令在寺内修建了“翻经院”,请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翻译了很多以前没有传入汉地的经书,同时修正了以前经书中翻译错误的地方,佛法得到空前的弘扬。

    大雁塔晚于大慈恩寺14年建造。玄奘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与佛像,于公元652年向朝廷上表,提出请求在大慈恩寺建一座塔。

    “大雁塔”外形的变迁

    玄奘法师亲自设计并督造的大雁塔初建时,塔的主体为五层建筑,塔立面呈三角状,表面是砖,里面是土。此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塔基成方形,边长120尺,约现在的42米左右,塔身加塔刹相轮、露盘通高180尺。经历五十多年后,受风雨严重浸蚀,砖缝裂开损毁。武则天与王公们将之改建为七层的楼阁式的中国式佛塔。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据《题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若干年后,又因兵火之燹,最上面的三层毁坏。于是后人在七层处收顶攒尖,在塔体外又包砌了一层砖,就是今所见大雁塔的形状。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建筑”,塔为七层,底层边长25米,地面至塔顶64米。用砖结构模仿木结构的斗拱风格。形状和结构是西域式的。砖墙上显出“棱柱”,明显的分出墙壁开间。塔身为青砖砌成,塔的各层壁面做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塔身中空,有木梯盘旋而上。每层为方形塔室,四面各有砖券门洞,凭栏远眺,长安风光尽收眼底。塔身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浑然一体,造型简洁庄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凸现出了大唐的盛世风范。

    “雁塔”之名的由来

    大雁塔之名由何而来?其实它源自佛教“ 瘥雁建塔”的传说。玄奘大师在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详细记载了这个典故。

    据说在古印度因陀罗势罗诃山(帝释窟)的东峰有座寺院,里面的僧人信奉的是小乘佛教,是允许吃肉的。有一天,一位比丘在散步时看到一群雁从天上飞过,便开玩笑说:“如今肉食不够,菩萨应该知道啊!”话刚说完,一只大雁忽然飞回来撞地自杀,似乎是要殉身以献;比丘将此情景告诉了其他比丘,大家相当悲伤,悟到这是如来命此雁垂诫,于是改奉大乘,从此戒肉。并建窣堵波,即坟墓,也就是塔的原型,将大雁埋在其下,以彰显如来的教化之德;从此以后雁塔就成为对佛塔的泛称。在慈恩寺塔建成后,一般便俗称它为“雁塔”;后来荐福寺的塔也被叫做雁塔,为了区别,就把慈恩寺塔叫做“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做“小雁塔”。

    “雁塔题名”的典故

    西安的雁塔引出历史上许多故旧往事,其中“雁塔题名”可谓唐代的一大盛事。由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开始,進士科放榜后,同年们先在大慈恩寺附近的曲江举行宴会,即“曲江宴”;而后到寺中将新科進士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是文人们最光荣的时刻,称为“雁塔题名”。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 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進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進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明清时,“雁塔题名”之风气又见兴盛。当时的题名,文举在大雁塔,武举在小雁塔,约定俗成,历时多年不衰。现今,明清时题名的刻石保存不少,尤以史料价值见长,有以书法杰作为人称道的,洋洋大观。

    释迦牟尼足迹石

    大雁塔五层上,现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实,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当年玄奘法师西行佛国印度求法时,分别在屈支国、乌仗那国和摩揭陀国等处,先后观礼过几处佛足造像遗迹。《法师传》中记载在摩揭陀国,“一精舍中有如来所履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万字华纹及瓶鱼等,皎然明着。是如来将入涅脖发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也”。佛寂灭后,在其站立的石上就留下了足迹。

    传说释迦牟尼寂灭后,佛教徒们争先前往礼拜其留下的足迹石。其它邪教非常忌恨,为了消除佛的影响,他们前去用斧子、凿子把足印石破坏掉。可是第二天,足印石又恢复原样。邪教徒又去把佛足迹石搬到河里,可第二天,足迹石又神奇般地回到原处,自此以后佛教影响更大。据《观佛三昧海经》载,如果人们画佛脚印迹,会给人们带来喜悦和福气,可以消除劫难等等。据有关资料,佛足雕造约始于公元前二世纪,在佛教早期艺术中,佛足印的雕刻绘制作为独立题材和表现形式出现。

    玄奘法师将其图案携带回国,進呈给唐太宗,遂奉旨按图刻石供奉。佛足遗迹在山西五台山、陕西宜君玉华宫、耀县文化馆、西安卧龙寺都有遗存。当前陈列于大雁塔上的佛足迹石,其史料依据完全来源于玄奘法师的传记著作及所刻制供奉的实物资料,其图案较国内其它几处的佛足印造型更原始、更生动、更珍贵,佛足五趾微张,方颐圆满,具有典型的异国风格。只可惜因历史远久,原刻佛足印石已残缺不全,漫漶不清,难识庐山真面目,终成憾事。

