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志同道合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1年02月25日】

【原文】

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1)、太公行耦(2),许由(3)、伯夷(4)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5),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钧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

(汉・王充《论衡・逢遇》)

【注解】

(1)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
(2)行耦:作为相同。耦,音同“偶”。
(3)许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
(4)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及殷亡,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5)精粗:精细或粗糙。粗,音同“粗”。

【故事阐述】

《论衡》是汉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说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风顺,要有好时机,遇到一个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洁,不保证能够当官。王充列举虞舜、许由二人,都是唐尧时的圣人,但虞舜继承帝统,许由却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时的贤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却饿死首阳山下。虽然都是圣者贤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异,人的境遇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终究都是取决于出生能否逢时,所遇能否得人。后来“志同道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讨论】

(1)《论衡》是汉代何人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说明什么?
(2)文章中举了哪些人作为例子?

【造句练习】

例: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感情深厚。

【相似成语】

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志同道合>()>()>()>()>()

参考答案:

志同道合>(合浦珠还)>(还我河山)>(山穷水尽)>(尽忠报国)>(国色天香)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