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简介】八、《论语》简介

季黛 整理


【正见网2010年12月31日】

由来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是观之,则《论语》是夫子逝后,门弟子所辑夫子生前因人因事教诲之遗言,可分为三类:

应答弟子之言──教导弟子的话。

应答时人之言──回答当时社会人士所提问题的话。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弟子相互讨论间引用夫子的话。

《论语》在汉以前,单称为“论”,或单称为“语”,也有别称为“传”或“记”,名称混淆不一,一直沿用到汉时,经武帝黜百家尊儒术,始定于一称。汉郑玄云:“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界,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这是论语定名的诠释之辞了。

元儒何异孙于“十一经问”有谓:“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之问者,有弟子自相答问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艺,故曰之论语。”

作者

自来《论语》,最初究为谁所编纂制作而成,言人人殊,众说纷纭。大致上可分为三说:

泛言为孔门弟子所记,无一定之作者。

谓孔子弟子仲弓、子夏、子游所撰。

谓成之于孔子弟子,有曾子再传弟子者。

“经典释文”引用郑玄语:“论语乃仲弓、子夏所撰。”而宋邢.m之“论语义疏”则以为“仲弓以下脱子游二字”,故而有《论语》为仲弓、子夏、子游所撰之说。

然后人如唐柳宗元、宋程颐等,皆以为《论语》中称孔门弟子皆直呼称其“字”,如端木赐称子贡;陈亢称子禽;卜商称子夏;言偃称子游。唯独对曾参不称子舆,而尊称曾子;对有若,亦不称子有,而尊称有子。故力持《论语》并非仲弓、子夏、子游所撰集。而是曾子与有子之门人或其再传弟子所撰。(按孔子之孙,子思即受业于曾子。)

至于一般通说为曾参所撰,然按《论语》中有云:“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由此可见当非曾子自撰至明。

后世论者以为《论语》前十篇与后十篇,无论体裁、语气均有所不同,足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笔。但为孔门弟子后人所集撰,应为不争之事实。又何必斤斤计较,非断定出于某一人或非某一人不可。

沿革

论语古来传布授业,历分三家,称为:

鲁论──是秦火之后,鲁人伏生凭记诵,以当时流行之隶书(又称今文)抄写下来,并自行藉此传授门生于鲁地,故称之为鲁论。

齐论──为齐人卢胜所传于胶东一带,也是秦火后凭记诵用今文抄写。藉此传授招收门徒,称之为齐论。共二十二篇,比鲁论多出“问王”及“知道”二篇。

古论──此则为汉鲁恭王因拓建孔庙,破壁所得其中封藏之古籀字所抄写之经书,有《尚书》、《易经》、《诗经》、《孝经》、《左传》、《论语》等。古论语即为其一。鲁恭王乃交还孔子后裔孔安国,转献于汉武帝,无人能释能解。后经刘向父子校识,称为“古文论语”,简称“古论”。有谓系秦火之前真本,弥足珍贵。但也有谓后人杜撰,因而为当时所设今文五经博士一致反对,终致流失,殊为可惜。古论为廿一篇,并无“问王”及“知道”二篇,分“子张问”为两篇,故比鲁论多出一篇。文字与鲁论对照,据说颇有出入,约有四百多字不同。

西汉成帝时,学者张禹先授鲁论,继讲齐论,将两者比较融合,删去问王、知道二篇,以鲁论二十篇为定本,世称“张侯论”,一直沿用流传至今。

汉末郑玄以弃置古论为惜,乃兼采古论为之作“论语注”,故后人研读《论语》,若能兼及义注,则可兼明三论之精神与要旨矣。

内容

后世学者皆认为“论语”为孔门教学之实录,包含了孔子中心思想与儒家五经之要义:

“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篇)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正是《诗经》之主旨与精义所在。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篇)“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篇)“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篇)──正是《易经》的精神与要义所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篇)“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害怕),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篇)──正是礼经三礼的精髓与诠释。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及“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宪问篇)──正是《春秋》宗旨与大义之弘扬。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为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卫灵公篇)“天下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尧曰篇)──正是《尚书》之内涵与为政之道。

凡孔门四教:文、行、忠、信,无不包括在《论语》之中,故读《论语》,不仅可以明白五经之精髓,而且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做事为人,本仁义、守孝悌、行忠恕、恪礼仪,是为谦谦君子矣。也就有了儒家子弟的德范准则。更重要的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道统,于潜移默化之中。

结语

历来注解《论语》的著作以何晏的“论语集解”与朱熹的“论语集注”为最。前者以汉学考诠为本,后者则以阐扬义理为重。

宋赵普有“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豪语,洵(真实)非夸张。妻能默诵于心,身体力行,则一生受用不尽。诚能穷则足以独善其身,达则可以兼善天下。二千多年来,儒家子弟之尊崇《论语》不在五经之下,东瀛日、韩,无不重视《论语》教化。日本皇储必须授读《论语》迄今,新加坡最近亦倡读《论语》、尊儒术,良有以也。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