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5月07日】

【白话试译】

关中的风土民情淳厚,人们质朴正直而崇尚侠义;在风声传承、习气延续之下,连歌谣都激昂慷慨,而且还保有秦汉时的遗风旧貌;至于名山大川的众多,可供游览观赏的名胜风景之壮丽,天下各地都没法和那里相比。所以四方有志之士,大多乐意在那里居住。

我二十来岁的时候,陪着先父在略阳做官,等待参加秋天的考试,曾在长安逗留了八九个月。当时我那富家子弟的坏习气还未去除,天天沉迷在酒杯里,明知这里有可旅游观赏的美丽景点,可却忙得无暇光顾。长大以后,和秦地的朋友交游越多,对秦中事物也越发熟悉,每逢听他们谈及周、汉两朝建都的地方,和蓝田、?县、杜陵之间的风景人物,就感津津有味而欣喜溢于言表。这几位朋友大多是秦地人,和我在一道游览,心意不谋而合,大家相处很是融洽。我们曾相约在终南山附近,找了一块贫瘠的荒田,盖好一所面积不大的宅院,像举子们夏课结业时一般,聚在一起埋首读书。常常弄些酒食,和宾客们去游览,畅快的高谈阔论一番,把世俗上的事物完全抛在脑后,欣赏山川胜景,考据前世遗迹,这样一来,或许就不至于辜负古人为后世留下如此美景的用意了。不过我家在嵩山附近,得冒着溽暑克服千里旅途,不比这几位朋友回去方便。

清秋时分策马扬鞭,你们都先我启程了;我抬头西望,只能仰天浩叹。如今的世俗,认为人最称心满意的事,像美食、官大、有钱、华宅,这些都是大众争相寻求,而上天又非常吝惜给予的东西,还有人可能完全得不到的哪。至于享受悠闲独居的乐趣,因澹泊无欲而外在显得无味的样儿,对得失漠不关心而一无所得的表现等等,这都是那些隐逸之士、方外僧道所热衷贪恋的,别人哪会来争这些,上天又咋会吝惜不与呢?走吧,各位挚友!明年春风拂起时,请等我于辋川那个地方就是啦。

【原文】

关中(即秦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秦汉建都皆在关中之故);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陕西省略阳县),以秋试(科举时代在秋季举行的乡试。亦称为“秋闱”),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有富贵家子弟的习气)未除,沉湎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杜(即杜陵,汉宣帝之墓)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形容谈话很有味的样子)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予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即终南山,又叫秦岭),寻一牛田(指贫瘠的荒田),营五亩之宅(指所营住宅面积不大),如举子(科举时代投考的士人)结夏课(注1)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忘却)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即河南嵩山)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启程),先我就道(先我一步登上旅途),矫首西望,长吁青云。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财货)、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吝惜),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僧道之谓)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河川名。在陕西省蓝田县南,自辋谷出,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隐居于此)之上矣。

【心得体会】

本篇选自《遗山集》卷第三十七 序引二。乃作者归隐后的作品。秦中,指古时秦地,即现在的陕西省。“引”是一种赠序类的文体。

虽然只是为几位友人返乡送行的一篇短文,既没议论也没说教,有的只是秦中风土名胜的概述,与观游中朋友间的情谊轶事,信笔写来,恬淡中充满温馨,平凡里洋溢热情!尤其结尾提出了尘俗的欲求,恰是造物者所吝惜给予的,尽管天地、自然无私的馈赠,给了人类方方面面、许许多多,可是老天所钟爱与重视的,却是那些无欲无求,念在方外的僧道、隐逸者,与一般凡夫俗子的想法和作为,恰恰相反,这实在值得深思啊!

生活可以有许多层面,就古老的中国农业社会而言,最引人向往的应该是一种恬澹的乡居生活,在乡居的生活当中,躬耕便足以自足,它可以抵挡、舍弃外在现实的种种牵葛纠缠,护持人内在心灵不必受到扭曲、无须遭逢变形,生命得以保有最纯真、最自足的形貌,日子也同样过得清静、单纯与旷达。

即使人间有多少颠沛困顿,人仍然可以在大自然里,凭着一己之力与认知,寻得依傍而有所止息。外在世界纵使险恶飘荡,上天总会留出个人容身之处,让人能够永远保有一份宁静自足的心境。

所以,偶尔忙里偷闲的抬头仰望群星,天地一下子会变得清新可爱,这时,你会不由自主的羡慕起以前的人们,他们所享有的那份悠闲风采;羡慕起知足自在的田家,他们掌握了最真淳的人生。但愿有朝一日,我们都能重回自然,重寻古风,在渔樵耕读的生活中,寻得心灵的淡泊和精神的超越……。

【作者】元好问(西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西北)人。他是金元之间的大文学家。金宣宗朝進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隐居不仕。着有《遗山集》。

【注1】古时举子考中進士入选,叫做“春闱”;没有考中的退而温习功课,叫做“过夏”。结业时便叫“结夏课”。又一解:佛教规定夏季三个月内,僧众须在寺内静住修学,禁止外出,称为“结夏安居”。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安居期的开始阶段称为“结夏”,结束称为“安居竟”或“解夏”。其时间在印度约为五月至八月的雨季,在中国则为阴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