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9):索咸籍赖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7月30日】

索(ㄙㄨㄛˇ)。(suǒ)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子姓,商殷七公族之一,汤王后代。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朝的王公贵族有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把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在鲁(今山东境内),建立鲁国,并且把殷商七族中的六族迁徙到鲁国,这六姓分别为徐姓、条姓、萧姓、索姓、长勺姓和尾勺姓。周武王灭纣索氏出了不少力,后来定居在鲁国成为名门望族。

2、出自于他族。南北朝及唐时,胡人入居中原,有改姓索者;清朝满族有改姓索者;今满、藏等民族均有索姓。

【郡望】

1、武成郡:隋改定阳郡置,治定阳(今山西吉县)。

2、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
  
【堂号】

1、武成堂、武威堂。

2、自立堂号 求索堂、五龙堂等。

【历史人物】

索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是西晋时期敦煌龙勒(今属甘肃省)人,累世官宦。靖历官尚书郎、酒泉太守等职。曾为征西司马,人称索征西。善草书、八分,峻险坚劲,尤精章草。与尚书令卫?齐名,时人称为“一台二妙”。

索靖年轻时就有“逸群之量”,与同乡汜哀、索永等五人均在太学读书,才艺绝人,驰名海内,被人们称为“敦煌五龙”。可惜,其他四人,相继早亡,独索靖一人 “博经史,兼通内纬”,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当时的显官名士如傅玄、张华等人,对索靖非常赏识,都乐意和他交朋友。

索靖对自己的书艺也颇为自信,名其书势为“银钩虿尾”。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他路见索靖书写的碑石后,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不忍离去。

索靖平生著述颇丰,著有《草书状》一篇,对书法演变、风格、气韵、用笔及章法等作了全面精避的论述,有些基本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还著有《五行三统正验论》一书,此外还有《索子》、《晋诗》各20卷,现已失传。

索靖一生担任过西晋的重要官职。初举贤良方正,拜驸马部尉而出守西域,官拜酒泉太守、尚书郎、大将军、散骑常侍等职。公元303年,河间王司马科等举兵侵犯洛阳。索靖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率关陇义兵参加保卫洛阳之战,不幸在战斗中受伤而死,卒年六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司空”,谥日庄。封安乐亭侯。传世书迹有章草《七月帖》、《月仪 帖》、《出师颂》等。


咸(ㄒㄧㄢ?)。(xiá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高辛氏。帝喾成为部落首领时,其中底下有位臣子咸丘黑,因为佐助帝喾而被古书记载,是咸姓始祖。

2、出自于巫者。咸氏和巫氏同一出源,商代有位贤臣名叫咸,因为以卜祝巫事为职业,所以又称巫咸。于是他的后代便以祖先名字为姓。

3、出自他族。今满、回、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咸姓。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1、含象堂:咸冀为唐朝开元年间十八学士之一,朝廷在含象亭上画了他的像。像旁有御赞。

2、其它堂号:汝南堂。

3、自立堂号:政肃堂等。

【历史人物】

○咸唯一:明代鸿儒。他勤奋好学,精通五经。元朝末年,隐居不仕。洪武初以明经荐授本县训导。因战乱多年,导致大部分人失学,他大力宣传提倡读书,讲解伦理,剖析经义,使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咸 成:清臣。号澜峰,满州人。道光末年任厦门海防厅同知。时禾山文灶社黄姓多人参加小刀会举事,事平后,省府欲剿社,他竭力反对,只惩办参与者而已。咸丰初,疫病流行,他设点请医诊治,焦心竭虑,致病卒任所。文灶社黄姓感德,集绅商,建迎祥宫,左建咸公祠,塑像祀之,额曰“德溥幽明”。


籍(ㄐㄧ?)。(jí)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以官职为姓。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族叫作伯厣,是晋襄公的孙子(另外一说是晋国大夫荀林父的孙子),在朝廷里面专门负责管理晋国典籍的事情。伯厣的学问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便用籍作为姓氏,也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2、以地名为姓。春秋时,卫国有籍圃、齐国有籍丘,住在那里的人便以籍为姓。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历史人物】

籍谈

籍谈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由他身上引出了一个籍姓典故、趣事――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的“数典”,就是举列典故的意思。既然会举列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这件事都忘 了。故事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五年》。

春秋时,晋国的荀跞和籍谈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進贡的,景王于是问起: “各诸侯国都会進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籍谈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必须進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由于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皇恩根本无从顾及,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予的种种赏赐,并责问籍谈:“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籍谈听了便无话可说。

等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又评论籍谈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后来 “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忘本。

赖(ㄌㄢ?)。(lài)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根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记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直到鲁昭公四年被楚灵王所灭,所以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于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根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所以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商代时,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讨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成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以致于这些族人迁移到鄢地,所以后裔便以国名为姓,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于少数民族有赖姓。如阿昌族赖姓源自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郡望】

1、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2、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3、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4、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5、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销,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堂号】

1、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2、秘书堂:唐代赖- ,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干元中,中了進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3、赖姓的主要堂号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等。

【历史人物】

赖禄孙

元朝延佑年间,正值蔡五九作乱,汀州宁化人赖禄孙的母亲生病,禄孙就背负着病母,跟从乡里人避至南山。

结果群盗追至,众人四散逃走,只有赖禄孙守着病弱的母亲无法离去。盗贼要杀他的母亲,禄孙就用身体保护母亲,说:“宁可杀我,不要伤害我的母亲。”

此时,母亲渴到了极点,荒郊野外寻不到水,禄孙口含唾沫濡煦之。强盗们相顾骇异惊叹,于是不忍加害他们,反而取水给他们。有人把他妻子也劫去了,众盗就交相指责说:“怎么能欺辱孝子的妻子!”并放其妻子归家。此孝道事迹传闻乡里,并上奏皇上赐褒表扬。(《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