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古老的民间舞蹈

季黛


【正见网2011年08月05日】

天宝十四载(西元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做了这首诗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踏歌”而来,水深情深、歌深舞深,自然的表达了两人之间生动、浓重、真挚纯洁的情谊。

传统民间舞蹈

“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它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从汉唐及至宋代,都广泛流传。它是一种群舞,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

到了唐代,踏歌一方面在民间更为风行,成为一种重要的庶民娱乐,及三五好友亲朋自娱活动;另一方面,被改编融会成为宫廷舞蹈,出现了缭踏歌、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

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人们在高二十余丈、燃着五万盏美丽辉煌的灯轮下,载歌载舞,跳了三天三夜,场面极为壮观。

文人诗词歌咏

对这种当时极为盛行的舞蹈,唐代许多诗人都有所描述,如本文开头提及的李白,还有顾况的《听山鹧鸪》“踏歌接天晓”等。据刘禹锡的《竹枝词序》记载,踏歌以联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情绪欢乐。

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

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正如蔡卞在《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时也有风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绘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如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的舞蹈形式。流行的舞步如半方半转、两方两转、苍蝇搓脚、喜鹊登高等,也都有踏歌舞姿的遗风。

东传日本

踏歌从唐代已传入东邻日本,天武天皇三年(西元674),在大极殿曾演出踏歌。此后,在日本正月十四男踏歌、正月十六女踏歌之风相沿成俗。在日本,歌、歌垣、盆踊都是踏歌的演变。

唐代刘禹锡《杂曲歌辞・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三月里的黄昏,江边大堤上望得见月儿露脸啦;那成群的俏女郎,携手连袂的往堤上聚集。一路上,新的歌词曲谱都唱光了,视线也不清了;只能看见那晚霞映照下的树影上,隐约有鹧鸪鸟儿在不甘寂寞的鸣叫哪。

摸黑经过了桃蹊与柳陌;在特意布置的灯光下添粉补妆,为的是:月光下好大展歌喉、一显舞技呀!这场地,似乎是楚襄王遇到神女的故旧宫台;要不,怎么直至如今,依然还有那么多的细腰女郎在此徘徊呢?

新歌词,宛转的传递着女郎们似水般的柔情;深夜的风露里,倾斜着鬟鬓、甩振着长袖的舞姿,依然姣好完美。这样的歌舞,持续到月落乌啼、小雨止歇时方才散去;而清晨游玩的孩童,却意外的在这宽阔的阡陌上,拾获前夜在此狂歌热舞的俏女郎们,不经意间从头上滑落下来的不少花钿哪!

薄暮时分,我在江头上听到有人唱《竹枝词》;想起了富庶的南方尽情享乐,而北方的时局却相对悲惨。我自从去年在雪中唱了新曲之后,直到今春三月,花都谢尽时,心绪依然难以平复。】

结语

在网上搜索资料时才得知,中共在几年前推出了一出大型的所谓古典舞,也是踏歌,还获得什么花奖的荣誉,并且有视频大力宣传,由不得你不看。刚瞄上一眼,一秒钟吧,赶紧关上网页,浑身的不对劲!只感觉矫柔做作、小眉小眼、一股邪气袭来!

与那盛名远播的神韵艺术团相比,简直不值人家一根汗毛!人家对每个团员的要求是提升心灵境界,得有高道德操守、得有严格的自我要求,更得熟悉神传正统文化,连历史演绎都得了然于胸,才能演出那一出出灵感取自于五千年悠久文明,富含仁义、善良的精神价值在内的精彩节目,如“闽南风韵”、“彝乡情”、“大秧歌”……等等,真正传统的民间舞蹈哪。

不信?买票看去!看完,你可能说不出来啥,只是觉得好,那是肯定的!因为那是传统的、真正的、纯善的、由内而外散发的感人力量,所以就是不同凡响嘛!请赶快行动,赶快一开眼界!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艺术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