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方剂各论(第十六章)消导之剂

李应达


【正见网2009年07月24日】

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症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轻则用和解之常剂,重必假峻下之汤丸,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如戡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也。

1、平胃散 (《局方》)

主治: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组成:苍术(泔浸,二钱) 厚朴(姜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一钱。)加姜、枣煎。
加减:伤食加神曲、麦芽,或枳实;湿胜加五苓;痰多加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参、耆;痞闷加枳壳、木香;大便秘加大黄、芒硝;小便赤涩加苓泻;伤寒头痛加葱豉,取微汗。
方义: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苍术辛烈,燥湿而强脾;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利气而行痰;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蜜炙为使,泄中有补,务令湿土底于和平也。

2、枳术丸 (洁古)

主治:消痞除痰,健脾進食。
组成:白术(二两,土蒸) 枳实(一两,麸炒)。为末。荷叶包陈米饭煨干为丸。
加减:痞闷加陈皮,气滞加木香,伤食加麦芽、神曲。
方义: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李东垣曰:白术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湿热,利腰脐间血,过于枳实,化之药一倍;枳实苦寒,泄胃中痞闷,化胃中所伤,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伤,则不峻矣;荷叶中空色青,形仰象震,在人为少阳胆,生化之根蒂也,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胃气元气谷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食药感此气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烧饭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补令胃厚,不至再伤,其利广矣。

3、保和丸

主治:治食积饮停,腹痛泄泻,痞满吐酸,积滞恶食,食疟下痢。
组成:山楂(三两,去核,或云核亦有力) 神曲(炒) 茯苓 半夏(一两) 陈皮 莱菔子(微炒) 连翘(五钱。)曲糊丸,麦芽汤下。或加麦芽入药亦可。
方义: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膻之食;神曲辛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菔子辛甘,下气而制面;麦芽咸温,消谷而软坚;伤食必兼乎湿,茯苓补脾而渗湿;积久必郁为热,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能温能燥,和胃而健脾;陈皮能降能升,调中而理气;此内伤而气未病者,但当消导,不须补益。

4、葛花解酲汤

主治:专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
组成:葛花 豆蔻 砂仁(一钱) 木香(一分) 青皮 陈皮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四分) 神曲(炒) 干姜 猪苓 泽泻(三分。)
方义: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参术以补其气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