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河流大坝破坏两岸生存环境



【正见网2001年03月11日】

人类总是想改造自然来达到控制自然。在当今中国人定胜天的幻想还很流行。在重大河流上筑坝建水库似乎成了常规和随意可用的控制河流的手段。纵观历史,在河流上筑大坝没有真正的成功过。其实,几千年来,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都江堰这一活着的历史见证,都述说了一个道理,河流只能疏导。都江堰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更是疏与导的注解。可是在人类的贪婪,贪名,贪利的驱使下,这些浅白的原则总被忘却。去年年底,联合国河流大坝委员会发布总结结果,明确指出河流上的大坝弊多利少。

实际上,一条大河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是为人类的生存而成而住,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须。人类可以取之为用。但它却不是人类控制得了。河流同人类有着圆融的依存关系。而如若人类肆意妄为,对它的生命造成伤害,必将会破坏这种关系。而建坝是对河流生命的支割。被毁坏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同人类继续保持圆融的依存关系了。

阿斯旺大坝是一,?典型例子。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被埃及民众和政府当作骄傲。可是建成之后不久,可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正日益严重。

埃及于1959年完成了阿斯旺(Aswan)大坝工程设计,1960年破土工,五年后大坝合龙,1967年阿斯旺(Aswan)大坝工程正式完工。这个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它高一百一十二米、长五公里,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一个长六百五十公里、宽二十五公里的巨大水库--纳赛尔湖。到1970年,大坝内安装的十二部水电发电机组全部投入运转。

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确似乎有一些正面作用。比如,大坝建成前,随著每年干湿季节的交替,沿河两岸的植被呈周期性的枯荣;水库建成后,水库周围五千三百至七千八百公里的沙漠沿湖带出现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区,这不仅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而且有利于稳固湖岸、保持水土,对这个沙漠环绕的水库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大坝建成后仅二十多年,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著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首先,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大坝建成前,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不受干旱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充,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其次,修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硷化。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硷化。

第三,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大坝完工后水库的水质及物理性质与原来的尼罗河水相比明显变差了。库区水的大量蒸发是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残留部分随灌溉水又回流尼罗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了百分之以上,由每升一百六十毫克上升到每升二百五十毫克。此外,土壤盐硷化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大大增加,既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罗河水的含盐量。这些变化不仅对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显的影响,而且毒化尼罗河下游居民的饮用水。

第四,河水性质的改变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由于河水流量受到调节,河水混浊度降低,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衍。这些水生植物不仅遍布灌溉渠道,还侵入了主河道。它们阻碍着灌渠的有效运行,需要经常性地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清理,这样,又增加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开支。同时,水生植物还大量蒸腾水分,据埃及灌溉部估计,每年由于水生杂草的蒸腾所损失的水量就达到可灌溉用水的百分之四十。

第五,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骤减,水中固态悬浮物由1600ppm降至50ppm,混浊度由每升三十至三百毫克降为十五至四十毫克。河水中泥沙量减少,导致了尼罗河下游河床受到侵蚀。大坝建成后的十二年中,从阿斯旺到开罗,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蚀掉2厘米。预计尼罗河道还会继续变化,大概要再经过一个多世纪才能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河道。河水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再加上地中海环流把河口沉积的泥沙冲走,导致尼罗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不断后退。一位原埃及士兵说,他曾站过岗的灯塔现在已陷入海中,距离目前的海岸竟然有一到二公里之遥。

实际上,仅仅讨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因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会转变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例如,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两岸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这大大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学家估计,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农业净收入下降了10%。结果,虽然因为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农作物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单位土地面积的年产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却增加得更快,导致农民净收入下降。

尼罗河携带下来的泥沙不仅是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的来源,而且还曾经是尼罗河下游一带蓬勃发达的制砖业的基本原料。可是设计、修建大坝时,水利专家们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大坝建成后,泥沙骤减,使当地的制砖业逐渐凋零。


李易编辑整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