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11年09月19日】

*评议者案:我们今天的评议仍然是把近来审稿中发现的、必须及时告诉有关作者的问题告诉他们。

作者雯霞8月25日寄来、9月11日登载的宋词:满庭芳・中秋感怀─谢师恩

云淡星稀,柳梢桂魄,清辉漫洒纷纷。
危阑秋思,人世已浑浑。
二十冬春风雨,修行路、步履艰辛。
千年梦,一朝唤醒,得法铸英魂。

金轮除恶孽,大穹从组,法正乾坤。
看法徒,返航破浪归真。
万古机缘难遇,讲真相、救众出尘。
归期在,天清体透,叩首谢师尊。

简评:首先感谢作者很早就寄来原稿,给我们充分的审稿时间。作者原稿含一词一曲,我们就分别对词、曲各做一个简单的评议。

这首词,因为作者在韵脚、平仄方面都特别仔细、反复的斟酌过了,因此这些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甚么问题。也就是说,作者要求我们的修改,不是要合符登载的标准,而是希望在来稿现有的状态下,于写作方法、改進提高上有些帮助。知道了这一点,大家对我们下面的修改就比较能理解了。

本篇第一行的三句,是写景。这是开篇的常规方法。其中第三句的尾字“纷纷”稍欠妥贴:此词表现的是动态,而且是有先后、无序的动作。这里用以描写月光的照耀,有些不妥。但在月色下加進一些动态描写,却是好的主意,因为全词要突出的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巨大的变革。于是我们把前面两句改为:“云缀稀星,柳摇桂魄”,增加了动感和动作,而且成为比较工整的对仗句。谱上这两句当然没有要求必须对仗,但我们过去已经讲过,古人在填词时,是在所有能对仗的地方都尽可能对仗的,只要自己所写的内涵允许这样做。因为恰当的对仗句总是能使作品增色的,能用时都不用,何时用?增加自己作品的可读性和易于记忆的特点,是自己提高自己作品水平的努力,非要到谱上要求了才去做,那就太显得被动了。对于写作技法的练习,要自己主动找机会。再说,历来填“满庭芳”这一词牌的名作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对仗句开头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碧水惊秋,黄云凝暮”“红蓼花繁,黄芦叶乱”(秦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小阁藏春,闲窗锁昼”(李清照);“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苏轼)“雅燕飞觞,清谈挥尘”(米芾或秦观),太多了,不堪枚举。特别是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两句,为他挣得不小的名声。如上所述,第三句最好改一下。我们把它改为“清辉欲洗红尘”,不但有动感,而且有了明显的正面喻义,而这个喻义和作者后面要写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着的。

第二行两句,作者从写景转入人的思想,转得好也写得好,但“已”字基本上是闲字,冲淡内涵、显得无力,所以改为“苦”:“人世苦浑浑”,能起到界定环境、制造氛围的作用;而且“苦”解作动词时,则表达了众生希望改变现状的愿望。因此这一个字的改动,使原句内涵浓厚得多了。第三、四行原封不动,未改一字。这两行作者写得不错。特别是“二十冬春风雨”,作者说“冬春”不说“春冬”,按内涵没有区别,但仔细揣摩作者说话中无意识间流露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很有意味。第三行把修炼中十多年的艰辛用“风雨”二字带过,详略处理得当,而且增加了词语的内涵和力量。第四行以“得法铸英魂”收束上片,内涵和气势都比较足。

下片第一行后两句,也是词人们喜欢用对仗的地方。作者用“大穹从组,法正乾坤”,内涵没问题,但两句内涵有重复,也没有对仗的因素。我们改为“轮规穹宇,法正乾坤”,把原来的内涵分为了有形和无形的两部份,写成了对仗的形式。原作这两句前面是“金轮除恶孽”,若非弟子,一般读者都容易理解为“金轮”是导致后面两句内涵产生的原因甚至主体,这就成误解了。因此我们把第一句改为“圣王平恶孽”,就使三句内涵的产生都是以圣王为主体了。

下片第二行首句“看法徒”主体不太明确:显然不是作者,但说是师尊也不太妥。我们把“看”改为“盼”,自然借用上行主体“圣王”为主题,表达了师尊的愿望。第三行末四字“救众出尘”,是唯一内涵上值得切磋的地方:当前的形势,特别是最近几次师尊的讲法,表明现在这阶段我们主要是“救人”而不是帮助师尊“度人”。因此是救人免于毁灭,而非度人脱离“尘寰”。所以我们把“救众出尘”改为了“多救世人”。末行首句“归期在”中的“在”字不确。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是指“归期到来时”,所以我们把这句改为“归期至”,比较明确些。全词以“天清体透,叩首谢师尊”作结,形象清明、雅致而质朴。虽然气势上不很洪大,但形象美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作者在同时寄来、同时登载的原稿中的元曲:满庭芳带过清江引・师归

星空玉轮,广寒宫阙,淡淡青云。
浓浓思绪(又惹得)嫦娥问,(感念那)浩荡洪恩。
净苍宇、弹指一瞬,
灭蟾妖、法正乾坤。
齐精進,修真善忍,佛法筑英魂。
喜看大穹恒古新,烂鬼无处遁。
(再看)全新天地人,
(寰球)处处飘神韵。
(盼团圆)恭迎我师(泪)珠(儿)挂裙。

