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3月09日】

【白话试译】

先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氏名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便用五柳作了他的名号。为人安闲静穆,不大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好读书,只求明了大意,每逢心中有所体会,便乐得忘记吃饭。性喜喝酒,可家穷,没法常喝到,亲朋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形,有的就预备了酒请他去喝,他一到那就一饮而尽,总要喝个大醉,醉后就返家去,从没留恋不舍。住着破败衰蔽的茅屋,挡不住风吹日晒;穿着破烂补丁的衣裳,厨灶常空没有饭吃,他却意态安然、无忧无虑。经常写作诗文以自娱,表达自己的心志,对于得失从不在意,就这样终其一生。

按:黔娄有过这样的话:“不忧贫贱,不求富贵。”不就是说的这类人吗?喝酒吟诗,乐在其中,不改其志,什么妄念都无,难道这就是上古时期无怀氏治下的百姓吗?亦或是那葛天氏主政时的子民呢?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到)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指穷人所居极简陋之屋)萧然(萧条衰败貌),不蔽风日;阎褐(粗布衣服)穿(孔)结(补丁),箪瓢(穷人所用饮食之具)屡空,晏如(安然)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注1)有言:“不戚戚(忧惧)于贫贱,不汲汲(不停的追求)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同类)乎!衔觞(饮酒)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注2)之民欤?葛天氏(注3)之民欤?

【心得体会】

本篇见本集及萧统《陶渊明传》,《晋书》本传、《宋书》本传亦均收入。当时刘裕将篡晋称帝,渊明耻不复仕,乃自号五柳先生,并作此文以自况,故可视作他的自传。

古人的风骨、气节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只要是僭位篡汉、不循正统,读书人连名字都改,不愿苟同,更遑论在伪政权里当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儿了,所以陶“潜”的更名由此而来,再加上“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归田作风,使人不得不对他印象深刻!初中的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篇,当时十岁出头的年龄,听着国文老师语气里充满钦佩、口沫横飞的再三讲解,只是觉得这人实在又穷又笨,不知改善家境!如今重读,就不是此种低俗的认知啦。

现在想来,初中时硬性规定,学生必背国文课本里的文言古文,也有它的深层道理在,也有它的良苦用心。事隔一甲子,这些往昔背过的名文,依然能琅琅上口,流利背诵,但仔细体会,已不是当年的一知半解,而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知道陶渊明为了演绎此种人物、为了奠定人们回归的修炼基础,吃尽了无数苦头,只是为了叫你明白──道德的无价、安贫乐道的坚持、修心的重要!

同时也想通了一件事:北宋司马光崇尚节俭,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可见要安于贫困的生活有多难,何况在巅峰的豪奢境遇里,一下子跌入穷苦的泥淖中,就更不好适应了,但是如今得法的多数修炼者,不管环境如何变迁、经济收入大起大落,或是生活条件忽好忽坏的呈现两极化,可依然收放自如,仍旧安然自在,不因外在的干扰而动摇了助师正法、救度众生的夙愿,更不会因贫困穷苦而终止了史前誓约的践履,那是在亘古的轮回中,在生生世世的演绎里,早已熟悉了的生活方式,早就习惯了的苦难考验,当然实践起来安之若素、习以为常!这也是“千锤百炼、金刚不破”的深层内涵吧!


【作者】陶渊明(西元365-427),字元亮,刘宋篡晋,改名潜,浔阳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任彭泽令。因不惯逢迎,拂袖归田。他是曹植以后的一大诗人。诗文清莹淡远,妙造自然。著有《陶渊明集》。

【注1】黔娄,战国时,齐人,修身高节,不求仕進。鲁共公欲以为相,齐威王聘为卿,均不就。贫甚,死时,衾不蔽体。著书四篇,言道家之务,号黔娄子。

【注2】无怀氏,古帝号。《路史・禅通纪》:“无怀氏,帝太昊之先。其抚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当世之人,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意,形有动作,心无好恶,老死不相往来,令之曰无怀氏之民。”

【注3】葛天氏,亦古帝号。《路史・禅通纪》:“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横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之。”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