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人都应该愈变愈好!(数文)

慧勉


【正见网2016年12月08日】

一、晋文公迅即认错!

晋文公的马车攀爬山道,大夫们都赶快帮忙扶车,以免发生意外。只有随会一个人,完全不管。

晋文公很生气,说:“像随会这样不顾君王安危的人,要处以怎样的刑罚?”

众人说:“处以双重的死罪,就是自己,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处死。”

随会说:“您只问当臣子的不顾君王安危的罪刑,不想知道当君王的若不顾臣子的安危,又有怎样的惩罚?”

晋文公问:“那是怎样的惩罪?”

随会说:“惩罚很简单:聪明的臣子不会再为他策谋,雄辩的臣子不会再为他说话,仁德的臣子不会再为他尽力,勇敢的臣子不会再为他牺牲。”

晋文公一听,觉得问题十分严重!于是,立刻下车(他能够下车,他当时却没有下车),向所有的大夫陪罪:“我因为有严重的风湿病在身,自己没有下车,让诸位大夫,方才有如此的辛劳。请大家不要责怪随会。”

二、战败是上天示警,不可乱杀忠臣!

晋国和楚国,大战于邲。晋军大败。身为主帅的荀林父,请求以死罪负战败的责任。晋昭公起初时,也同意了。

士贞伯(人名)却说:“我们晋国不可杀主帅荀林父!想当年的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不仅没有喜色,反而忧心忡忡地说:‘楚国的大将子玉还在。人们说,陷入险境的野兽,还有凶猛的最后一击,何况像楚这样大国的主帅?我担心晋国的麻烦还没有结束。’等到楚王以败战的罪名,杀了自己的主师子玉,这时,晋文公才高兴起来,说:这下子我总算可以放心了。”

“今天,晋军打了败仗,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上天对晋国的一次警诫。而且,荀林父对晋国和您,一向忠心耿耿,尽心尽力,是晋国得以生存的栋梁之臣!杀了荀林父,不是等于白白又送给楚国一次更大的胜利吗?”

晋昭公点头称是,于是,免除荀林父的罪责,依然让他担任晋国的主帅。

三、想到战争的后果

中行穆子(人名)带兵围攻鼓城,城里有人要求归顺,并愿意想办法策反全城不战而降。中行穆子摇摇头,却不接受。

手下人觉得很奇怪,问:“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鼓城,不是很好吗?您为什么拒绝呢?”

中行穆子说:“如果我方有这类背叛的行为,我们一定很厌恶。为什么发生在敌人那边,我们就高高兴兴的接受?这不是很没原则吗?而且,有人让我们不费气力就能得到一座城,论起功劳是不是应该嘉赏他?不赏赐,是失信的行为;但若赏赐,岂不是嘉许一种不忠的行为。这样的赏赐,绝对是错误的。不管是失信或是赏赐错误,对人民都有很坏的影响,我们将来又能拿什么,来教导人民呢?”

围攻了一阵子,鼓城的人,正式来请降,中行穆子派人去城中查看,发现还有存粮,又不接受投降,一直围攻到鼓城的人,来报告:粮食吃完,实在没办法再坚守下去。中行穆子才进城受降,并秋毫无犯的班师回国。

【附言】
一、中行穆子,原名叫荀吴,是我们前头提过的那个身为晋国主帅,被楚庄王打败于邲的荀林父的孙子。

二、这显然是一场典型的“春秋型”战役,带兵打仗只是为了惩罚或屈服别人,并能留下一个美好的故事和教训。打仗要讲正义,人们敬重正义之师。

四、人不可无所作为!

阳虎有罪,从卫国出走,北入晋国,去投靠了赵简子。

有一回,阳虎很感慨的说:“从这次被逼离开卫国的教训,以后,我再也不提拔人才了。”

赵简子问:“为什么?”

阳虎回答说:“您看,卫国朝堂上的大官,有一半以上是我推荐的;一般的官吏,也有一半以上是我提拔的;而带兵守国的将帅,更有一半以上是我任用的。今天我出了事,大臣在国君面前告我的状,下级的官吏想依法定我的罪,守卫的将帅带兵要抓我回去。您说,这种后果,我还提拔人才做什么?”

筒子说:“知恩必报,这是贤人才有的行为,不肖的人怎么能做得到呢?我打个比方好了,我们种植桃李,夏天可用来遮荫乘凉,秋天就能结出果实;若种的是荆棘,不但别想遮荫、结果实;不小心还会刺得你皮破血流。说起来,你在卫国所做的,便是种下了一大堆荆棘。错的是你种了坏东西,而不是种植这个行为本身。”

做事本身没有错,做了坏事才有错。人不能做坏事,但不可无所作为!

五、人都应该愈变愈好!

赵简子问成抟(人名):“我听说羊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你跟我讲一讲: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成抟说:“我不知道。”

简子觉得很奇怪,说:“你和他不是好朋友吗?怎么会不知道呢?”

成抟说:“因为羊殖这个人变化太大、太快了,我只知道他十五岁时,是个非常有操守又不会掩饰自己过错的人;到了二十岁,他变成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三十岁时,他出任晋国的中军尉,勇敢而又仁恕;到了五十岁时,担任晋国边城的守将,连别国的人民,都乐意亲附。如今我已经五年,没和他见面了,恐怕他又有新的变化,所以只能说不知道。”

筒子听完,感慨地说:“羊殖果然是个了不起的贤人,愈变愈好。”

成抟说:“是呀,人都应该愈变愈好!”

(均据西汉刘向《说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