    关于佛足的具体资料,佛经中描写:“如来手足,诸指广大圆满,并皆柔软,足下平满,不容一毛”,等等。在如来足迹上分布有体现奋不顾身宝佛相的图案:大趾刻有莲花纹,其余四趾刻“蹿”字纹,每趾第二趾骨部位刻眼状纹,大趾下刻三钴,二趾下刻双鱼,四趾下刻宝瓶,五趾下刻宝螺,足掌心刻千辐轮纹,千辐轮上方刻月牙纹,下方刻象牙纹,轮下刻三株并蒂莲及小千辐轮组成的“梵王顶”相图案。佛足掌心的大千辐轮之辐数为50条,外围轮柄为30个,象征法轮常转。整个佛足丰腴圆满,构图丰富,含义深刻,其尺寸硕大,非常人所能及,佛足长一尺八寸,宽约七寸,折合为长50厘米,宽20厘米,与玄奘所记载的摩揭国佛足印长宽相似。

    成为历史珍品的雁塔石刻

    除题名刻石之外,两座雁塔还保存了许多碑刻,尤以大雁塔的石碑最为著名。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灾,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砖龛内,镶嵌着唐初著名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都是为玄奘所译佛经写的。石碑侧雕刻有蔓草花纹,图案优美生动。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经为慈恩寺创作过许多壁画,可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底层四面的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有佛像、建筑、图案等。尤以西石门楣上的佛殿图,线刻工艺精湛,尤为珍贵,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在中国古建史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雁塔塔身高大坚固,造型简洁庄严,朴实大方,气势雄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是另一大塔的类型,现存的唐代密檐式塔有西安小雁塔、河南法王寺塔、大理千寻塔和蛇骨塔。

    玲珑秀美-西安小雁塔

    西安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城南一公里处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建筑物,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小雁塔是典型的“密檐式砖构建筑”,原为十五层,现余十三层,塔高高43.38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塔形秀丽。塔内中空,可由砖木结构的楼梯登临。

    高僧上表修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如同唐初玄奘为了保存从印度带来的佛经而上表请求唐朝皇帝出资修建位于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一样,小雁塔也是一位高僧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的。这位僧人就是义净法师,他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少了当年玄奘西行遇到的几多风险。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O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O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史籍《长安志》卷七中明确记载小雁塔是“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景龙”是唐中宗年号。荐福寺本是唐中宗李显的在藩旧宅,二次登帝位后,又重新令工部将寺大修了一番。皇帝李显生性懦弱,凡事要问皇后的主意。皇后得知义净法师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之后,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来修建塔,宫人们无不慷慨解囊,捐的钱建成了塔后还有剩余。

    小雁塔“神合”

    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神奇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六级大地震,将小雁塔中间部分,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隙。而时隔34年,1521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此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将此现象称为“神合”。1555年9月,一位小京官名叫王鹤,在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闻了亲自目睹这“神合”的“堪广和尚”讲这一奇事后,惊异万分,便将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后来,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特性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半圆球体,夯土层深而广,如同一个实心锅,受地震时,压力能平均分散,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上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其周边進行过勘探,发现小雁塔塔基四周直径60米左右的地下,由外至塔基中心处的夯土层逐渐加深,中心部位是数层青石,上面用砖砌出塔基,同时地面垒了三米高的台基,其正上方才是塔身。

    虽然小雁塔在一千三百年内历经七十余次地震,史载大地震曾使其三次开裂又三次复合,尤其是1556年的一次地震将其由56米的完整高度震为43米的现存高度。但是至今其塔身不倾斜,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先民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远看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塔一大一小,很相像。大雁塔在挺拔中显得更有雄伟英姿,而小雁塔却在挺拔中露出几分秀美的风采。皆是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

    大理千寻塔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于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有三座古塔矗立在美丽的点苍山应乐峰之下、洱海之滨。三塔鼎峙,雄浑壮丽,是举世闻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理三塔”原与南诏大理国时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毗邻,故又称“崇圣三塔”。由于战火和天灾的摧残,“崇圣寺”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只留下一处残瓦遗址。寺庙已毁,但三塔犹存。

    中国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却极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据《南诏野史》、《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丰佑、保和时代(公元824~859年)。而和主塔鼎立的南北两塔,则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盛,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

    相传在建“千寻塔”时,以土屯法代替脚手架,在建塔的四周堆上泥土形成坡道,可供建塔者上下。当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使塔体从土中展露而出。因此,民间据传,在建塔时的土坡,曾延伸到距离塔体南北两侧数里之远,所以至今留下了“七里桥”和“五里桥”两个地名。由此足见当年建塔工程的浩大、艰钜。“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此诗是对于此塔建筑的先人技艺的惊叹赞誉。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十六层密檐式塔”建筑,是中国偶数层古塔中,层数最多的一座。

    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阶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为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台基四周设有石栏,栏的四角有望柱,柱头有雕刻的石狮像。上层为砖砌结构,座高2.07米。塔东面正中有一石照壁,镶有大理石镌刻,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所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高1.7米,字体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庄重雄奇。

