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寻西山隐者不遇

季黛


【正见网2010年04月18日】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者简介】

丘为(约西元701-804年间在世)字不详,苏州嘉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后长安初年,至德宗贞元末年间在世,年九十六岁。累举不第,归里苦读。天宝元年登進士。累官太子右庶子。为人谦卑,事继母甚孝。有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和情趣的诗,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但因它立意新颖,而使这首诗有其特殊与值得仔细品味的价值。

茅茨:茅屋。扣关:同“叩关”,敲门。巾柴车:乘车出游。差池:这儿指此来彼往,交叉而过之意。黾勉:殷勤。契:惬合。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全诗串讲】

深山绝顶之上一茅屋,离山脚有三十里之遥。
敲门没童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
远路相寻,失之交臂,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
放眼四望:雨后草色,清新动人,阵阵松涛,回旋在向晚的窗隙里。
虽然没遇上主人,可这儿的幽情雅趣,是如此的与我相契合,这一切就足以使我荡涤人心、去除尘垢啦!
虽失去了宾主相见之欢,可却获得了习静喜幽的清静真谛。

于是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等你这个人呢?

【言外之意】

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的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哪!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