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杨烈妇传 (李翱)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3月27日】

【白话试译】

建中四年,李希烈攻陷汴州,接着准备偷袭陈州,他先把兵分出几千人到项城县,为的是想抢掠此地的财物,掳走这儿的男女,然后会师陈州。

项城县令是李侃,这时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太太杨女士说:“你,是这个县的县令,贼来了应当守城,力不足时就死,因为这是职责所在呀;你如果逃走,谁来守城?”李侃道:“要兵没有兵,要钱没有钱,有什么办法?”杨女士说:“假如不守,这个县就归贼所拥有了!仓廪里积蓄的都成了他们的粮食,府库里收藏的都成了他们的钱财,百姓们也都成了他们的战士,那么国家安在呢?不如利用此机会,把这些将成为他们的钱财抢先花费掉,吃光这些转眼就将成为他们的粮食,用重金、重赏来招募为城死守的人,我想必定有救、有成功的希望!”于是便召集在县署里办事的职工和老百姓都到庭前来,杨女士对他们说:“县令,诚然是一县的主宰;不过,任期满了他就得调走的,和职工百姓不同。职工百姓,都是本县里土生土长的人,祖宗的坟墓也在这儿,大家更应同心拼死来守卫自己的乡土才是,哪能忍受失身于贼的耻辱而成为贼所管辖的人呢?”大家听了很受感动,都哭泣不止,表示赞同。同时,也向众人宣告了另一个讯息,说:“能用瓦块石头击中贼众的,赏千钱;能用刀箭兵刃等物击中贼伙的,获赏万钱。”这样一来,就有好几百人应征,李侃率领着他们登上城墙,杨女士亲自给他们烧饭,供给他们饮食,不分长少,一律分配周全而平均。又让李侃向贼喊话道:“项城县的父老们,上下一心,为国效命,誓死不从贼,都愿尽力死守家乡,你们纵然得到我们这个城,也不足以威风夸耀,不如赶快退走;否则,你们白白牺牲,是没有好处的!”贼兵都在窃笑,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之手,李侃受伤回来。杨女士责备他说:“你不在城上,那么他们谁还肯固守?和他们一道死在城上,不是比单独死在家里更好吗?”李侃这才忍着痛,又上了城墙。项城,本是一个小县,没有长戟劲弩等武器,也没有高墙深沟的险阻来保固,贼众没把它放在眼里,就想一举将它歼灭,于是率领着他的兵卒猛将,预备攀登城墙攻上来。谁知正在这时,有个守城的人,拿着并不好使的劣弓试射一矢,竟然射中了领头的贼帅,坠下马来死了。这个贼帅,就是李希烈的女婿。群贼眼看失势,便都散走,项城里的人,一无损伤。刺史把李侃的功劳呈报朝廷,诏命升为绛州太平县令。而杨女士到如今依然健在。

人的天赋秉性、特质,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呀!妇女的德行:只要侍奉父母翁姑能够恭敬柔顺,对待姊妹妯娌能够和睦,在晚辈儿女身上能够展现慈爱,并且能够守身如玉不失贞节的,就算贤淑了。至于整军带兵,熟悉攻守策略,发扬英勇防卫的精神,这是公卿大臣们都不易办得到的。自从兴兵戡乱以来,朝廷特别优待与表扬的那些负责守御的封疆大臣,凭着坚城深池的险固,有储备得像山一般的粮食,随便就地即能征收财货取用,穿戴着钢盔铁甲,背负着弓箭骑马驰骋的,不知有多少人?其中那些说他有勇却不能战,说他有智谋却不能守,说他忠于国家却不能牺牲,舍弃了他所守御的城池而逃跑了的,这种人与其作为,早已有了不少。他们那算啥呢!像杨女士,不过一个女流之辈呀,却很自然的做到了。所以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杨女士可以当之无愧了。

按:一般人的观点,都说后世的人不及古时的人。其实贤能的在古时也很少,能说只有后世如此吗?但是到后世已经有了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就并不输于古人呢。像高愍女、杨烈妇,就是古时的烈女,还有谁能胜过她们吗?我恐怕她们的事迹湮灭不传,所以都记叙下来,准备贡献给史官。

