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孟德传 (苏辙)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4月22日】

【白话试译】

孟德这个人,是个神勇的退伍禁卒是也。年轻时喜好山林野趣,既然当了兵,当然就不能如己所愿了。嘉裕年中,戍守秦中(即关中,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秦中地区有许多名山,孟德把妻与子舍给了人,自己逃往华山下,以其军服换了一把刀、十块饼,就带这些入山去了;自己寻思:“我是禁军呢,而今逃亡至此,被逮是死,没得吃也是死,遇上虎狼毒蛇更是死,这三条死路,我不再去思考顾虑啦;只往山的深处前進。”饼吃光了,就挖草根、摘树果吃,一日当中,常经历生病十次、痊愈十次的过程,呕吐、下痢、腹胀、胸闷等等,全都来了,可几个月过后就安然无恙,吃这些野外生食,就如往日食五榖一般,稀松平常。

用此法進入深山,有两年时间他不觉饥饿,然而遇到猛兽的机会就好几次了,可也经常不死,以孟德的经验总结而言:“是凡猛兽之类,都能辨识人气,距离你还没百步,经常先匍伏狂吼发威,那声音震动山谷,而孟德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根本就不为所动,保持原样,瞬间,猛兽奋力一跃,就像要与你拼斗搏杀似的,可是距离你不到十几步,它就会停下就地而坐,然后在你眼前逡巡徘徊良久,看你并无恶意,方始耷拉着双耳离去;如此几次都化险为夷,那猛兽的作风,诚然是前后一致的。”

后来他到了商州,可并不知那儿是商州,被当地军中的斥堠抓住,孟德自己忖度此番必死,商州知县宋孝孙告诉他说:“我看你不像坏蛋,状似修炼有道者。”于是孟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宋知县就以此事为“自首”案件来处理,将他移送秦州。张公安道,刚巧任秦州知县,孟德就以生病体况欠佳为由,得以除去军籍而恢复为平民。如今他仍往来進出于诸山之中,一如往常,也无其他异状。

论起孟德,可说是个有道者哪。世间有德行的君子,因有所需求,故都有所顾虑、有所钦慕、有所畏惧,这些名利、得失、权势的仰慕与畏惧,交织于胸中,不一定明显表露;但那神色表情,从脸面、容颜上,人们一望就能得知。所以软弱的被人欺侮,强悍者被人讥笑。似乎没有特立独行于世间的人哪。而孟德呢,内心无所顾虑,那浩然之气,散发于形色、超越于体外,虽然他不自觉可猛兽却能识别。推想此理,他这种无私无畏的磊落人格,位列于天地之间亦可,区区猛兽又何足道哉?

【原文】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裕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之华山下,以其衣易(换)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不再)恤(考虑)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痢、胀、懑(气闷、烦恼),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b。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好几次)矣,亦辄(经常)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辨认)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瞬间),奋跃如将搏(拼斗)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徘徊不去)弭耳(贴垂双耳)而去;诚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军中伺望敌兵的人,亦称斥堠)所执(抓住),德自兮(自己忖度)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状似)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事情的来龙去脉),乃使为自告者(自首的人),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刚巧)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

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顾虑),故有所慕(仰慕)、有所畏(畏惧),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不一定明显表露);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心得体会】

本篇选自《栾城集》,是真人真事的传记文字。全篇五百来字,活灵活现的凸显了一位有道者的特性、异行与奇遇;同时也约略的表现了当代一个修道者,与众不同的修炼历程。

唐朝自韩愈开始,倡导文章改革,一扫魏晋以来崇尚浮华的流弊,所谓“文起八代之衰”,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此一宗旨即是:文章内涵,无论是风花雪月、草虫鱼雁、游山玩水等,这些天、地、人三才间,林林总总、肉眼所及的大小事、万千景,总要从中说出一个人生立身处世的高尚道理来,以启迪读者智慧,引申哲思而能从中有所体悟。

古之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记诵,满脑子装的全是往圣先贤的德行、教化,心中所思,笔端所写,非“道”即“德”,当然执笔成文,那道就能存乎其中,而德亦可形之于外哪。此篇“孟德传”并非为这位“神勇退卒”立传,是别具深意的,画龙点睛之处,全在末段精彩的结论:有德行之士,倘若勘不破名利、事业的追求,就有得失的烦恼、成败的畏惧、权势的仰慕……等等,被七情六欲所操控而喜而忧,无法像孟德那样,因为放下生死而无所顾虑,因操守高洁而修炼有术,虽“不自见而物见之矣”,于是成为常人眼中,屡遭大难而躲过的奇人。

当人,只要心正,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依然讲信修德、言真能忍,自然上天庇护,历大劫而不死,涉虎口能余生,这宇宙的天律肯定是惩恶扬善的。其实当个好人不难,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警惕自己──三尺头上有神灵,善恶有报是天理!久而久之,形成自然,于是道德高尚、无欲无求、乐天知命,当然就够格返本归真呢!这孟德就是此号人物,走的就是在山林、猛兽中吃苦历练的向道过程。其实,苏轼、苏辙兄弟俩,最终都走入修佛参禅之路哪,从《东坡志林》与《栾城集》里的点滴记载,即可得知!

【作者】

苏辙(西元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又号栾城,苏轼之弟。進士,曾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死谥文定。为文汪洋淡泊,法度整齐,有英秀气,与其父兄并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着有《栾城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