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方剂各论 (第十章) 祛寒之剂

李应达


【正见网2009年01月07日】

寒中于表宜汗,寒中于里宜温,盖人之一身,以阳气为主。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者,阴惨肃杀之气也,阴盛则阳衰,迨至阳竭阴绝则死矣。仲景著书,先从伤寒以立论,诚欲以寒病为纲,而明其例也。其在三阳者,则用桂、麻、柴、葛之辛温以散之;其在三阴者,非假姜、附、桂、萸之辛热,参、术、甘草之甘温,则无以祛其阴冷之邪,而复其若天与日之元阳也。诸伤寒湿者,皆视此为治矣。

1、理中汤 (仲景)

主治: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

组成: 白术(东壁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一两。)每服四钱。

加减: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术;渴者,倍白术(白术益气燥湿,故能生津);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甘令人满);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去术,加桂(白术补气,桂泄奔豚);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

方义: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2、四逆汤 (仲景)

主治: 治三阴伤寒,身痛腹痛,下利清~b,恶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恶寒,面赤烦躁,里寒外热;或干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冷服。

加减: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葱九茎以通阳;腹痛者,真阴不足也,加芍药二两以敛阴;咽痛,阴气上结也,加桔梗一两以利咽;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阳补气血;呕吐加生姜二两,以散逆气。

方义:此足少阴药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3、四逆散 仲景。(此和解之寒剂,因名四逆,附次于此。)

主治: 治伤寒少阴证,阳邪入里,四逆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组成:柴胡 芍药(炒) 枳实(麸炒) 甘草(炙),等分为末,水调饮。

加减:咳加五味子、干姜 ,并主下利;悸加桂枝;小便不利加茯苓;腹痛加附子;泄利下重加薤白。

方义: 此足少阴药也,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進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经曰:诸四逆不可下也。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敷布于四末矣。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异同,有兼证者,视加法为治。

4、真武汤 (仲景)

主治: 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咳或呕,或小便利。又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筋惕肉拆,振振欲擗地,气虚恶寒。

组成: 附子(一枚。炮) 白术(二两。炒) 茯苓 白芍(炒) 生姜(三两。)

加减:水寒相搏,咳者,加五味子、细辛、乾姜;小便利,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干姜;呕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方义: 此足少阴药也。茯苓、白术补土利水,能伐肾邪而疗心悸;生姜、附子回阳益卫,能壮真火而逐虚寒;芍药酸收,能敛阴和营而止腹痛。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也,肾命象之。此方济火而利水,故以名焉。

5、大建中汤 (《金匮》)

主治: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组成: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煎,去渣,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

方义: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6、小建中汤 (仲景)

主治: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通治虚劳悸衄,里急腹痛,梦遗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燥口乾,虚劳黄疸。

组成: 桂枝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二枚。)入饴糖一升,微火溶服。

方义: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准绳》曰:脾居四脏之中,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失所育所行矣,必以此汤温健中脏,故名建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糖为君,甘草为臣。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通,收而行之;故以桂芍为佐。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以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荣为阴,补之必以甘;辛甘结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故以姜、枣为使。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中医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