    塔基两面设塔门,塔身建筑为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的“环筑厚壁式”结构。内部有木质楼梯,延梯可登塔顶。每层正面塔身的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置有白色大理石雕佛像一尊,龛的两侧设有亭阁式小龛各一座;南、北两面,中央开立窗洞,可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也就是每级四面有龛,另两龛则为窗洞,往上各塔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逐渐收缩。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层。塔墙厚度有3.3米。第二至十五层结构上基本相同,且大小相近,第十六层则为塔顶。以第二层结构为例,高约两米,宽约十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共有十七层砖,在每层依次挑出0.05~0.07米不等。

    塔顶高度为8米,大约是塔身的七分之一。顶端是一座铜铸的葫芦形宝瓶;宝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飞檐展翅;其下为钢骨结构、以贴铜为皮的相轮;最下面为覆钵,外层加上莲花形的座托。

    与千寻塔等距约70米之处,有分立在两侧的南、北两小塔,两小塔之间相互距离为97米。塔为“八角形十级密檐式砖塔”建筑,基座亦为八角形。外观基本上和千寻塔相似,各高42.19米,塔身有花瓶、佛像、莲花等浮雕,塔身装饰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结构,内撑十字形支架。两塔顶处有三个相互衔接的铜制葫芦与伞状铜铃。

    据记载,明代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年五月六日发生地震,千寻塔“折裂如破竹”,然而,十天后又自动弥合,塔体安然无恙。塔有神奇抗震能力就此传开。由此可看出此塔高超的建筑技术。

    根据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中记载,崇圣寺三塔塔顶四个角,原都立有铜质的“大鹏金翅鸟”造型铸金为顶,传说,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1925年,大理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房舍倾毁严重,城内房屋99%倒塌,唯有大理三塔巍然不动,仅仅塔顶的宝刹铜器震落而已,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哄抢一空,利用铜片来锻制成避邪戒指,畅销滇西各地。从此,金翅鸟也就没了下落。

    1978年对三塔進行大规模整修。于千寻塔的塔顶和塔基中,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等两批文物共六百八十余件。其中包括《大陀罗尼经》与《金刚般若经》图卷等珍贵文物。其中一件精致的鎏金镶珠银质“迦楼罗”(“天龙八部”之一),经考证就是所谓的“大鹏金翅鸟”。此外,还有刻字铜片、各式铜镜、佛经、经卷、舍利壶、金塔模,以及有金、银、鎏金铜、铜、铁、瓷、木、水晶、玉石等材料雕刻的佛像,和各种药材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具有重要价值的一批,为研究当时期的历史、宗教、古代生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理三塔是一群塔,虽风格各异,但三塔浑然成一体,有鼎足之势。造型和谐,相互辉映,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且将秀美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

    亭式塔

    敦煌壁画中许多单层木塔都是亭式塔,全塔小巧华丽,造型温润含蓄。

    现存的山东长清灵岩寺惠崇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塔、山西省运城市大渠寺北曲村泛舟禅师塔和山西平顺海慧院明惠大师塔结构都比较简单,唯山东神通寺龙虎塔全身浮雕金刚、罗汉、飞天、菩萨、龙虎,是明显的唐代风格。

    精巧玲珑的唐塔-神通寺龙虎塔

    龙虎塔

    山东泰山北麓柳埠镇东北昆瑞山谷中,有多处古代建筑或遗址,谷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北为通天峪,南临锦阳川支流。青龙山上,自南而北有四门塔、小宋塔、龙虎塔、小龙虎塔。白虎山西崖为千佛崖石窟造像,前有墓塔林。通天峪有神通寺遗址。其中龙虎塔虽然修建年代无法考据,但从建筑风格看,龙虎塔的塔基、塔身建于盛唐,塔顶则应为北宋补建。

    龙虎塔因塔门上雕有龙、虎而得名,也称小唐塔,单层亭阁式塔,高10.8米(一说12.47米),立面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基座特别高大,为三层须弥座,雕刻着覆莲,送神,狮子等图案。塔身面宽4米(一说4.23米),由四块长方形石板筑成;每面正中辟火焰形券门,门两侧及壁面上密饰佛像、菩萨、罗汉、金刚力士、飞天伎乐及龙、虎神兽等高浮雕,技法生动有力,精美流畅。塔室内有方形塔心柱,每面雕佛像一尊。

    塔基与塔身整体造型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可说是一座大型雕塑艺术品,有明显唐代风格。虽经千年风霜,所雕刻人物和禽兽,仍栩栩如生,神采飞扬。

    龙虎塔上半部叠出两重塔檐,以仿木构之斗拱起支撑作用,并与其上之山华蕉叶形刹座交错成四十五度角;座上四角伞盖又旋转四十五度,与塔檐平行,最上为五重相轮和宝珠刹顶;形制颇为特殊,与唐风迥异,应属宋代补建,亦有学者表示当为金代佳作。

    龙虎塔以它精巧玲珑的建筑形式与精湛的石刻艺术,与四门塔的古朴风貌遥相辉映,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现存的唐代寺观

