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探秘:屈原和楚辞

小阳春


【正见网2012年03月26日】

论及楚文化,人们自然会首先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及他光耀千古的楚辞――《离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怀大志者,往往都具有大忍之心,超常的意志和毅力,能够忍辱负重,面对挫折而不气馁,并把逆境作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最终彪炳千秋,流芳千古。

屈原(西元前340~西元前278年)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相传古帝颛顼高阳氏是楚国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属于楚王族的一支。屈原降生的那天,正当太岁逢寅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的观念,他父亲便给他取名为“平”,字叫“原”,与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征;原,广阔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这样,屈原的名、字与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深刻寓意。因此,屈原的一生充满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深沉忧虑。他一再表白人生短暂,行旅匆匆,惟恐时不我待,人来世上的真正目的,乃是探求大道,追求真理,洁身自好,修身立德,有所成就。“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抽思》);“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桔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屈原的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兵争天下,王者治国” 的“大一统”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统一的要求。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较量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富兵强,朝着平灭诸侯,统一全国的“帝王之业”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進行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但是,“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战国策•燕策二》),在兼并过程中相当残暴,如秦赵长平之役,秦将白起竟把赵国战俘四十余万全部活埋。充满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兼并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战国策•秦策四》)。

楚国屈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为人“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史记•屈原列传》)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他在楚国内政上主张仿效尧、舜、禹、汤等圣君贤王修明法度、举贤受能、励精图治;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他以古代著名的贤臣良佐皋陶、伊尹等人为榜样,想依靠楚国的力量,用德政的方式统一整个中国。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强烈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谗言诬陷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秦王见屈原被贬,有隙可乘,就派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佞臣)、子兰、郑袖(怀王宠妃)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虎狼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虽回到郢都。但由于忠奸不分,善恶不辨的怀王仍疏远屈原,屈原的一些正确主张最终未能实行。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昏庸的怀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于是,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壮志难酬,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报国理想。如果楚王当时亲君子,远小人,采用屈原的“德政”主张的话,可能就会改写历史,后来统一中国的不是秦,而是楚。尽管后来秦被楚人所亡。
 

传统认为的屈原形像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夏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后,中国民间便把这天定为端午节,用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来表达对屈原的景仰。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可见,屈原虽死犹荣,其精神“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九歌•涉江》)而当年得势于一时的靳尚等奸臣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宋人黄伯思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楚辞》对后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它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全诗共373句,2,490字。屈原在这篇绚丽多姿、波涧起伏、构思瑰奇、气魄宏伟的长诗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创作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善恶不分、忠奸不辨;抨击了旧贵族的嫉贤妒能、谗佞贪婪;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格。《离骚》两千多年来感召和哺育著无数中华儿女,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尤其是每当国难当头,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或政治黑暗,乃至个人蒙冤之时,人们便会想起屈原及其作品,并从中吸取力量。屈原也作为爱国者的榜样,其精神已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之中而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图

除《离骚》之外,屈原的作品还有《九歌》、《天问》、《九章》、《招魂》等,相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等篇也为屈原所作。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古往今来全人类永恒探讨的话题:这个世界由何而生?如何而成?为何如此?向何而往?真我是谁?为何来此?表现了诗人大胆追求宇宙真理的精神;《渔父》中表现的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其原文为: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淠喽?锲洳ǎ恐谌私宰恚?尾徊钙湓愣?f其狎?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