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郭玉传

若萍子


【正见网2004年11月22日】

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有一位经常在涪水边捕鱼的老头子,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来历,就叫他“涪翁”。他向人们乞讨食物,看到有病的人时,经常用针、石为他们治病,总是即刻就能收到好的疗效。于是他写了《针经》、《诊脉法》来传给后人,可惜后来这两本书都散失了。

有一位叫程高的人,听说涪翁的医术高明,便到涪水附近来寻访他,要拜他为师。涪翁没有立即收他为徒,而是经过了好几年的观察考验,确信他动机单纯、没有名利之心后,才肯把医术传授给他。程高学成之后,也一样的隐居民间,不愿出来作官。

郭玉是广汉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县)的人。他在年轻时拜程高为师,学习医方、诊脉和阴阳脉象方面的医技,以及考究、探求阴阳变化之理的技术。

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郭玉作太医丞的官,治病很见成效。和帝认为他很奇异,便想试一下他的本事。于是找了一名手腕嫩美的近侍和一名宫女藏在帷幕里面,让郭玉分别诊他们左右手的脉,并问郭玉病者有什么病。郭玉回答说:“左手的脉显阳性,右手的脉显阴性,两手的脉分属男性和女性,看样子不是同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和帝听后对他的诊脉技术大为赞叹。

郭玉对人有仁爱之心,一点不傲慢,哪怕是对贫贱之人或者烧火作饭的下人,给他们治病时也是尽心尽力的。然而当他给达官贵人治病时,有时反而治不好。皇上就让这些人穿上破旧的衣服,住到破房子里去,结果郭玉一针就把他们的病治好了。

皇上把郭玉召去,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医,就是一件用意的事情。腠理的微妙,要求用针的人随着病人经气运行规律而使用针法的技巧。用针时丝毫的差错就可导致大错误。针法的神妙,全在心与手之间的默契配合,知道怎样能起作用,却不能用语言说出来。达官贵人们高高在上的下视我,我就得心怀恐惧的去承受他们这种态度产生的压力。为他们治病,有四大难处:他们自以为是,不听我的意见,这是第一难;他们不知摄生、保护身体,这是第二难;他们的身子骨不强壮,不禁药力,这是第三难;好逸恶劳,身体缺乏活动,这是第四难。用针有深浅的把握,用针的时日有禁忌,不可打破。带着心中的恐惧,加上时时审慎的心态,我自己都感到自顾不暇,还有什么心思用在诊病上头呢?这就是有时治不好病的原因。”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很好。

他后来年纪大了,在作官的任期内辞世而去。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集解ܯ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郭玉)》,南北朝・范晔撰,唐・李贤注;
[2] 《中国医学史讲义》,北京中医学院编。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