    我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建筑都是宗教建筑,而且都在山西,规模较大的是两座佛教寺院,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其余两座属于道教,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五台山佛光寺 -- 东大殿

    五台山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为唐代五台大刹之一。在敦煌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上,清晰地描绘着佛光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偶然看到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图片册,他看到了61窟中的这张五台山图。正是凭藉这张图,梁思成一行四人才于1937年发现了人迹罕至,烟火冷落的佛光寺。也正因为它的位置偏远,佛光寺才得以避免后世重建,和几次灭佛毁寺的命运,从而使这个唐代木购建筑得以原样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在一千多年以后还能亲身领略大唐风。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唯一年代可考,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庙殿。梁思成在描述佛光寺东大殿时写道:“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两周。外柱上施双杪双下昂斗拱。 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栿,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之上施四杪斗拱,以承内槽之四椽明栿,栿亦为月梁。补间铺作,每间一朵,至为 简单。各明栿之上施方格平暗。平暗之上另施草栿以承屋顶。平梁之上,以叉手相抵作人字形,以承屋脊,而不用后世通用之侏儒柱。”文中多次提到的栿就是梁,明清称为梁,唐宋称为栿。

    佛光寺大殿剖面图


    佛光寺大殿架构图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 上端略有卷杀。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没有藻井,只有相关盛尘的天花板。

    佛光寺大殿内部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腾空而跃的感觉。中国古代建筑等级严格,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府邸和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佛光寺是正式寺宇,不是村中的佛堂,所以它的正殿可与宫殿一个等级,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

    除大殿本身全为精确木构外,殿内尚有唐代佛菩萨塑像几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上还留有唐代神仙壁画。东大殿为一代辉煌朝代仅存的几个建筑之一,却也表现出唐朝建筑雄伟恢宏的风格。

    最早的唐代木结构殿宇-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外观

    南禅寺大殿架构透视图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五台县城二十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五十一点三米,南北长六十米。寺内分为东、西两院,有殿宇六座。山门内的四合院中,除了大殿建于唐代以外,东、西配殿都建于后世,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南禅寺大殿又名大佛殿。从大殿平梁下的墨迹题记得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这是我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的南禅寺是一个村中佛堂,唐代会昌年间推崇道教,灭佛教时所拆毁的四万余所佛堂大多属于此类,而南禅寺因为地处偏远而幸存。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严格,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府邸和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同在五台山地区的唐代寺庙佛光寺是正式寺宇,所以它的正殿可与宫殿一个等级,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而南禅寺是非正式的村中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使用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而且面阔间数也比佛光寺大殿少四间。

    南禅寺大殿是一座面阔、進深都是三间的小殿,面宽十一点六二米,進深九点九米,平面略近方形。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 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 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 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好像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象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栩栩如生,表情逼真有神,丰满优美,衣纹简练流畅,好像就在下一刻这些塑像就要动起来似的。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南禅寺大殿虽小,但仍然体现出雍容大度,气度不凡的大唐风范。

    参考资料

    《旧唐书·王远知传》
    《旧唐书·薛颐传》
    《资治通鉴》
    《历代名画记》
    《新唐书·车服志》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长安志》
    《盛世天朝之都──唐长安城(一):长安的兴建》作者:雅慧http://search.zhengjian.
    org/zj/articles/2007/1/18/41851.html
    《中国著名古塔之十三:唐塔的雄伟与秀美─西安大小雁塔》作者:意文http://www.zhengjian.
    org/zj/articles/2005/4/1/31790.html
    《神奇的小雁塔》周同编辑整理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12/13/19604.
    html
    【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 东大殿 作者:陈紫玲 整理编辑http://www.zhengjian.
    org/zj/articles/2003/1/27/20191.html
    《中国著名古塔之十二: 庄重雄奇的唐宋群塔─大理崇圣寺三塔》 作者:意文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3/26/31710.html
    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com.cn/gb/civilization/architecture/general/gnr201.
    html
    中国网: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gujian/521598.htm

    TOP


    山岳仙迹探微:齐云山─天开神秀

    牟梅

    人称“江南小武当”的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以西15公里的岩前镇附近,东西绵亘15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海拔在580米上下。由白岳、齐云、狮山、象山、太山、南山、茅山、岐山、万寿山等9座峰峦组成,内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齐云山山体赤如朱砂,灿似红霞,以丹霞地貌为特色,其北面就是名冠天下的黄山。如今,虽然与黄山遥遥相对的齐云山名声不如其响亮,但其风光和仙迹却并不逊色多少,历史上就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就曾赞誉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据明代鲁点著的《齐云山志》所载,齐云山古称白岳,原因是其峰峦常有云雾弥漫,一天白色,故称。戏剧家汤显祖就有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其中的“白”指的就是白乐。史料记载,明嘉靖时,世宗因年过三十无皇子,便命龙虎山张天师在白岳为其求子,结果得到应验。明世宗非常高兴,因见其“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更名为“齐云山”。虽然其绝对海拔并不高,但因其相对高度大,所以山势依然显得巍峨壮观。

