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崇明老人记(陆陇其)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6月17日】

【白话试译】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陆清献公陇其,记述云间王庆孙的话如下:

江苏崇明县有个吴姓老人,年纪已经九十九岁了,而他太太也有九十七了呢。吴老生了四个儿子,年轻力壮时,因为家贫无法照顾抚养他们,于是卖儿子以求活命,所以四子从小就全都卖身为富户奴仆。等到长大后,都能独立自主了,于是各自拿出一己的积蓄,为自己赎了身、娶了妻,并且共同商定,四家同住、一起供养父母。居所择定在县衙门的西面,热闹街道上并排着的房子,共五间:长子主持花布店,次子开布庄,三子经营腌菜腊肉店,老四贩售南北杂货,四间店铺并列,而当中一间,则为共同出入的场所。

四子奉养父母,细密周到的想方设法尽孝。原本开始拟定的供应伙食计划,是每月一轮──伯、仲、叔、季,轮完再从头开始。可其中有位媳妇说:“公婆老啰,假如一月一轮,那就必须等三个月过后,才能等到孝敬伺候于尊长面前的机会,太久了,不够亲近!”于是改每日一家轮流供养,周而复始。可又有媳妇有意见,说:“公婆老啰,倘若一日一轮,那就得经过三天之后,才能孝敬长辈、一睹慈颜,也太疏远了!”于是就决定以一顿饭为准,如早餐在老大家吃,那么午饭在老二家,晚餐归老三准备,隔天的早饭在老么家進食,如此周而复始。每碰到五和十那天,四子就共设饮食于大厅,父母为尊,面朝南而坐,东首则是四子及孙辈们,西面就是四个媳妇以及孙媳妇之辈,分尊卑、长幼、男女的次序分左右坐定之后,按顺序举起酒杯敬酒,祝福尊长健康长寿,如此这般习以为常。

在老人饮食地方的后头,放有一口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五十文的钱。老人吃罢了饭,反过手去,在壁橱里随便拿走一串钱,就上街逛逛、溜哒溜哒,买些水果糕饼吃吃。壁橱中缺少了钱,儿子们便私自补足,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会偶尔到朋友家去下棋,或掷骰子赌钱,四个儿子知道他上哪家去了,马上派人暗地里拿着二三百文钱,放到那一家,并且叮咛那家人,假装输钱给老人。老人赢了之后,就欢蹦乱跳的拿着钱回来了,这档子事,老人自己根本也不知道的,如此这般,也就成了习惯了,大概有数十年就这样式儿的了,没有变更过。

老人夫妇俩至今没病,仍然健在。他的大儿子已经七十七岁了,其余三子也都头发半白了,孙子和曾孙共有二十多人。崇明总兵刘兆,以一对门联张贴在他家门上,以表彰此一美事:“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百岁夫妻相敬如宾,和谐到老;五世儿孙围绕跟前,承欢膝下。)”果真不是骗人的,确有其事。因此提笔记了下来,告诉世间那些做儿女的人,有个参照。清献公为此作了《崇明老人记》。

【原文】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陆清献公陇其述云间王庆孙之言:

崇明县(属江苏省,在长江出口处)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卖儿子以求活命),四子尽为富家奴(都当富户家的奴仆)。及四子长,咸(都)能自立,各自赎身(以金钱赎回自身的自由)娶妇,遂(于是)同居而共养父母焉。卜居(选择居所)于县治(一县行政首长所在地)之西,列肆(并排着的店铺)共五间:伯(长子)开花布店,仲(次子)开布庄,叔(三子)开腌腊(腌菜腊肉店),季(老四)开南北杂货,四铺并列。其中一间,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曲(细密周到)尽孝道。始拟(开始拟定)膳(伙食)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即俗称公公及婆婆)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经过)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孝敬伺候于尊长的面前),太疏(不够亲近)。”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姑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也)疏。”乃以一餐为率(准则),如早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早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大厅),父母南向坐(即面向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者之位),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昭穆(尊卑长幼的次序)坐定,以次(按顺序)称觞(举起酒杯)献寿(敬酒祝福尊长健康长寿),率(依循)以为常(如此这般习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铜钱一枚叫做一文)。老人每餐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逛街溜哒),买果饼啖(吃)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偷偷补上),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偶尔)往知交游,或博弈(下棋),或摴蒲(古代一种赌博性的游戏)。四子知其所往(知道他上哪家去了),随遣人密持钱二三百文,安置所游家,并嘱其家佯输钱于老人(马上派人暗地里拿着二三百文钱,放到那一家,并且叮咛那家人,假装输钱给老人)。老人胜,辄踊跃持钱归(就欢蹦乱跳的拿着钱回来了),老人亦不知也。亦率以为常(也就习以为常)。盖(大约)数十年无异云(大概有数十年就这样式儿的了)。