【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注1)陷汴州(河南开封),既又将盗陈州(河南淮阳),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河南省东南部)县,盖将掠其玉帛(泛指财物),俘累(拘系)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指仓库里存的粮食)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有济(有救)!”于是召胥吏(在官府中掌理案牍及供役使之吏卒)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任期届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洵(晓谕大众)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烧火煮饭)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分配得平均而无遗漏)。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为了正义而坚决守城,决不从贼)矣,皆悉力死守,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通“飞”)箭集于侃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肯固(坚守)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城上短墙)。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逞其锐气,想一鼓攻下)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劣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人之受气于其天(老天授予人的先天禀赋),何其不同也!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妯娌),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治理)行列(行伍、军队),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表扬)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所需之财物,可就地自行征取,不虞匮乏),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注2)、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心得体会】

本文选自《李文公集》,乃作者给当时一位助夫死守项城的英勇妇女杨氏所写的传记,为其代表作品之一。他在答皇甫o>书中自称此篇与《高愍女碑》,不在班固、蔡邕之下,可见他对此文是如何自负。作者曾将此传送史馆,《唐书》曾将全文采入烈女传中。

我想这县令夫人杨烈妇,肯定读过些书,你看她以“乡土意识、祖坟所在”入手劝说,激起吏卒百姓同仇敌忾之气,同气连枝之情,再晓以大义、动之以利,抓住人性弱点而达到全城一心,共同抵御贼寇的目的;并能紧盯夫婿作出最佳示范──忍伤御敌、与城共存亡!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让那些贪生怕死的守将汗颜!

这篇传记里最离奇的事:“弱弓决胜负、一矢定江山”,整个项城的燃眉之急、迫切危机,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不伤一人一马的轻松解决啦?未免太玄了,是吧?倘若不是老天看他们团结一致,在一个罕见的,极富正义感的妇女说动之下,凝聚了一股浩然正气而气冲斗牛,感动了天地,于是有意的随手帮了一下,因此,贼兵自动退去,项城毫发无伤,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此事摆平了!一定是这样的,否则天底下哪有这么巧的事?哪有那么偶然的机缘?那些吏卒百姓,哪个受过军事训练?连弓箭好坏都分不清,以一个劣弓,七歪八扭的射出一矢,就命中贼帅,让他落马毙命,哪有那么轻松的事?是整城人在杨烈妇的感召下,自助而得天助之故的!

“人之受气于其天,何其不同也!”文中的这句话证明──“天赋本性”,人都拥有先天所赋予的本质、真性,古人早已认识到了。看来上苍为了使人能回归,为了让人愿意修炼,在细微处可花了不少工夫,真是用心良苦啊!杨烈妇传的记载,颠覆了以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认识,无独有偶的还有个高愍女,她们俩都是唐德宗时代的人,一个是稚龄幼女,一个是县令夫人,但都大义凛然,置生死于不顾。古人的节操,不止男的,都令人肃然起敬与由衷赞叹!

【作者】李翱(西元?-844?),字习之,赵郡人。他是韩愈的弟子,贞元间進士,由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仕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其文学思想,与韩愈之载道说同,著有《李文公集》。

【注1】李希烈,辽西人,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是盘据在今河南省里的藩镇。唐朝自安史乱后,元气大伤,又有吐蕃、回纥的入寇,朝廷对拥重兵而坐镇一方的节度使,恐激起内变,一贯采姑息政策。于是这些悍将(多安史旧部)逐渐不听中枢命令,各自为政,并互为声援,反抗朝廷。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唐代藩镇之乱。建中三年,有四镇称王独立:盘据在今河北省北部的朱滔自称冀王;盘据在今河北省中部的王武俊自称赵王;盘据在今河北省南部的田悦自称魏王;盘据在今山东省的李纳自称齐王。四镇同盟互助,共推朱滔为盟主。德宗加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命其讨李纳。不意李希烈反与四镇联合,四镇又共拥李希烈为帝,于建中四年破汴州,李希烈即僭号大楚皇帝。后为其部将李仙奇所毒杀。

【注2】李翱作有《高愍女碑》,《唐书》亦据以立传。高愍女,乳名妹妹,其父高彦昭,为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部将,李正己使其守濮阳(今山东濮县,唐时属平卢军)。李正己阴谋独立,于建中二年死,其子李纳奏请袭父位,朝廷不许,乃擅领其众而拒命。高彦昭即以濮阳投顺中枢,归河南都统刘玄佐。惟其家眷(妻子女共三人,女即高愍女)皆在李纳处,李纳遂屠其家。当时高愍女只有七岁,母亲向李纳派来杀她的兵士哀求,留此女性命,使充官婢,兵士已允;但是这位小姑娘却不愿活着受辱,要求同死。临刑时向西遥拜其父,从容就义。事后德宗诏令太常议谥为“愍”。愍是“使民悲伤”的意思。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