    不过,民间关于“齐云山”名字的来历却有另一种说法。

    传说真武太子在武当山修炼后,不太轻易离山云游。他的朋友“地藏王菩萨”此时已在安徽九华山开始弘扬佛法。为了与真武研习修炼之事,菩萨入定遥感,向湖北武当山发出邀请。受朋友之邀,真武驾起祥云前往安徽。二仙见面后,同往白岳游览。真武走上白岳岭巅,不禁为奇峰、秀岩、秀岭及众多各具特色的泉、池、潭、瀑的景致所吸引。地藏王笑着说道:“此山虽不及武当仙山雄伟壮观,但山中峰峦景致,鬼斧神工,自然而成,竞与武当暗合,人称‘江南小武当’。不妨将此作为行宮别墅,你我也好常相盘桓,研讨佛道玄旨。若能见允,不妨为此山另赐一名以为纪念。”真武稽首应允道:“承菩萨善意,敢不应命。”他略一思索便道:“我见此山主峰,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就谓之‘齐云’吧。”此后,真武大帝虽主要居住在湖北武当山,但也时常来到齐云行宫,与地藏王菩萨研习佛道。

    大概在明代,齐云山又被称为“福寿山”,这是因为道教称名山中仙人所居胜地为福地,故名。

    齐云山也是一座仙山,自古就有人在此修炼成仙。唐朝末年,有道士龚栖霞云游来到了齐云山,隐居在天门岩,辟古修真,后羽化飞仙。唐朝大诗人,号称“谪仙”的李白“十五习击剑烧丹,二十讲丹丘白岳”,丹丘子是一位道士,也是李白的好友。李白谈丹丘子和白岳,自然与修炼有关。或许丹丘子也曾在白岳修行过。此后,齐云山的山岩下、幽洞中多有道人清修,可惜在史书中留有记载的并不多。大概在南宋时,白鹤仙子引百鸟衔泥,塑成了玄帝即真武大帝神像。真武大帝在本像成后又托梦给道士天谷子余道元,命他装饰金身,兴建真武祠。《齐云山志》记载说,自真武祠创立后,四乡百姓遇旱涝、蝗灾,或求子去病的,凡来齐云的无不有求必应,自此齐云山成为一方道教圣地。到了明朝,齐云山道教活动日趋兴盛。山中道士常往武当山访师求学,因此齐云山的宫观建筑、道规道制,多仿效武当。

    明代,武当山道教已深入齐云山。一方面,相传张三丰受真武大帝点化,曾于嘉靖年间到齐云山传教,住在半山上的一小屋中,后于此仙逝,他的徒弟将其肉身藏入一岩洞,尊称“肉身洞”,洞前筑有灵殿,至今仍存,殿后洞口刻有“真身内藏”几个大字。其后世弟子中无心道人比较有名。据他说,张三丰已炼成了超凡入圣,数次死而复活只是神游的表现,这样就可以解释他在齐云羽化后又有很多人在峨眉山看见他的说法了。另一方面,龙虎山张天师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求子十分灵验,故皇帝命其居住在齐云山传道。到万历年间,齐云山盛极一时,有“玄帝香火,在均州曰武当,在徽州曰齐云”。清末,因为战祸以及人离修行越来越远,齐云山的道教走向没落。

    诸多的修炼之人在此修行,也为齐云山留下了丰富的宫观建筑和仙迹,虽然一些道观经过岁月的磨砺已经破败,但迄今仍保存有27座道观和100多处宫、殿、院、坛、阁,如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玄天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玉虚宫等等。

    从齐云山山脚下攀登,经过登封古桥后,最先到达的是望仙台。从其名字就可以大概猜出这是一个盼望仙人点化的地方。传说1600多年前,在洞天福地修道的灵乙道人在此处受铁拐李点化,飞升成仙。其徒弟布根因六根未净,眼见着师父与铁拐李飞升而去,空中只留有李仙的余音:“布根布根,六根未净,见利忘义,求仙难成,你再修九九八十一年吧!”布根虽然后悔但已经太迟了。不过他记着李仙的话,常常在此站立久望,年深日久竟成立石,原先的名字“冷水亭”也就改作“望仙亭”了。后来人们又改称“望仙台”,并造了望仙亭,亭中有明时立的碑,上刻“齐云镇南天,众星拱北极”。

    望仙台的西北方就是洞天福地祠,又称桃源洞天,祠由明代张三丰创建,今已不存,内有明代所建的八卦池、邋遢仙墓、仙人床及宫、阁、殿祠遗址。不远处即是栖真岩、忠烈岩和寿字岩。据说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的道士唐朝栖霞真人修行之地,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所写。寿字崖之后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称之为“一天门”。洞内摩崖石刻和碑铭琳琅满目,称为"白岳碑林"。

