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武术之精髓─武德

林明堂


【正见网2008年12月02日】

神传文化

中华传统武术其实是神传文化的一种,有很深的内涵。注重习练者的心性修为,也就是武德的培养。

“武”这个字由造字原由来说有 “止戈”之义,对个人而言:透过武术的训练,习武之人可以活络筋脉、血气,习得各种身形、步法的变化,而有所谓”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可达到防身的目的。大一点的,从国家民族的观点来说,武术乃强国强种、保家卫国兵法之根基。在中国古代农闲之时,各村庄村民皆习练武术,平日可防盗贼,战时即可披甲上阵,保国卫民。

武德

武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忍,也就是要能吃苦的意思。习武之人必须从基本功法学起,如蹲马步、弓步、金鸡独立等基本桩法练起,都要求练很长时间,习练者除了忍受身体上的痛苦:酸、麻、痛等等之外,更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忍人所不能忍,把看似简单、枯燥但却至关重要的基本动作练上千遍、万遍,以达到所谓“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之身手灵活利落的要求。有句俗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指一些不注重基本训练的习武者,空有华丽漂亮的套路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练了很长时间也不过落得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而已。

基本功

凡是正统、正传门派的师父,面对刚入门的弟子,不论其天份再高、资质再聪颖,也一定从基本拳路教起,要求他不断的练习、纠正动作、再练习,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动作完全标准,而架式和劲道也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能收放自如,才会再往下教他另一套拳法。如果初学者争斗心、显示心很强,或自恃太高,不肯本本分分地练基本功,一心想学高深功夫来显示自己,那么不管他资质再好,师父也不会教他的,因为他的心性还达不到那个标准,根本不会传他更高深的工夫。其实,正统武术中的每一套拳法都有它要磨练的部份,譬如,“连步拳”是将基本姿势给固定到正确位置、 “功力拳”着重在劲力的收放、“一路埋伏”则在于腿法、拳法相互间的转换。这些都需要花时间、有耐心才能练到一定程度,无法一蹴即成。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不断的吃苦、流汗,同时也慢慢地磨掉了争斗之心,才能达到这一步的。因此我们也常从武侠小说或一些文艺作品中看到,街头混混或地痞流氓习武之后一改原先暴戾之气,变得温良有礼,就是因为武术基本功的训练确实能起到陶冶心性、培养武德的效果。至于那些在街头混事、打架的人,凭的只是一些血气之勇,根本不算习武之人,那样的心性也不会有师父传授他高深功夫的。

大家都听说过刘邦的大将军―韩信年少时受辱于跨下的故事,说韩信是习武之人,腰上褂只宝剑走在路上,遇上个地痞无赖挡住了他的去路说:你带着宝剑干什么?你敢杀我吗?你要不敢杀我,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就真的从他的脚下钻过去了。一般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韩信未免太懦弱了。事实上,这就是真正习武有成之人所表现出的大忍之心,不同于一般的好勇斗狠之徒。大家想一想,以韩信的武艺当然打的过那个地痞流氓,但韩信知道自己所学的一身好武艺将用于安邦定国,要成就更大的目标,而不是个人的争强斗胜,因此他就忍了下来,硬是从一个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一般人哪做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韩信后来会有那么大成就的原因,他这是练武之人意志坚强的表现,是一般人所没有的大忍之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德”之体现。

练拳要专一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有关练拳要专一的问题。中华传统武术既然是古代修道人传给人的,那么它就和任何一种修练方法一样,有个专一的要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不二法门”的问题。每一门、每一派都有其久远的承传过程及门派特色,所练的拳法由基础至高深也有一贯的脉络、环环相扣,都要求在一门派中专一的习练,而且每一套拳路也要求不断的练习直到师父认可的熟练程度才能再往下练另一套拳法,不可“这山望过那山高”,学了某一派的菁华,又去练另一家的独门;或是同门中的一套拳路都还没练熟,就贪多往下学打另一套,那是绝对不行的,会有相互干扰的问题。另外,为了保证代代相承的套路、拳法不会走样,师父教导时都会一再告诫徒弟们:不可任意改动所教的拳路,或是依自己的理解擅自改变任一手法、姿势。这也就是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基本套路我们也得一练再练的原因,透过反复不断的练习,一方面可达到师父所要求的“气力顺达、动作协调”,也就是所谓的“拳打千遍,神韵自成”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所学拳路永不遗忘,可避免任意改动或相互干扰的问题。

练武术的人一般多由外家拳学起,经过基础套路磨拳架到高级套路之结合摆练腿、旋风腿、连环腿、扑腿、跳跃等手、眼、身、法、步的扎实训练后,接下来就学练兵器,包括短兵器─刀、剑及长兵器─棍、枪。兵器主要是锻炼身法、身形的灵活运用,而此阶段更显出基本功扎实的重要性了。假如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原本虎虎生风的棍法,可能因脚步不稳、姿势松垮而使撩棍、挑棍、棍花等动作的威力大打折扣;或者使得枪的鹞子翻身、擦枪等动作没有了“器械一体,身神合一”的气势了。当学练者的外家拳法、兵器的运用达到一定程度后,通常会有往内家拳发展的想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体能状态也会开始走下坡,养生也变得重要了,此时内家太极强调缓、慢、圆的动作就很适合。不过,看起来轻松、缓慢的招式,其实也是工夫的体现呢!举一招简单的“揽雀尾”来说,就包含了掤、履、挤、按等几个劲道拿捏的要诀,以腰为轴,脚踝、膝盖、脖子层层转动,就像揉面团似的,利用手劲搓、揉、压、按,当整个面团被劲道使透时,怎么甩也甩不断,也就是所谓的“缠丝劲”,动作看似缓慢,却能将对手困于如轴带动的层层劲道之内,而做到所谓“敌未动,己不动;敌一动,劲已到”的境界。

弘扬武术 匡正人心

掌握了“武术是神传文化”及“武德的内涵即是忍”的原则后,就能分辨传统武术和舞蹈、体操、甚至对岸近年来大力推广之 “新武术”的差异。所谓的新武术是结合传统武术中北方拳开展的姿势、跳跃、奔跑等动作,加上一些体操及舞蹈的翻滚动作而成的一套拳法。说是拳法,但其中并无武术的内容,只是讲究动作好看、容易评分而已,和一般的体操、舞蹈表演区别不大,但和传统武术的要求却差之千里。传统武术中的每一套拳法都有其渊远流长的承传过程,不管哪一门、哪一派都各有特色,有其注重和擅长的领域。如“地躺拳”专攻下盘、“螳螂拳”以轻巧灵活见长,各领风骚。而所谓的新武术却是东拼西凑,把各家的精华都拿一点来所编成的一套拳法,看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却使得传统门派中一脉相承的脉断了根,失去了其固有的内涵,其实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所幸在台湾及世界各地仍有许多武学大师默默地传承着传统武术,保存着这珍贵的传统文化。但当前现实的环境中,年轻人多耽溺于物质享乐,不愿吃苦,很少愿意真正下功夫来学练传统武术。因此,新唐人电视台本着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于今年九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一届全球华人武术比赛,吸引了许多正统的武学家共襄盛举,大家共同来发扬传统武术、武德,匡正现代社会日趋下滑的道德观念,让整个社会因习武者愈多、武术风气愈盛,暴戾之气也因此消弭于无形,人类社会就能随着道德的回升而愈来愈平和、愈美好。

添加新评论