简评:首先作者提到来稿中带过曲的问题。一般的带过曲都是由同一宫调里的曲子合成的,因为两支或三支曲子之间要在音乐上融贯得起来才行。但“满庭芳”和“清江引”宫调不同,所以作者有顾虑。但确实有作者提到这一带过曲,而且还有其它不同宫调的带过曲存在。那我们就先用起来吧。再说,两曲能否“带过”,当时的考虑完全是唱这两首曲时效果造成的。我们今天写带过曲已经完全没有歌唱这个因素了。就象宋词,当初能唱时,对字句的平仄安排都要复杂得多。后来不唱了,文人化了,平仄句读都更自由了。所以我们不妨放下这层顾虑,先“带过”来再说。

此曲第一行三句也是写景,无须多议了。第二行,作者发挥想象,以自己“浓浓思绪”而引出好奇心很强的嫦娥来询问原因,作者再乘机向她讲真相,把佛恩如何浩荡、主佛如何“净苍宇”等等,都系统的给她讲了个不亦乐乎。最后给她展现了邪消正长、法正乾坤的美好前景。当然,讲到“灭蟾妖”时,嫦娥可能会有点想法甚至要过一点心性关:因为“蟾”这个东西一直和月亮有些关系。但嫦娥身为仙人,又一个人在月亮山庄里长期魔炼心性,所以谅她不会被这样的小问题挡住。

自古以来写月亮的诗词不少,其中有些也谈到嫦娥的情况。但直接面对面的给嫦娥讲真相还是第一次,也只有正法时期的大法弟子才能干这个事情。所以这首带过曲在这方面是占尽先机了。

这首曲没有甚么重要的修改,今简述如下:第二行中作者拟定的衬字“又惹得”,我们只保留了“惹”字。虽说元曲加衬字是普遍现象,但也不要加闲字,能表达完全一样的内涵和口气,仍然是能省字就省。况且衬字加多了或加得不当,念起来就可能没有节奏感了。第三行作者知道“指”字脱谱,那里要的是平声字,希望审稿时解决。考查“弹指一瞬”四字,“弹指”和“一瞬”实际上在这里都表示很快的的意思,内涵有重复。因此我们改成“洪微一瞬”,增加了“净苍宇”的具体内涵和方法,解决了第二字的平仄问题。第五行中“修真善忍”一句,内涵很大但不具体。我们说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词句要尽可能具体、形象。同时“修真善忍”是典型的1-3读,虽然元曲中对句读的要求不象宋词那样严,但不常用的句读还是避免为好。因此我们改为“如初念纯”,也是师尊讲的重要概念,但比较具体、易懂。第六行次句“烂鬼无处遁”之“处”字和第三句中“指”字情况一样:那里需要一个平声字。我们把“烂鬼无处遁”改为“烂鬼何方遁?”用设问句代替了陈述句,解决了该字的平仄问题。末行,作者原稿的正字是“恭迎我师珠挂裙”,如果不加衬字,很难正确理解。特别是作者希望用“裙”字来泛指衣服,这是不妥当的。所以我们把末句改为“(团圆日)迎师(尊)泪珠(儿)何处忍?”,其正字部份是“迎师泪珠何处忍?”,内涵很明确,也回避了用“裙”字泛指衣服带来的麻烦。

另外,作者在来稿附言中还问到词谱的一些问题。我们所说的“死谱”,简而言之,就是那谱上没有任何“活字”(即可平可仄的字)。至于说一个词牌只有一个谱或一个体,而别人却有多个谱、多个体,那是不相干的问题。一个词牌有多少体(因而多少谱),每个谱上的平仄安排、韵脚位置怎样处理,这些都反映了制谱的人在理解这个词牌的不同作品时的不同态度。不一定谱多的就比谱少的好。比如某词在《唐宋词格律》中只有一个体、一张谱,而在《钦定词谱》中它却有三个体、三张谱,但仔细分析,这三个体、三张谱都只是那一个体里的一些特殊情况,那么这三张谱所能起的作用就和那一张谱是一样的了。比如在那张谱中不要求押韵的地方,一个作者押了,可能别人也觉得好也押了,于是制谱的人就把那个位置定为一个韵脚,就比原谱多了一韵了,就算另一个体了,这种情况其实没有太大的意思。但对研究者来说,这三个谱提供了更多、更细节性的信息:某些作者认为在某个地方多加一个韵脚可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钦定词谱》和其它谱的关系也就是这样的:它往往对同一词牌分列出更多的体和谱,因此提供了更多信息。但对初学者和一般只填词、不研究词谱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特别是,它的许多谱都往往有更多的活字,初学者如果想图方便、容易填,就守着它的谱去填,那可能使自己填出的词没有那种词应有的韵味。如果真正知道制谱的原理,有一定声韵理论基础,用它的谱时知道怎样调节活字的平仄安排,那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保证自己填出的词具有那种词的风味。所以,不能说哪个谱一定更好,那要看你怎样用,要看用的人自己的实际水平。至于说哪个谱权威,那也要先看你定义权威的标准。如果哪一个谱肯定各方面都比其它谱好,我们也就只需要把它定为标准就行了。我们允许三种谱都可以用,也就是它们都各有所长,不可一概而论。当然,你如果说自己想研究词谱,那我就说,《钦定词谱》对你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