    洞天福地往北就是真仙洞府,指的是在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的五个洞穴,都曾经是仙人居住之所。这些洞依次为: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并存的气息。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从真仙洞府再往北行,过二天门和三天门,便来到了月华街。月华街原为道家习武炼丹的地方,现为道人、山民居住。街上的宫观以玄天太素宫最为雄伟。它坐南朝北,背倚着玉屏、东钟、西鼓三峰,前面为孤峰卓立、清秀挺拔的香炉峰,俨然天设地成的钟、鼓、香炉,浑然天成。宫中所奉真武神像相传是由百鸟衔泥塑成。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的小壶天,是一个葫芦形岩洞。“壶天”在道教中是仙境的意思。据说,历史上很多道士在此飞升成仙。

    小壶天西北方是位于紫霄崖下、利用天然岩洞建成的洞府玉虚宫,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阀”、“治世仁威官”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刻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内有壁画,记述了真武大帝成仙、降魔的故事。此外,还有明代才子唐寅撰写,戴炼书写的《紫霄宫玄帝碑铭》,碑高7.34米,宽1.40米,为江南罕见。

    齐云山东部的仙迹主要有楼上楼、飞天娱蚣、观音洞、仙人花轿、棋盘石、一线天地等。

    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朱熹、海瑞、唐寅、戚继光、徐霞客、袁枚等都登临过齐云山,并留下了诸多赞美的诗句。元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玉的《白岳》一诗堪为代表:

    名冠江南第一山,花冲故设石门关;
    重重烟树霓云里,簇簇峰峦缥缈间。
    阑夜松声惊鹤梦,半龛灯影伴人闲;
    忽闻环佩珊珊度,知是神仙月下还。


    TOP

    古中医书籍简介﹕《金匮要略》

    陈乃菁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属于杂病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全书共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后因战乱而散佚。西晋王叔和曾加以搜集编纂《伤寒论》十卷,但杂病的部分却只能从其他方书中所引用的资料中看到一些。直至北宋初期,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旧籍中找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这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的理论和处方。之后林亿将此节略本编辑校定,保留中、下卷,并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于每篇之末,提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原书共二十五篇,首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这一篇在全书中具有纲领的意义。 仲景在本篇中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例如: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 ,损有余”,是其义也。 于脏准此。(注1)

    条文开宗明义的,从人体脏腑间相关的、整体性的观念,详细的论述了治疗的法则;首先说明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是会影响到其它脏腑的。所以治疗时必须考虑整体,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提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提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 《难经‧十四难》中也提到︰“损其肝者,缓其中”。

    另外,《金匮》中也提到人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并说明了疾病发生的原因,且强调预防医学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注2)

    《金匮》指出自然界的气候正常时,才能使万物正常的生长,当气候不正常,则万物不能正常生长,当然人体也不例外。(注2)而节气的太过与不及均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注3)但是疾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真气充实,则外邪自然不易入侵;(注2)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只有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之下,邪气才能乘虚而入。这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金匮》中也指出了生病的原因不外三种︰一是邪气乘虚入内,使经络受邪,之后又传入脏腑;二是四肢九窍之血脉,被外邪所侵而壅塞不通;三是房劳不节,或为金刃、虫兽所伤。(注2)在此提醒一下,后世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与《金匮》中提到的病因在立论上是不同的。

    古时的中医看病讲四诊,就是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看病;“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是医家诊病的层次不同所致,最高明的医生“望诊”一下,就能知道病证。而在《内经》中亦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而在《金匮》中也将望诊和五色進行结合,(注4)并以望呼吸来诊病及判断预后吉凶;(注5)以闻诊来诊断病位;(注6)同时亦结合了脉象与四时五色的诊病方法;(注7)指出病在浅为表,入里为深;病在腑易治,入脏则难愈。(注8)(注9)

    《金匮》中的后二十四篇则是具体提出一些杂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的病、脉及证、治,其中的最后三篇则为杂疗方及饮食禁忌。

    另外,《金匮》在这些专题的篇章中除了论述本病的证治外,对于与本病相关的一些证候也会提及;如《水气病篇》,在论述水气病之后,还分述了水气病、气分病和血分病,并将水气病分成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注10)而水气病的形成与五脏也有相关,所以对于肝水、心水、脾水、肺水、肾水的临床特征也做了说明 ;(注11)在《痰饮咳嗽病篇》中论述饮病的同时,也谈到了一时性停水的证治;(注12)临床上依据水液停聚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在肠胃者为痰饮;在胁下者为悬饮;在体表者为溢饮;在胸隔者为支饮,(注13)并在温化法的原则下,又有发汗法、攻下法及利小便之别。(注14)故其内容与治法可说是非常丰富。

    在《金匮》原书各篇中均有标明“病脉证治”,表示仲景应是注重病、证相结合及脉、证合参的。因为各篇论述多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开始,進而根据病情的進展与变化,提出主证和具体治法;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确会较有利于后人的学习,但这也是促使中医走入学术化过程的一个开始。

    《金匮》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可以说和其以下各篇均有关联;其主要精神,乃是以整体观作为诊治疾病的考虑,仲景在此根据正与邪、人体内部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人体与大自然四时节气的相互影响,提出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的理论。(注2)

