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浔阳”寻根

杨纪代


【正见网2011年07月06日】

晋・张僧鉴《浔阳记》

庐山顶上有湖,宽广约数顷,附近盛产杨梅、山桃。可人人自我约束,只能在现场亲自采摘、饱尝一顿,但不得将其带下山去。

庐山西南有康王谷(一种谷物吧?),又有北岭城。倘若天要下雨了,就会听到鼓角萧管之声从此城飘出。

鸡笼山下的溪涧,涧中有好几处累聚的石堆,好似有人专门花了功夫设计的一样,真是鬼斧神工。水深常常一尺多,每当清晨与日暮,就有喷泉涌溢而出,如潮水定期涨退似的,时刻不差,每逢月初与月中(即朔望)量尤其大,号称“潮泉”。

溢城(古之九江),是灌婴(备注)所建筑的。建安中,孙权经此城,亲自标出挖井的地点,令人挖掘,正巧开挖出一个使用过的旧井。这个故井中,有块石碑,碑铭上写道:“汉六年,颖阴侯(即灌婴)所开凿。当时的人说三百年后会堵塞不能使,堵塞后不满百年,应当为‘应运者’所开。”孙权见了铭文,心头大悦,以为是应在自己身上的祥瑞征兆,当时四周的人都惊异不已。这口井甚深,如果长江有风浪兴起,此井水就会接连动荡。当地世居之人,呼为“浪井”。

稽亭,北面俯瞰大江,南边遥望高岳(指庐山),因为视野极佳,所以远方游客常为此滞留不去,因而以“稽亭”为名,因为“稽”字原有“停留”之意的内涵呢。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蟒为害百姓。于是董奉就画符烧纸沉入水中,一会儿就看见一条蛟蟒的死尸浮现出来。

黄金山有楠树,这种树,有一年东边长得繁荣茂盛,而西边却呈现枯萎衰败,隔年换过来了,西边繁荣茂盛的长,而东边却枯萎衰败的落,年年如此。张华说,所谓“交让者”,就是指此种现象哪。

麻姑山上,有人登上观赏,发现那儿有个物种,具备着人形,有眼、鼻、口、面,可却无臂、无脚,俗名谓之“枫子鬼”。

浔阳与九江的关联

西晋永兴元年(西元304年),把隶属庐江的浔阳和武昌的柴桑二县,分离出来,设置了“浔阳”郡;经过历朝历代的数易其名,以及扩大或缩小辖区范围,直至唐天宝年间亦称浔阳,到干元元年(西元758年)改为江州,这期间又经过多次的更名或县治迁徙,至元朝末年,仍称江州;明代改为九江府和南康府,从此“九江”之名基本固定;清沿明制。如今的九江市辖区,包括了自古以来即有的“浔阳”区与“庐山”区。因此,晋时的《浔阳记》里,记载的就是今天“九江”的原始风貌啦。

江西九江,古称柴桑、浔阳、江州,根据以上晋・张僧鉴《浔阳记》原文,我们可以得知:自汉高祖六年(西元前201年),西汉车骑大将军灌婴筑城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北隔长江、幕阜山与安徽、湖北相邻。西为罗霄山之余脉,与湖南接壤。西部和东部多山,在永修、武宁境内建有柘林水库,为江西最大水库。中部为鄱阳湖平原和鄱阳湖区,在九江市区和鄱阳湖之间为庐山。鄱阳湖有三分之二在九江境内。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位于九江市南三十六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等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结语

无意间发现的这篇晋朝张僧鉴记述的《浔阳记》,再经有意的翻成白话和查询资料后,才知道自己真是“井底之蛙”,真正体会到:吾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呀!竟然连“浔阳”即是现今的“九江”都不明白,真是孤陋寡闻!

看来,上苍还是特别钟爱“中土”,特别怜惜“神州”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炎黄子孙,就连个都城、山水都锐意眷顾!你看那《浔阳记》里的“潮泉”,与如今西方人沾沾自喜的“间歇泉”不遑多让,且超前很多很多年呢;那“浪井”还与长江互通讯息哪;那自助采果,吃到撑死也没人管,而且不准采下山也没人设点检验,只是这种观念都被人所认同、所实践,因为古人“诚而善”,只是个自我严格要求与相信“三尺头上有神灵”的高道德操守而已!

如今,渐渐推测出也理解到,当时这些读书人为何留下这些简短的笔记,不但行文浅显,没啥深奥难懂的内涵以及诘屈聱牙的语辞,而且或亲临目睹而据实记载,或由口耳相传的代代轶事、典故加以整理纪录,言简意赅的描绘了当年、那个时代,物阜民丰的升平景象,以及原始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为的是在这末法末劫时刻,作一个对照,人类欠缺心法约束、道德分崩离析的结果,是胡作非为,是破坏环境,是戕害自然,是自食恶果,等待的就是大自然的反扑。

【备注】灌婴,西汉(西元?~前176年)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人。本为贩卖丝绢小商。秦末曾随刘邦转战各地,陷阵却敌,以年轻善战闻名全军。后从韩信击破齐军,攻杀项羽,赐号昌文侯。刘邦称帝,任车骑将军,封颖阴侯。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