老人夫妇,至今犹无恙(没有病,仍然健在),其长子年七十七岁,余子皆颁白(其余三子也都头发斑白),孙与曾孙约共二十余人。崇明总兵刘兆,以联(门联)表(张贴)其门曰:“百龄夫妇齐眉(夫妻相敬如宾,和谐到老,称为齐眉),五世儿孙绕膝(围绕在膝下)。”洵不诬也(果真不是骗人的)。因援笔(因此提笔)记之,以告世之为人子者(告诉世间那些做子女的)。清献公为作《崇明老人记》。

【心得体会】

过去的人提起长辈、先贤不但敬重,更是衷心崇拜。这不仅是因为当时人的道德高尚,以身作则,使晚辈亲身体验、亲眼目睹长辈、先贤们确有值得学习、敬仰的地方;而且还明白不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是衣食住行成长环境的一切,以及待人处世的道理,连手艺等等,这些全是先人无私的传授。

动人的历史、传说,更是先辈可歌可泣的事迹建构的,神佛的教诲也是先辈们一代代口传心授下来的。古人重德,人们尊敬长者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而且对贯穿在社会各行各业生活层面的道德操守,不遗余力的倡导,而且深信不疑,所以对长辈、古圣先贤发自内心的崇敬,因此社会风气淳朴、善良。

本篇题为“崇明老人记”,其章旨在褒扬老人的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出身奴仆,一番奋斗自立后,也不是大富大贵,对父母却尽责尽孝,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文笔简明,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自有一番震撼人心的力量,自会涌起羡慕钦佩的感动!因为是“真”,所以词句不用修饰;因为是“真”,所以用不着添枝加叶;因为是“真”,所以海峡两岸,都收编入高中国文教材。

其实那吴老,因贫困的境遇,对四子从小并没尽到抚养培育的责任,可他们却冲着他给予了他们这个“肉身”、这个“姓氏”的缘故,在有能力时,及时回报,“难得”!那四个媳妇更是心心念念的,发自内心的要奉养、服侍老人,更是“难得”!这四个女子与那四子可不是同一娘胎所生,然而她们却能与夫婿同尽孝道,深怕公婆年纪大,失去了供养的机会,真是太难能可贵啦!

读完此文,再对照现今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不良现象,相信您一定跟我一样,心中感慨万千:道德崩滑、世风日下已经到了无恶不作、无奇不有的状态,更达到了荒谬而不可思议的地步。电视、报纸、杂志成天报导的全都是些晚辈犯上、逆伦的行为,为了钱、为了享乐、为了一己之私,枉顾天伦。看看清朝时的人心、操守与言行,能不惭愧、汗颜吗?这事儿的记述也不过距今三、四百年而已!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将老者安之列在首要。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向以“孝”“悌”为本,所以有二十四孝的流传,有孝经的定本。从帝王将相、公侯贵胄到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全都身体力行,蔚为风气。所以“崇明老人记”一文,带给我们的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切身的问题与严肃的思考。

宇宙万事万物,都依循着周而复始、始卒若环的定律,所以人人终有那么一天会成为“老者”!而子女们,肯定依照自己当初照顾长辈的方式和所演示的行为,依样画葫芦的将自己“安之”啦,因此大家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吗?能漠视与忽略这件事情吗?

现今社会型态丕变,导致养儿防老的观念式微,长辈颐养天年的场所,也逐渐被养老机构、养护中心所取代,但单是身体的照料并不够,亲情的抚慰才是老人家最大的安慰。大笔的养老金并不是铁的保障,大多数的老者心中的期盼是:儿孙们的承欢膝下。这精神上的慰藉,比丰厚的物质享有来得效用大。所以现在真得好好考虑、真得正确对待“老者安之”这个人生课题!

【作者】

陆陇其,字稼书,清浙江平湖人。(西元1630→1692年)清康熙九年進士,历任嘉定、灵寿知县,颇有政绩,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后因上疏得罪上司而引退回乡。其学以居敬穷理为主。平生孝友端方,不苟言笑,洁己奉公,以德化民。死后入祀“文庙”,乾隆元年特谥“清献”。著有《四书大全》、《三鱼堂文集》等多种。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