    可知仲景乃是根据《内经》、《难经》及“五行生克”之理,道出了中医的整体观。而中医视“人体为一个小宇宙”,讲究阴阳平衡;既然,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那么他也必须顺应宇宙的特性,才能终享其天年。

    《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那么,什么是宇宙的特性呢?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说法。《内经》认为“法于阴阳,合于数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内守”,……即是那个理、那个特性。笔者以为,《转法轮》中提到“这个宇宙中最根本的特性真、善、忍”,则是最浅显易懂的说明,符合这个宇宙特性的人,才是个真正的好人,才能返本归真。

    例如唐代着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后世称为孙真人。他写的“大医精诚”,后世医家都把其内容当作从医的典范。“大医精诚”中提出當医生的人必须同时是一个修心的人。“大医精诚”中的“精”是指医技、“诚”是指医德,两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个要求就是要正心。不但不能追求名利,就是“自矜己德”、“炫耀声名”也是不许可的。总之一句话,要达到孙思邈这个“大医”的标准,除了真正修心、磨练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其实中医的产生和发展并非像现代“学者”猜测是由神农尝百草开始︰神农氏从寻找食物中逐渐认识到了一些药物和它们的主治功能,慢慢的发展出了医学理论和积累了临床经验。在古代,学习中医的大多都是修炼人或者特异功能者,并不需用任何药物和手术的;比如远古时代(至少在黄帝时代以前)的苗父,他只用一只草狗、口中念着十个字,就能有效的为人治病。

    后来随着人类道德逐渐的下滑,虽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理论,中医的学习也逐渐的系统化,但现今中医承传下来的也仅仅是一些方药和经验的摸索而已,比起以前有名的医家是比不了的。自从《黄帝内经》问世以后,一些医家也开始使用方药,使得非修炼者和没有特异能力的人也能习医和治病,后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又将疾病病情的進展与变化、主证和具体治法均详加论述,这样虽然较便于学习,但却也加速了中医学术化的过程,这大约是公元200年左右的事了。

    最早期,中医的诊断方法,是凭借特异感知能力,直接了当的看到“病”在人体内的位置,甚至看到病的最根本原因,也许是由业力而来。这种特异感知能力,有些是先天带来或者自发的,有些是经过修炼而获得的,还有些是遇到“异人”而“一次性获得”的。例如︰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扁鹊,他服用了师父长桑君给他的一种药,从此便具有透视人体的功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医家之一。

    历史上有名的神农、黄帝、歧伯、扁鹊、华佗、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通过修炼而成为着名医家的,且中医历史上许多重大、实质性的進展也都是这些人发展出来的。

    参考资料

    1.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2.李洪志,《转法轮》
    3.胡乃文,台湾「未来科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上工治未病
    4.《黄帝内经》
    5.《难经》
    6.《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7.《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6. 刘东梅,台湾「未来科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中医的修炼内涵
    8.刘东梅,台湾「未来科学文化研讨会」论文: 浅谈「中医常人化」过程
    9.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0.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附注
    注1︰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首篇原文为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 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注2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若能人慎养,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注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下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4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又色青者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注5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注6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音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注7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注8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注9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注10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11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注12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脉证并治第十二》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13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脉证并治第十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注1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脉证并治第十二》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TOP


    中医的人物与历史(1)

    胡乃文

    【上古时期】

    整理医术的僦贷季

    黄帝时代的僦贷季,接受神农之命,为了生民们的健康,整理色脉、药物药方以及按摩等医术。后来歧伯向僦贷季学习望色之诊和脉诊。

    歧伯修正阴阳和历法

    《三坟》记载,歧伯衔命,观察日月星辰等变化,修正阴阳、历法,子民们都应按着这种日月星辰变化而生活,因为,太过不及都有可能害及生命。

    歧黄之术自此开始

    歧伯接受黄帝之命,整理针灸的纪纲和草木药物的性味,和黄帝探讨人体的脏腑经络结构,针灸和草木五味等的精义,并且将阴阳、历法的一般特性融合后,写作了王冰所谓的“医之袓书”--《内经·素问》和《内经·灵枢》。

    俞跗的神奇医病法

    上古之时的明医俞跗,有很特殊的治病方法,现代已经没有人能像他那般神奇治病了。《史记·扁鹊传》中的记载,说他“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铙石挢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及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

    药物生态和药理学之滥觞

    依据陶弘景《本草》序中的叙述,上古还有药物的药性研究,说明药用植物的型态、药物的特性,可用于开立药方时的君臣佐使相须相反等,互相之间的参考;云:“桐君有《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性》四卷,论其佐使相须。”

    伯高和切脉的理

    《古今医统》论黄帝的臣子伯高辅佐黄帝谈论“切脉”脉经:“伯高氏,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论脉经,穷究义理,附《素问》中。”

