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汉成帝“葺槛旌直”

郑重


【正见网2011年10月09日】

【原文】

成帝时,张禹党护王氏。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偻臣一人头,以励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断。云呼曰:“臣得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左将军辛庆忌,免冠叩头力救。上意解,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

“葺槛旌直”意思是:修理栏杆,表彰直言。这个故事,出自《汉书•朱云传》。笔者转引自明代首辅张居正撰著的《帝鉴图说》。本文记述的是臣子朱云,因敢于上表直言相谏,最终受到汉成帝表彰的故事。

【注释】

成帝:也就是汉成帝,名骜。
张禹:字子文,曾任汉代的宰相,被封为安昌侯。
党护:勾结,袒护。
王氏:汉成帝的母亲王皇后。在这里指的是王氏家族。
槐里:古代的县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尚方斩马剑:即尚方宝剑,皇帝用的剑。因其锋利可斩马,故名。
龙逄:就是历史上的关龙逄,他是夏桀时代的一位大夫,因为直言相谏,结果被昏庸的夏桀杀死。
比干:商朝的忠臣,也是商纣王的叔叔。纣王荒淫无度,国家危在旦夕。他冒死相谏,触怒了纣王,遭受剖心之刑而死。后代以他的名字来作为忠臣的代称。

【今译】

汉成帝在位时,张禹庇护外戚王姓家族,鄙吝专权,扰乱政治。那时有一个名叫朱云的人,他原任槐里县令,曾经上书求见天子,要進谏言事。

当时朝廷中的三公九卿等众大臣,都在跟前,朱云对汉成帝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斩马剑,让我砍下那扰乱朝政、祸害忠良的人的脑袋,以此警示惩戒那些祸国害民的奸佞之人!”成帝问:“你说的这个佞臣是谁?”朱云说:“就是安吕侯张禹。”

成帝听后,勃然大怒说:“你这个官职低微的臣子,竟敢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真是罪该万死,不可宽赦。”于是下令御史等人把朱云捉拿,并拉到殿外处死。

朱云被那些人捉住后,仍然死死的抓住殿前的栏杆,不肯放手,以至于栏杆被拉断。朱云大声的呼喊说:“我能在九泉之下,追随龙逄、比干这样的贤良忠臣,即使是死,也没什么遗憾!只是不知道朝廷这样昏庸下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在地上叩头,极力的解救朱云。汉成帝见到这样的场面,便缓解了怒气,并赦免了大胆直言的朱云。

后来,要修理被拉断了的栏杆时,汉成帝说:“不要换新的,要保留这段旧栏杆,在这基础之上,再修一下就可以了。就让这段栏杆,作为表彰那些直言相谏的忠臣的纪念吧!”

【解析】

西汉的皇权,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受到功臣和外戚这几种力量的左右。到汉成帝的时候,外戚王氏已经在汉室占有重要地位。汉代的外戚王氏集团,之所以势力极大,与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有直接的关系。王政君从汉成帝即位的时候,就开始临朝听政,一直把持着西汉后期的朝政。于是王家开始在汉朝的政局中,取得显要的地位。

当时,正直的官吏对王氏专权十分不满。一些没有品行节操的文人,则趋炎附势,甚至卖身投靠,以维护自己的禄位。安昌侯张禹,曾给汉成帝讲过经书,是汉成帝的老师,深得成帝的敬重。但他不敢利用自己的声望地位与王氏对抗。一次,汉成帝拿着一份百姓的上书,来到张禹府上,并挥退左右,叫张禹看后,发表意见。那上面写的内容,都是反对王氏集团的话,并说灾荒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王氏专权。要消弭灾害,必须除掉王氏。张禹看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自思年老,子孙势弱,不是王氏集团的对手,便对成帝说:“自古圣人罕言命,不说鬼怪神灵。这些攻击王氏的话,纯属鄙儒浅见,不可轻信。陛下应修政事,以善应之。不要听信这些初学小生的胡言乱语!”成帝崇信张禹,从此便不再怀疑王氏。

但任何时代,总会有奋不顾身的正义直言之士。原任槐里县令的朱云,就是这样的人。汉成帝虽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这个“葺槛旌直”的历史事件,却是一个历史的亮点,使他灰暗的脸上,闪出了一丝光辉灿烂的神采。他的决定,是令人深思并启迪后世的,因而被载入了史册。

国家的君主,如果被小人的花言巧语蒙蔽,就连再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愚蠢迟钝,甚至变成遭人唾弃的昏君,所以,君主的圣明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那些忠诚的大臣的直言相谏,有时候只有忠臣冒死相谏,才会消除奸臣佞人的阴谋,令君王看到事实的真相。如果君主不能够对这样的忠良之人的行为给予鼓励,相反还要打击的话,那么他就断绝了自己通向圣明的道路。在这个故事里的汉成帝,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个毫无作为的皇帝,但在解悟忠臣直言并加以表彰这件事上,还是值得称颂的。

另外,古代君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触怒了皇帝,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而作为臣下,像朱云这样敢于犯上直谏,甚至用死来揭露朝政的黑暗,不仅仅表明官员对国家社稷的忠心与性格的刚正,更体现了他不畏惧权势,以国家和百姓为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正是这样的人,在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正义!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朱云,在后世受到了称颂,在后世的史书上,就流传有用“攀槛、”“折槛”、“槛折”等用语,指直言相谏或形容進谏的激烈;用“朱云节”或者“朱云折槛”,来称颂臣子敢于在皇帝面前,不因为自身低微,勇于直言相谏的非凡气节!

这些忠臣义士、志士仁人,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