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方剂各论(第十五章) 除痰之剂



【正见网2009年05月31日】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寒而生者,有因湿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因惊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伤冷物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有脾虚而成者。俗云百病皆由痰起,然《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仲景始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火结为痰,是有火之痰,痰稠而浊。痰证初起,发热头痛,类外感表证;久则朝咳夜重,又类阴火内伤;走注肢节疼痛,又类风证,但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为异。

1、二陈汤 (《局方》)

主治: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组成: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制半夏之毒。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治痰通用二陈。
加减: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方义: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2、桂苓甘术汤 (《金匮》)

主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方义:此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

3、清肺饮

主治:治痰湿气逆而咳嗽(肺受火伤,则气逆而为咳;脾有停湿,则生痰而作嗽)。

组成:杏仁(去皮尖) 贝母 茯苓(一钱)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橘红(五分。)加姜煎,食远服。
加减: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防风、薄荷、紫苏、炒芩;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秋多湿热,宜清热利湿,加苍术、桑皮、防风、栀、芩;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风;火嗽加青黛、栝蒌、海石;食积痰加香附、山楂、枳实;湿痰除贝母,加半夏、南星;燥痰加栝蒌、知母、天冬;午前嗽属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黄连;午后嗽属阴虚,宜滋阴降火,加芎、归、芍、地、知、柏、二冬,竹沥、姜汁传送;黄昏嗽为火浮于肺,不可用凉药,宜五倍、五味、诃子敛而降之;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宜加归、芍、阿胶、天冬、知母、款冬、紫菀之类;久嗽肺虚,加参耆;如肺热,去人参,用沙参可也。

方义: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五味敛肺而宁嗽;茯苓除湿而理脾;橘红行气;甘草和中;桔梗清肺利膈,载药上浮,而又能开壅发表也。

4、半夏天麻白术汤 (东垣)

主治: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

组成:半夏(姜制) 麦芽(钱半) 神曲(炒) 白术(炒,一钱) 苍术(泔浸) 人参 黄耆(蜜制) 陈皮 茯苓 泽泻 天麻(五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二分,酒洗。)每服五钱。

方义:此足太阴药也。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头旋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定;黄耆、人参甘温,可以泻火,亦可以补中;二术甘苦而温,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气;苓、泻泻热导水;陈皮调气升阳;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麦芽化结,助戊己运行;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少火在泉发燥也。

5、三子养亲汤 (韩懋)

主治: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

组成:紫苏子(沉水者) 白芥子 莱菔子。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为君。

方义:此手足太阴药也。白芥子除痰,紫苏子降气,莱菔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