    鬼臾区和切脉的理

    鬼臾区是黄帝的臣子,和黄帝详论五行和切脉技术,《古今医统》云:“鬼臾区,黄帝臣,未详其姓,佐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有问对《难经》,究尽义理,以为经论,民到于今赖之。”

    祝祷治病的苗父

    上古有使用祝祷的方式治病,例如苗父即是。《说苑》有云:“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管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内经.素问》也有一篇类似的记载,云“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另外,《世本》也说,有位尧之时的医生,能使用祝祷方法治人之病:“巫咸,尧帝时臣,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

    【商周秦时期】

    发明汤液的伊尹

    商汤之时的伊尹根据神农本草,明白草药的性味,行走不同经络和药物的升降等药理机制,著作《汤液本草》,那时就能制作药汤汤液以解救人民的病苦。《通鉴》云:“伊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著有《汤液本草》,今行世。”

    五谷五药养病用毒攻病用药疗病

    周朝医官巫彭认为人可以用五谷五药养病,用毒攻病、用药疗病。《古今医统》有:“巫彭初作周医官,谓人惟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用五毒攻之,以药疗之。”

    良医难救病入膏肓人

    多行不义的晋侯,有一天梦到长发厉鬼,躲也躲不了,想找秦国的良医治疗,可是,悖天理而行的人要遭恶报的,最后还是“病入膏肓”而死。这是记载于《左传》的故事:“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服饵养生度人的范蠡

    用药物服饵养生之法,自古即有。勾践之时的范蠡,辅佐越王功成身退之后,用服饵法度世,但是他不取分文却能致富,被人称为陶朱公。《古今医统》云:“范蠡,春秋时越王勾践之臣,佐越王灭吴,遂退身遨游五湖。有服饵之法,可以度世,并授孔安国等皆成地仙,数百岁面如童颜。医药济人不取利,所居处不二年致富,弃其所积,迁徙别居,逾年而富,人咸称为陶朱公。问聚财之法,惟曰:种五谷,蓄五牸而已。”在这个故事中,“范蠡有服饵之法,可以度世”,“授孔安国等皆成地仙,数百岁面如童颜”,说明了什么?服饵之法度世,不是明明说了度这些人吗?怎么度?吃药服饵就能度吗?非也!就是教他们做修炼人嘛!都返本归真了、都返老还童了,都成了地仙了!

    良医开释而病愈

    有良医开释生病之理,季梁毋需用药也可好病。《列子》的故事说,有医生卢氏,开释病理,季梁立刻病情好转自愈。《列子·力命篇》有:“杨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请医。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杨朱歌曰:天其勿识,人胡能觉。匪佑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医乎巫乎!其和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饿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季梁曰:众医也,亟屏之!俞氏曰:女始则胎气不足,乳踵有余,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勿可已也。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卢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遣之。俄而季梁之疾自瘳。”

    神传扁鹊医术

    医术由于神传,扁鹊、华佗即是。《史记》中的扁鹊故事云,长桑君授与扁鹊禁方书之后,忽然不见,可见长桑不是个常人。又,扁鹊得到长桑君的传授后,就有特殊的视力,能见到隔墙的另一方的人了,用以治病就可以看到人的内脏系统有无肿瘤,以及它们气血的变化。《史记·扁鹊传》:“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起死回生的扁鹊

    扁鹊的针灸医术相当高明,给虢国太子扎针后,“尸蹶”之病竟然针到病除。《史记·扁鹊传》:“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方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麻药·外科·扁鹊

    《列子·汤问篇》还有扁鹊使用了麻药,且能给人动手术的故事:“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腑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疆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

    古即有之的制药术

    战国时的凤纲,制药之术就很高明,利用最常见的百草花经久而能做成救命仙丹。《神仙传》:“凤纲者,战国时渔阳人。常采百草花,水渍之,瓮盛泥封,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瓮埋之百日,煎九火。卒死者,以药纳口中,皆立活。纲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入地肺山中仙去。”

    古即有之的心理疗法

    现代的心理疗法,很难和古时的心理疗法相提并论。战国时的文挚,激怒齐闵王,重病竟不药而愈。《吕氏春秋》:“齐闵王疾,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诊王疾,谓太子曰:非怒则王疾不可治,怒王则文挚死。太子曰:苟已王疾,臣与母以死争之,愿先生勿患也!文挚曰:诺。与太子期而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疾。王怒不与言,文挚因出陋辞以重怒王,王吐而起,遂乃疾已。王不悦,果以鼎生烹文挚,太子与母合争之不得。夫忠于平世易,忠于浊世难也。”可是,对于那种不识好人心的、不可治的人,还是留着有用的身体为更多的人服务更好。

    古即有之的流行性疫情

    秦之时,民间流行病传染相当严重,崔文子当时在都市卖药,制作治疗流行性疫气的药物“黄散赤丸”,用以救人之命。《列仙传》:“崔文子,泰山人,世好黄老,自言三百岁。卖药都市,后作黄散赤丸。民间疫气死者万计,凡经文子与散,饮之即活。后至蜀中卖药,蜀人望之如神仙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