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仁和

钟鼓楼


【正见网2011年10月17日】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上有块匾额“中正仁和”,是 当年雍正皇帝手书。台北中正纪念堂前也有“大中至正”高悬。这些都是神传文化,有很深的内涵。所谓中,表面上理解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与正,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我悟到师父给每一位大法弟子,每一个证实大法的项目都安排了助师正法的路,能否走正我们脚下的路至关重要,而大法弟子的正念正行,也包含着“取中”的法理。

在反迫害,助师正法的这些年里,有许多大法弟子做得非常好,在证实大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也有一些大法弟子对师父所讲的法,或者师父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指示认识不足,理解不够全面,根据自己那一点片面的理解偏激的去做,偏离了师父给弟子,或者给项目安排的道路,因而给整体,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些教训是深刻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师父在经文《取中》里写道:“由于弟子们认识上的差异,有一部份弟子总是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每当看到我写的法就偏激去做,从而又带来新问题。”

我悟到,当前就是大法弟子证实大法,救度众生,建立威德的时期,许多具体事情师父不能指示得太详细,因为这样等于完全是师父在带着大法弟子走,大法弟子并没有自己走出这条助师正法的伟大殊胜之路来,所以在许多具体问题,细节问题上,还得大法弟子自己理智的去把握分寸,不能偏激,不能走极端。

前一阵新唐人举办了厨艺大赛,我就以厨艺之道举例。厨艺也是道,也是宇宙某个体系的神给人类带来的修道升华,返本归真的路。如果师父这次选择的是厨艺之道,以培养一群名厨的方式来带弟子修炼,当然也一定能成。那么当前大法弟子面临的考验,就相当于厨艺大赛,而我们助师正法所做的三件事,就相当于厨艺大赛中自己正在做的三道菜了。能不能取得厨师资格,能成为哪个等级的厨师,将来能够上哪个饭店去当主厨,完全取决于这次厨艺大赛,取决于我们现在做的这三道菜。

旧势力或许认为在这么至关重要的厨艺大赛中,师父在旁边指导都不行的。当然无论师父怎么做都是对的,都是未来宇宙的选择。不过作为弟子来说,当然不能指望这三道菜怎么做,事无巨细每一步都请师父来指导,否则能算是自己做出来的菜吗?这样比赛的结果还能算数吗?如果弟子离开师父就不知道菜该怎么做,难道将来去饭店当主厨还要带上师父一起去,每次都让师父在身边指导吗?当然不可能啦,那时候就该弟子去指导厨师该怎么做了。

在关键时刻,师父提醒我们一声,比如“该放盐了”,那对正在比赛中的弟子来说已经是开恩了,难道具体应该放几克盐还要师父说吗?难道我们把一大罐盐都放進菜里去就算是信师信法,正念正行了吗?盐放太多了,自己做的菜咸得难以下咽了,难道我们还心里嘀咕“明明是师父让我们放盐”的吗?如果连做菜时应该放多少盐,火候应该如何掌握都不明白,这样的人能够去饭店当主厨吗?

以上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在正法中大方向师父已经给我们定下了,具体每个人,每个项目的路应该怎么走,那还是应该大法弟子在学好法的基础上自己去掌握,不能事无巨细都问师父怎么办,更不能片面理解师父的话,根据自己那一点理解偏激的去做,这都不能说是正念正行。

《中庸》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用厨艺之道来理解,那就是酸甜咸辣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五味调和得当,火候掌握好,那做出来就是既可口又养生的美食。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大道是相通的,中正仁和不仅是王者之道,也是厨艺之道。

当然,无论是中正仁和也好,《中庸》也好,都不是大法的法理,大法弟子只能以法为师。然而这些东西都属于神传文化,也都是为法而来,为法而成的。了解一些神传文化,对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师父所说的法,以及师父对具体问题的指示,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供各位同修参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